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交通文化论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子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6952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交通文化论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轩辕”传说与早期交通的发展1
一 “轩辕”传说的价值1
二 “轩辕”名号的生成3
三 黄帝神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4
四 “合符”故事及其交通史的背景5
五 “轩辕之丘”与“封”的创制8
神农“连山”名义推索10
一 “神农”与“炎帝”神学形象的合一10
二 关于“连山”名义12
三 “连”与早期交通15
四 “江水”区域背景的神农“连山”17
五 里耶“祠先农”简的启示19
“度九山”:夏禹传说的农耕史和交通史解读21
一 禹功“凿龙门”的夸张21
二 走向山林:交通行为与住居和经营的革命23
三 井的出现及其推促文明进步的意义25
丹江通道与早期楚文化——清华简《楚居》札记27
一 关于《楚居》“早期地名皆在今陕西省境内”说27
二 “逆上洲水”推想28
三 丹江通道的早期楚文化遗存31
四 汉水两条支流上游的早期开发与楚、秦的共同崛起33
五 “郢”的移动:走出丹江上游之后的“楚居”34
秦始皇直道沿线的扶苏传说36
一 直道与扶苏悲剧36
二 胡亥经直道完成政变与“百姓贤扶苏”心理38
三 直道线路与扶苏遗迹39
四 日本的“秦公子扶苏之苗裔”传说42
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与上古蜀道主线路的移换43
一 “故道”主线路时代43
二 褒斜道的开通和使用45
三 灙骆道早期交通条件47
四 商鞅时代交通形势48
五 秦始皇的“南阙”和汉高祖的“蚀中”49
六 王莽通子午道51
七 “罢子午道,通褒斜路”事及“数道平行”形势52
蜀道文化线路的历史学认知54
一 “蜀道”名义54
二 连接两处“天府”的交通线路56
三 蜀道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成立58
四 蜀道交通体系59
五 蜀道文化负载及发掘和保护蜀道文化遗存的学术任务60
古代蜀道的“关”62
一 关于“秦塞”62
二 子午关63
三 骆谷关64
四 斜谷关66
五 散关67
六 阳平关68
七 米仓关70
八 剑阁关72
九 蜀道“重关”现象73
汉末米仓道与“米贼”“巴汉”割据75
一 “米仓道”早期开通75
二 《巴郡太守樊敏碑》“巴汉”交通故事77
三 关于区域称号“巴汉”78
四 “米仓道”与“米仓山”“米仓关”79
五 “米仓道”得名与“米贼”“米巫”关系的推想82
汉魏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环境与交通的关系84
一 “河阻”84
二 关于“泽”86
三 植被因素与所谓“林阻”89
四 虎患91
五 影响交通条件的其他环境因素95
北朝石窟分布的交通地理学考察96
一 “河西区”与“甘宁黄河以东区”石窟与交通道路96
二 “陕西区”石窟与交通道路98
三 “晋豫及其以东地区”石窟与交通道路100
四 佛法宣传效应:千里已来,莫不闻风而敬矣103
唐人米仓道巴江行旅咏唱106
一 巴江水运与米仓道交通系统106
二 “巴水”与“巴山”108
三 “巴江”与“剑阁”110
四 巴江驿亭风景113
巴蜀“竹枝”的酒香116
一 春游·下乡·竞渡:酒与节令秩序116
二 把酒临歧·万里还乡:酒与礼俗传统120
三 客·游人:酒与休闲生活123
四 南人馆·北人馆:“酒市”“酒楼”“酒家”125
五 各乡场市客人多·烧酒刀头马上驮:“村酒”的醇香127
六 夷地·蛮家·边俗:行旅者记录的少数民族饮酒生活129
七 郫筒·泥头·烧刀:早期酿酒产业史迹131
八 莫惜连船沽美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川江“载酒”船132
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135
一 中国古代交通建设135
二 “车同轨”与“书同文”141
三 从张骞的驼队到郑和的云帆144
四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151
古代帝国的血脉156
一 秦始皇“治驰道”156
二 直道:千八百里直通之157
三 马可波罗的赞叹:“设在所有大道上的驿站”160
四 官路·官塘·官马大路162
交通史视角的秦汉长城考察165
一 长城和长城地区的交通165
二 长城交通系统的形制和结构169
三 长城内外的交通171
四 长城军事通信体系173
五 长城的东西延伸与中外文化交流179
六 长城区的流动人口183
中国古代的路权问题188
一 驰道制度188
二 “警跸”:“公行之所”的“私侵”189
三 “贱避贵”的交通法规191
四 笼街·喝道193
古代流民的交通形式196
一 “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的流民196
二 徒行:流民的交通形式之一197
三 骑乘:流民的交通形式之二199
四 舟航:流民的交通形式之三200
五 “行道物故”现象201
中国古代的驿壁文学203
一 驿壁:文学史的特殊视屏204
二 “远游”“佳句”:交通史和文化史的纪念207
三 文学对话的媒体210
四 壁间闲看旧留题212
五 旅人的行迹和心迹214
六 流溢壁上的才情和志趣217
驿壁女子题诗: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的特殊遗存222
一 壁题行旅诗方式和“女郎”作品222
二 女子笔下的“万里飘零”感受224
三 女子驿壁诗倾诉的离情和闺怨226
四 花蕊夫人故事及女子驿壁诗中的亡国恨231
五 驿壁女子作品的诗史价值234
六 女子题驿壁诗相关异闻236
七 驿壁“女仙”“女鬼”作品238
八 男性托名女子的伪作241
“造舟为梁”及早期浮桥史探考243
一 “造舟为梁”史事及学者的解说243
二 浮桥史的再考察:造·艁·靠245
三 “伪说”“伪史”辨疑247
四 关于“方舟”248
五 简易浮桥:桥梁等级与社会等级249
六 汉代浮桥史例251
木镫试论——骑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形态的考察254
一 关于马镫发明史的探讨254
二 包革木镫和包金属木镫256
三 木镫的使用259
四 “镫如半靴”262
五 早期马镫的可能形式267
“竹马”源流考270
一 郭伋故事270
二 竹马之欢·竹马之戏271
三 “青梅竹马”象征272
四 “竹马戏”和“竹马灯”:民间歌舞形式274
五 作为农具的“竹马”277
“铁鞋”考议279
一 “踏破铁鞋”俗语279
二 木鞋·陶鞋·玉鞋280
三 高句丽铁钉鞋281
四 铜鞋的发现283
五 仙人传说中的铁鞋286
六 铁鞋实用记录287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289
一 20世纪中国交通史研究代表性专著290
二 20世纪中国交通史研究代表性论文296
三 若干断代史研究成果对“交通”的说明301
四 交通史志研究的收获303
五 交通设施、交通工具、交通技术的研究304
六 出土交通史料研究与交通考古308
七 “交通文化”理念314
八 中国交通史研究的进步期待320
后记322
本书内容初刊信息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