图书介绍
方立天文集 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方立天文集 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531413.jpg)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7514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方立天-文集;哲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方立天文集 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1
前言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8
引言8
第一节 先秦时代宇宙生成论 10
一、史伯的“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10
二、老子的“道”生天地万物说 12
三、《管子 心术》等篇的“精气”化生万物的思想15
四、《周易大传》的“太极”化生论和图式论16
五、惠施的“小一”观念18
六、《吕氏春秋》的“太一”说20
第二节 两汉三国时代宇宙生成论22
一、《淮南子》的“虚廓生宇宙”说22
二、董仲舒的天神主宰和阴阳五行运转的宇宙模式24
三、《易纬 乾凿度》的天地起源四阶段说27
四、王充的天地合气生物说28
五、《太平经》的“元气”与“三统共生”说30
六、杨泉的“成天地者,气也”的命题33
第三节 隋—清时代宇宙生成论35
一、吉藏的“八不缘起”说35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自然论37
三、道教的“混元”说39
四、邵雍的象数化宇宙模式41
五、周敦颐的“太极图说”43
六、王安石的“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45
七、吕坤的气形论47
八、戴震的气化流行说49
结语50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本体论56
引言56
第一节 先秦时代本体论57
一、老子的“道”为“天地根”说57
二、《管子 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60
三、《周易大传》的道器论辨正60
四、《庄子》的“本根”论61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本体论63
一、《淮南子》的“道”是“虚无”说63
二、王弼的“贵无”论65
三、裴頠的“崇有”论67
四、郭象的“独化”论68
五、葛洪的“畅玄”说71
六、僧肇的“不真空”论72
一、智顗的“一念三千”说75
第三节 隋唐时代本体论75
二、玄奘、窥基的“唯识”论77
三、法藏的理事说79
四、慧能的“自心显万法”的思想81
五、宗密对儒、道、佛三家本体论的总评判83
六、良价、本寂的“曹洞五位”说85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代本体论87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论87
二、二程的“天理”观89
三、朱熹的“理为气本”说92
四、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97
五、王守仁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100
六、王廷相的“气者造化之实体”和“气为理本”说103
七、黄宗羲的“心即气”说106
八、方以智由“气论”向“心论”的转变108
九、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学说110
结语114
引言118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时空观118
第一节 先秦时代时空观119
一、《尸子》的“宇”“宙”界说119
二、《庄子》的“宇宙”观念119
三、《墨经》的“宇徙久”的命题120
第二节 汉唐时代时空观123
一、扬雄的“阖天”“辟宇”观念123
二、张衡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命题123
三、《列子 汤问篇》的时空“有极”、“无极”思想124
四、僧肇的时间“不真”、“不迁”说126
五、法藏的时空“圆融”说127
六、柳宗元的天“无中无旁”的命题129
七、刘禹锡的“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的命题130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时空观131
一、邵雍的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的思想131
二、邓牧的天地之外复有天地的思想132
三、王廷相的空间“有穷”“无穷”矛盾说133
四、方以智的“宙轮于宇”的论点134
五、王夫之的“宇宙者,积而成久大者也”的命题135
结语136
第四章 中国古代常变观139
引言139
第一节 先秦时代常变观140
一、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思想140
二、《周易大传》的变化日新的思想142
三、战国后期辩者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命题145
四、《庄子》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观点146
五、荀子的“天行有常”和“积微者著”的思想148
六、韩非的“常”“变”标准观和“质”“量”统一观149
七、《吕氏春秋》的“圜道”观151
第二节 汉唐时代常变观152
一、董仲舒的“应天之变”和“变不易实”的思想152
二、扬雄的变化九段说155
三、王弼的静本动末的思想155
四、僧肇的“物不迁论”157
五、范缜的“欻”变与“渐”变的观念160
六、刘禹锡的“数”和“势”的观念161
七、《道教义枢》的“动寂义”162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常变观164
一、周敦颐的“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两类动静说164
二、张载的“化”和“变”两种形式说165
三、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命题167
四、程颐的“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的命题167
五、朱熹的理主动静和“渐化”、“顿变”的思想169
六、王廷相的“道有变化”和“不可骤变”说172
七、王夫之的“动静互涵”和“参变知常”的学说173
结语178
第五章 中国古代矛盾观183
引言183
第一节 先秦时代矛盾观184
一、伯阳父的阴阳对立观念184
二、史伯的“和”、“同”思想186
三、史墨的“各有妃(配)耦”的论点187
四、老子的正反互转的学说188
五、孔子的“中庸”观念191
六、《管子》的“至则反,盛则衰”的观点193
七、孙武的“知彼知己”和“奇正相生”的思想194
八、《周易大传》的阴阳刚柔说196
九、《中庸》的“时中”、“用中”观念199
十、惠施的同异思想200
十一、庄子的“道通为一”说201
十二、公孙龙的“二无一”的命题202
十三、荀子的“分”、“合”、“和”的观念203
十四、韩非的矛盾和不可两立的思想205
第二节 汉唐时代矛盾观206
一、《黄帝内经》的辩证整体观206
二、董仲舒的“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207
三、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思想209
四、郭象的差异观念210
五、法藏的“事事无碍”说212
六、柳宗元的阴阳“自斗”说213
一、邵雍的“一分为二”法214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矛盾观214
二、张载的“两一”学说215
三、王安石的“耦之中又有耦”的思想217
四、二程的“无独必有对”和“物极必反”的观点219
五、朱熹的“一个包两个”的思想221
六、方以智的“二而一,一而二。分合,合分”的学说224
七、王夫之的“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学说227
结语235
