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 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田正平,商丽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9716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09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620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教育史-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 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模式的转换与传统的调适1
第一编 制度编21
第一章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21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发21
(一)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发的因素分析22
(二)京师同文馆与洋务运动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发42
(三)现代高等教育制度萌发时期的经验与教训48
二、清末现代高等教育制度雏形的形成52
(一)维新运动时期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52
(二)维新运动时期教育制度变革的经验与教训69
(三)“新政”时期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基础的确立75
(四)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与晚清高等教育发展89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92
一、民国初年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92
(一)民国初年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92
(二)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改革101
(三)民国初年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经验与教训113
二、20世纪20年代改革高等教育制度的新探索118
(一)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因素分析118
(二)20世纪20年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125
(三)自下而上地展开:20世纪2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特点139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141
(一)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因素分析142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制度变革150
(三)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简短评价165
四、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169
(一)难以摆脱的日本影响169
(二)德国大学制度的引进与实验171
(三)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全面借鉴175
第二编 财政编183
第三章 高等教育财政制度的变迁183
一、晚清高等教育财政制度183
(一)晚清中央、省级政府教育财政职能183
(二)晚清高等教育经费的拓殖190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204
(一)政府教育财政职能与高等教育204
(二)各级教育财政与高等教育经费210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214
(一)教育财政制度与高等教育214
(二)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收支219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的演进233
一、晚清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235
(一)从外国教习审视中国教习235
(二)从传统官绅考察晚清教习245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253
(一)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水平254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横向薪酬结构261
(三)北京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纵向薪酬结构269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276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薪酬水平276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横向薪酬结构287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学校教师的纵向薪酬结构296
第五章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革307
一、晚清高等教育收费制度307
(一)观念转变的艰难与实践改革的滞后308
(二)癸卯学制的颁布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出台311
二、北京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收费制度314
(一)高等教育收费实况314
(二)高等教育收费影响317
(一)高等教育收费实况322
三、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收费制度322
(二)高等教育收费所引发的风潮、议论和影响329
第三编 教师编345
第六章 思想的论争与教师的流动345
一、桐城“古文派”与江浙“新思潮派”对北京大学讲堂的争夺346
(一)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346
(二)最高学府中的“桐城古文派”351
(三)“新思潮派”的崛起356
(四)“新思潮派”与“桐城古文派”的思想论争368
二、东南大学“学衡派”与北京大学“新文化派”的抗衡381
(一)“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文化观382
(二)“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抗衡387
(三)“学衡派”与东南大学394
三、 “新文化派”的分道扬镳:学术与政治的不同取向398
(一)以大学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399
(二)信仰马克思主义:走向革命之途402
(三)由“议政”走向“参政”:融入国民政府官僚机构404
(四)追求思想独立与意志自由:由校园走向市场406
第七章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流动409
一、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北京大学410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与教师的聘任410
(二)“学、术分校”、北大学科改革与教师的流动414
二、郭秉文的“文理并重,学术并举”与东南大学417
(一)通才与专才的平衡:学、术并举的大学理念418
(二)人文与科学的平衡:文、理并重的大学理念422
(三)延师有道,俊彦云集425
三、张伯苓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与南开大学427
(一)多层次选聘教师的机制429
(二)选聘与培养相结合的制度432
四、梅贻琦的“端赖大师,教授治校”与清华大学436
(一)“端赖大师”与名师云集437
(二)“教授治校”与教师队伍的稳定440
五、竺可桢的“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与浙江大学442
(一)“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与浙大教师队伍建设443
(二)战时浙大教师的流动447
第八章 学术机构的建立与教师的流动453
一、中国科学社与东南大学453
二、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458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南开大学465
第九章 政治干预与教师的流动471
一、政治势力的“渗透”与东南大学的衰落472
(一)东南大学的“易长风潮”473
(二)东南大学的衰落与教师的离散476
二、京师大学校与北京大学的受挫478
(一)奉系军阀与京师大学校479
(二)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时期北大教师的流动480
三、北伐统一与罗家伦出长清华484
(一)罗家伦出长清华之背景484
(二)罗家伦的改革与清华教师的流动486
(三)清华教师品质之提升490
四、首都南迁与中央大学的建立493
(一)首都南迁与中央大学493
(二)中央大学的建立与教师的流动498
第十章 经济窘迫与教师的流动507
一、艰难的索薪507
(一)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国立大学经费概况508
(二)索薪运动511
(三)经济压力下的教师流动515
二、生活压力与教师兼职519
(一)“讲师”称谓之衍变520
(二)20世纪20~30年代初期教师兼职之概况522
(三)抗战时期生活重压下的教师兼职533
第十一章 战争压力与教师流动538
一、北伐战争与政局的变动540
(一)革命中心的形成与中山大学的成立540
(二)北伐战争与教授“投教鞭而从戎”543
(三)革命的“偏轨”与教师的流动546
二、抗敌御侮与大学内迁550
(一)大学内迁551
(二)大学内迁与教师的“长征”556
(三)战时教师的流失568
(四)战后复员与教师的流动574
三、1946~1949年国内战争时期的大学教师流动582
(一)内战中高等学校的生存环境583
(二)坚守岗位与南迁586
(三)命运的抉择594
参考文献举要600
后记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