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材料科学与技术 无机材料卷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迎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34134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54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材料科学;无机材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型材料科学与技术 无机材料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新型陶瓷材料科学与技术3
1概论3
2陶瓷基础理论4
2.1 表面与界面4
2.1.1 表面能4
2.1.2 固体表面结构6
2.1.3 表面性质10
2.1.4 晶界20
2.1.5 纳米粉体的制备原理29
2.2 相图在陶瓷制备中的应用31
2.2.1 相律31
2.2.2 单元系统35
2.2.3 二元系统38
2.2.4 三元系统42
2.3 烧结机理48
2.3.1 烧结基本问题49
2.3.2 固相烧结51
2.3.3 液相烧结62
2.3.4 粘性流动烧结67
2.3.5 低温快速烧结71
2.3.6 纳米陶瓷的烧结问题72
参考文献73
3普通陶瓷74
3.1 新型成型方法74
3.1.1 压制成型74
3.1.2 注浆成型76
3.1.3 可塑成型78
3.2 新型干燥与烧成方法78
3.2.1 新型干燥方法78
3.2.2 新型烧成方法82
3.3 新型陶瓷表面处理方法84
3.3.1 离子注入技术85
3.3.2 脉冲等离子技术85
3.3.3 镀膜85
3.3.4 表面修饰87
3.4 多功能普通陶瓷88
3.4.1 抗菌与自洁陶瓷88
3.4.2 防静电陶瓷89
3.4.3 保温隔热陶瓷89
3.4.4 导电及红外陶瓷90
参考文献91
4特种陶瓷92
4.1 纳米粉体制备技术92
4.1.1 陶瓷纳米粉体制备技术92
4.1.2 由液相制备的方法96
4.1.3 由固相制备的方法103
4.1.4 制备纳米颗粒的分散技术106
4.2 原位凝固、注塑、流延等新型成型方法107
4.2.1 原位凝固胶态成型工艺108
4.2.2 注射成型113
4.2.3 流延成型法116
4.3 新型烧成方法120
4.3.1 气氛加压烧结(GPS)121
4.3.2 热等静压烧结(HIP)121
4.3.3 微波烧结(microwave sintering)122
4.3.4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123
4.3.5 自蔓延高温合成(SHS)124
4.4 新型陶瓷材料124
4.4.1 氧化物陶瓷124
4.4.2 氮化物陶瓷148
4.4.3 碳化物陶瓷168
4.4.4 硼化物陶瓷178
参考文献182
5陶瓷基复合材料187
5.1 纳米颗粒强韧化陶瓷复合材料187
5.2 金属陶瓷189
5.2.1 概述189
5.2.2 金属陶瓷材料的制造方法191
5.2.3 氧化物基金属陶瓷192
5.2.4 碳化物基金属陶瓷195
5.2.5 碳化钛(TiC)基金属陶瓷196
5.2.6 碳化铬基金属陶瓷203
5.3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203
5.3.1 陶瓷制品的仿生结构构思203
5.3.2 材料体系和制备技术204
5.3.3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205
5.3.4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208
5.4 梯度复合技术210
5.4.1 梯度功能材料概念的提出210
5.4.2 梯度功能材料的设计210
5.4.3 梯度复合技术212
5.4.4 梯度复合技术的应用215
5.5 金属直接氧化技术216
5.5.1 金属直接氧化技术的由来216
5.5.2 铝合金熔体直接氧化生长机理216
5.5.3 Al2O3/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217
5.5.4 增强Al2O3/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218
5.5.5 Lanxide复合材料和Lanxide工艺的特征218
5.6 原位复合技术219
5.6.1 原位复合的基本概念219
5.6.2 金属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219
5.6.3 陶瓷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221
5.6.4 SHS粉末技术221
5.7 颗粒弥散增韧221
5.7.1 颗粒弥散增韧补强机理221
5.7.2 陶瓷颗粒弥散强韧化复合材料227
5.8 纤维、晶须增韧229
5.8.1 纤维增韧补强机理229
5.8.2 长纤维增韧补强复合材料231
5.8.3 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235
参考文献235
第二篇 新型玻璃材料科学与技术239
6概述239
6.1 玻璃的定义及应用239
6.1.1 玻璃的定义239
6.1.2 玻璃的类型及应用239
6.2 玻璃材料发展简史240
6.2.1 国外玻璃材料发展简史240
6.2.2 我国玻璃材料发展简史241
6.3 玻璃材料的发展展望241
参考文献241
7玻璃材料科学理论243
7.1 玻璃的形成理论243
7.1.1 玻璃的形成243
7.1.2 玻璃的分相245
7.1.3 玻璃的析晶249
7.2 玻璃的结构与性质252
7.2.1 玻璃的结构252
7.2.2 玻璃的性质255
参考文献272
8新型玻璃材料与制备技术274
8.1 建筑玻璃274
8.1.1 浮法玻璃274
