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有机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等有机化学
  • 斐文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4760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有机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等有机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高等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1

(一)结构与性能1

(二)反应历程 2

近年的发展 3

(一)研究手段由宏观观测向微观观测发展3

(二)由静态向动态立体化学发展3

(三)从头计算3

(四)新理论的建立和充实4

(五)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和相互促进4

高等有机化学的推广应用 4

第二章 定域化学键(一)原子轨道 7

(二)共价键10

(三)多价 11

(四)杂化作用12

(五)重键 13

(六)光电子光谱学 14

(七)分子的电子结构15

(八)电负性 16

(九)诱导效应和场效应18

(十)键长 19

(十一)键角 21

(十二)键能 22

第三章 离域化学键(一)包含离域键的化合物中键长和键能 25

(二)有离域键的分子的种类 25

(三)横交共轭27

(四)共振规则28

(五)共振效应29

(七)pπ—dπ成键,内鎓盐30

(六)共振的位阻30

芳香性31

(一)六元环32

(二)五元环34

(三)七元环和八元环36

(四)有芳香六隅体的其他体系 37

(五)更迭烃和非更迭烃38

(六)电子数超过6的芳系38

(七)两个电子的体系 39

(八)四个电子的体系,反芳香性40

(九)八电子的体系 42

(十)十电子的体系 42

(十一)大于十个电子的体系:4n+2电子 44

(十二)大于十个电子的体系:4n电子 45

(十三)其他的芳香化合物46

(十四)自由价 47

超共轭作用 48

互变异构 49

(一)酮—烯醇互变异构 49

(二)其他质子移动的互变异构 50

第四章 氢键加成化合物53

(一)电子给予体—接受体(EDA)络合物 54

(二)由冠醚和类似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 56

(三)包含化合物56

(四)笼形化合物57

(五)索烃和轮烷57

第五章 立体化学旋光性和手征性58

(一)旋光度依赖于量度的条件59

(二)旋光性60

(三)手性中心的产生65

(四)Fischer投影65

(五)绝对构型66

(六)测定构型的方法69

(七)旋光的产生70

(八)不止一个手性中心的分子71

(九)拆开的方法73

(十)旋光纯度74

顺反异构 75

(一)由双键引起的顺反异构75

(二)单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78

(三)稠环系的顺反异构 80

(五)对映异位和非对映异位的原子、基团和面81

(四)无机化合物的顺反异构 81

(六)立体定向和立体有择的合成83

构象分析84

(一)开链体系构象84

(二)六元环构象86

(三)有杂原子的六元环构象88

(四)其他环构象89

(五)确定构象的方法89

张力 90

(一)小环张力 90

(二)中环张力 91

(三)不饱和环92

(四)不能避免的拥挤引起的张力 94

第六章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 96

(一)在物理性质上的反映99

共轭效应 99

(二)在化学性质上的反映100

超共轭效应102

同共轭效应103

场效应 105

空间效应106

第七章 机理和测定机理的方法(一)机理的类型109

(二)反应的类型109

(三)反应的热力学要求 111

(四)反应的动力学要求112

(五)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 114

(六)Hammond基本原理114

(二)中间体存在的确定115

(一)产物的鉴别115

测定机理的方法115

(七)微观可逆性115

(三)催化的研究116

(四)同位素标记116

(五)立体化学的证据116

(六)动力学证据117

(七)同位素效应121

第八章 酸碱理论水—离子理论124

溶剂理论 126

质子理论 128

电子理论 130

正负理论 132

酸碱强度 133

(二)分子结构对酸碱强度的影响 134

(一)溶剂的校平效应134

(一)一般酸碱催化反应143

酸碱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43

(二)特殊酸或碱催化反应146

(三)软硬酸碱理论146

软硬酸碱分类147

第九章 有机活性中间体阳碳离子 153

(一)稳定性和结构153

(二)阳碳离子的产生和毁灭 156

阴碳离子 157

(一)稳定性和结构157

自由基 162

(一)稳定性和结构162

(二)阴碳离子的产生和毁灭 162

(二)自由基的产生和毁灭165

卡宾 166

(一)卡宾的稳定性和结构166

(二)卡宾的产生和毁灭168

(三)卡宾的反应168

乃春 169

(一)乃春的结构169

(二)乃春的生成169

(三)乃春的反应170

苯炔 170

(一)苯炔的结构170

(二)苯炔的生成171

(三)苯炔的反应171

(一)SN2机理172

第十章 脂肪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172

(二)SN1机理176

(三)SN1机理中的离子对178

(四)混合的SN1和SN2机理180

(五)邻基机理182

(六)由π和σ键的邻基参与,非经典的阳碳离子186

(七)SNi机理197

(八)在烯丙碳上亲核取代,烯丙重排198

(九)在脂肪三角碳上亲核取代,四面体机理201

(十)在乙烯碳上亲核取代204

反应性 207

(一)基质结构的效应207

(二)进攻亲核试剂的效应 212

(三)离去基团的效应 214

(四)反应介质的效应218

(五)两可亲核试剂,专位性221

(六)两可基质224

反应 225

(一)氧亲核试剂225

(二)硫亲核试剂248

(三)氮亲核试剂 250

(四)卤素亲核试剂261

(五)氢亲核试剂265

(六)碳亲核试剂270

(七)在磺酰基硫上的亲核取代299

第十一章 芳环的取代反应(一)亲电取代反应302

(二)亲核取代反应317

第十二章 离子性的加成和消除反应(一)氢卤酸对烯键的加成327

(二)烯的酸性水合反应330

(三)卤素与烯键的加成反应 331

(四)消除反应的历程333

(五)消除反应的方位335

(六)E2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338

(七)醇的失水反应340

(八)消去1,2二卤的反应341

(九)加成和消除反应在合成上的举例 342

第十三章 协同反应(一)概论 346

(二)分子轨道对称性和电环化反应 349

(三)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理论简介 352

(四)σ键迁移反应356

(五)环加成和环消除反应364

(六)环加成的方向和方位问题 370

(七)[3,3]σ迁移重排373

第十四章 羰基加成反应(一)概论375

(二)羰基的活性377

(三)阴碳离子380

(四)反应 385

(五)羰基和羰负离子的缩合反应 395

(六)内鎓与羰基的加成—消除反应(Wittig反应)400

第十五章 自由基取代机理 404

(一)自由基机理概述404

(二)自由基取代机理405

(三)芳香基质的机理406

(四)自由基反应的邻基促进407

反应性 408

(一)脂肪基质反应性408

(三)芳香基质的反应性410

(二)桥头反应性410

(四)进攻基的反应性411

(五)溶剂对反应性的效应412

反应 412

(一)氢作离去基413

(二)N2作离去基431

(三)金属作离去基434

(四)卤素作离去基435

(五)硫作离去基435

(六)碳作离去基436

第十六章 分子重排(一)概述 440

(二)重排反应历程441

(三)重排反应实例450

第十七章 金属有机化学(一)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469

(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 478

(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及稳定性和反应性 481

(四)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483

(五)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循环过程 495

(六)过渡金属卡宾络合物 500

第十八章 光化学(一)激发态和基态503

(二)单线态和三线态,“禁忌”跃迁504

(三)激发的类型505

(四)激发态的性质和命名原则 506

(五)光解分裂507

(六)激发分子的毁灭:物理过程508

(七)激发分子的毁灭:化学过程510

(八)光化学机理的测定 5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