引言242
第六章 中国古代形神观242
第一节 先秦时代形神观244
一、孔子的怀疑鬼神的思想244
二、《管子 内业》等篇的“思”“知”起源于“精气”说245
三、墨子的“明鬼”论247
四、《庄子》内篇的形变而神不死说248
五、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的命题250
第二节 两汉时代形神观252
一、《黄帝内经》的五脏藏精神说252
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254
三、司马迁父子的“神本”论255
四、桓谭的“人死如烛灭”的学说256
五、王充的“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259
六、《太平经》的“形神常合”和“守气”“守神”说265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形神观267
一、杨泉的“人死无遗魂”的观点267
二、葛洪的形神俱不灭的思想267
三、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269
四、梁武帝萧衍的“神明”观念273
五、范缜的“神灭”论276
第四节 隋—清时代形神观284
一、隋—清时代形神观在相对沉寂中缓慢发展284
二、张载的神鬼观念285
三、程朱的鬼神说287
四、熊伯龙的无鬼论289
五、方以智的“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命题291
六、王夫之的“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和“鬼神在我”说292
七、王清任的“脑髓”说293
结语295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299
引言299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性论300
一、孔子的“性相近”的观点300
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301
三、孟子的“性善”论303
四、《庄子》的人性自然论308
五、荀子的“性恶”论312
第二节 两汉时代人性论318
一、董仲舒的“性有贪仁”和“性分三品”说318
二、扬雄的“性善恶混”的命题320
三、王充的气决定性和善恶“在于教”的思想322
四、荀悦的“形神为性”和“情不独恶”的观点32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性论326
一、诸葛亮的“知人性”说326
二、刘邵的“禀阴阳以立性”的思想327
三、王弼的“性其情”说329
四、钟会关于“才性四本”的总结331
五、郭象的“安其天性”和“仁义是性”的观点333
六、竺道生的“佛性”说334
第四节 隋唐时代人性论336
一、慧能的“净性自悟”说336
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338
三、李翱的“复性”说339
四、宗密的“本觉真心”说341
第五节 两宋时代人性论343
一、邵雍的“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的观点343
二、周敦颐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的命题344
三、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45
四、王安石的“性本情用”和“性无善恶”的思想349
五、二程的“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观点352
六、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355
七、陆九渊的“本心无有不善”的命题360
第六节 明清时代人性论361
一、罗钦顺的“性必有欲”的思想361
二、王守仁的“无性气之分”和“性无善无恶”说363
三、王廷相的“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命题364
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365
五、颜元的“非气质无以为性”的命题369
六、戴震的“欲、情、知”说371
结语374
引言382
第八章 中国古代人生理想观382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生理想观383
一、老子的“无为”说383
二、孔子的“仁”学387
三、墨子的“兼爱”思想390
四、《周易大传》的“与天地合德”思想393
五、《大学》的“止于至善”说394
六、《中庸》的人道原于天道的思想396
七、孟子的“仁义”学说397
八、《庄子》的“逍遥”论400
九、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和人定胜天的学说405
第二节 汉唐时代人生理想观411
一、董仲舒的“人之命在天”和“三纲”“五常”说411
二、王充的人生命定论418
三、徐幹的德艺兼备论423
四、阮籍的“至人”观和嵇康的“神仙”说424
五、《列子》的享乐主义和力命论思想425
六、道教的“长生不死”和“得道成仙”说427
七、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和慧远的因果报应论429
八、何承天的人高于禽兽的思想435
九、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437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人生理想观439
一、邵雍的人“当兆物之物”说439
二、周敦颐的圣人观440
三、张载的“民胞物与”的学说442
四、程颢的“与物同体”的命题和程颐的“与理为一”的思想445
五、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450
六、陆九渊的明心自立说455
七、王守仁的“致良知”说456
八、王夫之的“尽人道而合天德”的学说461
九、颜元、李塨的“践形以尽性”的思想463
十、戴震的达情遂欲论464
结语468
第九章 中国古代历史观474
引言474
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475
第一节 先秦时代历史观475
二、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和“百世可知”的思想476
三、《管子》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主张478
四、商鞅的变法观念和三世说480
五、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481
六、荀子的“明分使群”论和“法后王”说486
七、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490
八、《礼运》的“大同”社会和“小康”之世说492
九、韩非的“变古易常”说和人口论494
一、陆贾的圣人史观496
第二节 两汉时代历史观496
二、贾谊的“民者,万世之本”的命题497
三、《淮南子》的分不均则争和时势造圣贤说499
四、董仲舒的“三统”、“三正”说503
五、司马迁的“利”的观念和“忠、敬、文”循环论504
六、王充的“昌衰兴废皆天时也”的思想507
七、仲长统的“人事为本”和“乱世长而化世短”的观点509
一、刘邵的英雄史观511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代历史观511
二、王弼的“治众者至寡者也”的命题513
三、刘知几的“成败以人事为主”的思想514
四、韩愈的“圣人立教”说515
五、吕温的“人文化成”论517
六、柳宗元的“生人之意”观518
第四节 五代—明清时代历史观519
一、谭峭的“民事之急,无甚于食”的命题519
二、李觏的“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的学说520
三、邵雍的“元、会、运、世”循环论和“皇、帝、王、霸”退化论523
四、司马光的“君心”决定论524
五、王安石的“归之太古,非愚则诬”的观点525
六、朱熹的“王霸之辨”和“义利之辨”527
七、陈亮的气数论和王霸杂用说530
八、王廷相的“法久必弊,弊必变,变所以救弊”的思想532
九、王夫之的“理势合一”论533
结语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