8.1.2 钢化玻璃285
8.1.3 夹层玻璃293
8.1.4 中空玻璃298
8.1.5 防火玻璃304
8.1.6 防弹玻璃311
8.2 日用玻璃314
8.2.1 瓶罐玻璃315
8.2.2 器皿玻璃323
8.2.3 晶质玻璃327
8.2.4 厨具玻璃333
8.2.5 眼镜玻璃343
8.2.6 保温瓶玻璃346
8.3 电光源用玻璃351
8.3.1 引言351
8.3.2 普通灯泡玻璃355
8.3.3 大功率灯泡玻璃363
8.3.4 节能灯泡玻璃374
8.4 光学玻璃380
8.4.1 光学玻璃的应用、要求和发展380
8.4.2 光学玻璃品种和化学组成386
8.4.3 无铅无砷光学玻璃398
8.4.4 光学玻璃连续熔炼401
8.4.5 光学玻璃精密模压408
8.5 微晶玻璃426
8.5.1 概述426
8.5.2 微晶玻璃的组成432
8.5.3 微晶玻璃的结构442
8.5.4 微晶玻璃的性能449
8.5.5 微晶玻璃的应用455
8.6 激光玻璃464
8.6.1 激光原理465
8.6.2 激光玻璃的性能要求467
8.6.3 实用激光玻璃470
8.6.4 其他激光玻璃476
8.7 功能玻璃477
8.7.1 引言477
8.7.2 变色玻璃482
8.7.3 透红外玻璃486
8.7.4 光敏玻璃489
8.7.5 梯度折射率玻璃491
8.7.6 非线性光学玻璃494
8.7.7 法拉第旋转玻璃499
8.8 玻璃纤维504
8.8.1 普通玻璃纤维504
8.8.2 石英传输光纤506
8.8.3 稀土离子掺杂玻璃光纤517
8.8.4 光子晶体光纤529
8.8.5 其他光纤542
参考文献544
第三篇 新型无机胶凝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557
9无机胶凝材料概论557
9.1 无机胶凝材料的概念557
9.1.1 无机胶凝材料的定义557
9.1.2 无机胶凝材料的应用557
9.2 无机胶凝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种类558
9.2.1 气硬性胶凝材料558
9.2.2 水硬性胶凝材料569
9.2.3 水泥基复合材料583
9.3 无机胶凝材料发展简史587
9.4 无机胶凝材料发展展望588
9.4.1 无机胶凝材料的生态化588
9.4.2 无机胶凝材料高性能化589
9.4.3 无机胶凝材料的功能化589
9.4.4 无机胶凝材料品种的多样化590
9.4.5 无机胶凝材料组成的复合化590
参考文献591
10水泥基胶凝(复合)材料科学理论及其最新进展593
10.1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微结构与性能593
10.1.1 熟料的率值与矿物组成593
10.1.2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594
10.2 非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601
10.2.1 高铝水泥熟料矿物601
10.2.2 氟铝酸盐、硫铝酸盐水泥矿物602
10.2.3 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与非硅酸盐熟料矿物的亚稳共存603
10.3 水泥及其混合材料粉体形成理论的进展605
10.3.1 颗粒群的粒度表示方式605
10.3.2 水泥的颗粒级配与调粒水泥606
10.3.3 水泥粉体颗粒形状与球状水泥608
10.4 水泥基胶凝材料结构形成理论609
10.4.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及机理609
10.4.2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组成及结构616
10.4.3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620
10.4.4 硬化水泥石的结构626
10.5 水泥基混凝土研究及理论的进展629
10.5.1 混凝土结构模型及界面科学629
10.5.2 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632
10.5.3 混凝土各种耐久性问题的专门研究636
10.5.4 混凝土耐久性整体论641
10.5.5 混凝土的形变与强度理论644
10.6 现代混凝土材料组成与配合比理论662
10.6.1 混凝土集料的种类、品质与作用662
10.6.2 混凝土加强与改性材料的种类、品质与作用672
10.6.3 混凝土配合比的传统理论与现状678
10.6.4 混凝土配合比理论研究的新进展683
参考文献688
11传统水泥与混凝土工艺技术的新发展690
11.1 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的新发展690
11.1.1 水泥品种及其发展690
11.1.2 干法回转窑工艺技术的新发展696
11.1.3 水泥粉磨工艺技术的新发展705
11.1.4 水泥生产技术的其他新发展713
11.2 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与混凝土工业一体化723
11.2.1 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兴起724
11.2.2 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作用725
11.2.3 混凝土工业集团的形成趋势及其技术经济效益726
11.3 高强度、高性能、多品种混凝土728
11.3.1 高强度混凝土728
11.3.2 高性能混凝土729
11.3.3 自密实混凝土731
11.3.4 大体积(低热)混凝土731
11.3.5 道路混凝土733
11.3.6 其他新品种混凝土735
11.4 混凝土新型外加剂与矿物掺合料技术741
11.4.1 新型混凝土减水剂741
11.4.2 新型混凝土多功能减水剂744
11.4.3 新型混凝土调凝剂与早强剂746
11.4.4 新型混凝土防水剂与抗渗剂748
11.4.5 混凝土膨胀剂及补偿收缩技术751
11.4.6 混凝土减缩剂与抗裂剂753
11.4.7 混凝土超细矿物掺合料及技术757
11.5 混凝土构件预制与预应力新技术764
11.5.1 混凝土构件预制新技术764
11.5.2 预应力混凝土新技术787
11.5.3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797
参考文献802
12新型胶凝复合材料与制备技术806
12.1 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工艺技术806
12.1.1 聚合物-水泥基砂浆与混凝土806
12.1.2 纤维增强与改性混凝土820
12.2 高技术水泥基复合材料822
12.2.1 DSP水泥基材料822
12.2.2 MDF水泥基材料822
12.2.3 RPC水泥基材料824
12.2.4 CBC化学结合陶瓷825
12.2.5 SIFCON渗浆纤维混凝土826
12.3 新型胶凝材料及其制品制备技术826
12.3.1 原料制备先进技术826
12.3.2 蒸压蒸养834
12.3.3 热压技术843
12.3.4 真空脱水技术847
12.3.5 碾压技术851
12.3.6 离心成型技术855
参考文献866
第四篇 新型耐火材料科学与技术871
13概述871
13.1 新型耐火材料的基本概念871
13.1.1 耐火材料的定义871
13.1.2 耐火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873
13.1.3 耐火材料的基本要求875
13.1.4 耐火材料在窑炉热工设备中的作用875
13.2 新型耐火材料的类型878
13.2.1 普通耐火材料的类型878
13.2.2 特种耐火材料的类型及特点880
13.2.3 保温隔热耐火材料的类型881
13.3 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简史882
13.3.1 国外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简史882
13.3.2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简史884
13.4 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新动向889
13.4.1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发展新动向889
13.4.2 耐火原料和耐火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新动向892
13.4.3 特种耐火材料的功能化发展新动向893
13.4.4 窑炉炉体水冷却技术的发展新动向893
13.5 我国耐火材料工业发展的对策893
13.5.1 耐火材料工业发展目标与政策894
13.5.2 调整耐火材料产业布局894
13.5.3 耐火材料产业技术政策及准入条件895
13.5.4 耐火材料产业结构调整897
13.6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发展优势与方向898
13.6.1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发展优势898
13.6.2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发展方向899
13.6.3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趋势901
14新型耐火材料基础理论904
14.1 平衡状态图在耐火材料制备中的应用904
14.1.1 确定制备耐火材料组成区域904
14.1.2 确定多元系统的最低共熔点906
14.2 不同系统耐火材料的基础理论906
14.2.1 Al-O系统耐火材料906
14.2.2 Si-O系统耐火材料908
14.2.3 Al2O3-SiO2系统耐火材料910
14.2.4 Mg-O系统耐火材料914
14.2.5 MgO-SiO2系统耐火材料917
14.2.6 MgO-Al2 O3系统耐火材料920
14.2.7 Cr-O系统耐火材料921
14.2.8 氧化铁-Cr2 O3系统耐火材料922
14.2.9 MgO-Cr2O3系统耐火材料923
14.2.10 Ca-O系统耐火材料925
14.2.11 CaO-MgO系统耐火材料926
14.2.12 Zr-O,ZrO2-SiO2和Al2 O3 -ZrO2系统耐火材料927
14.2.13 碳-氧化物和Si-C-O-N系统耐火材料930
14.2.14 Si-Al-O-N和Al-O-N系统耐火材料933
14.2.15 超级耐火材料935
14.3 原位耐火材料及其组成设计936
14.3.1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原位反应与应用937
14.3.2 耐火材料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分析938
14.4 耐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941
14.4.1 耐火材料的结构特点941
14.4.2 耐火材料的力学性能946
14.4.3 耐火材料的热物理性能955
14.4.4 耐火材料的电物理性能979
14.5 耐火材料的热应力与抗热震性981
14.5.1 耐火材料的热应力分类981
14.5.2 耐火材料几种典型情况下的第二类热应力计算982
14.5.3 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评价理论984
14.5.4 耐火材料热震残留强度的预测989
14.5.5 影响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主要因素及其改善途径991
14.6 耐火材料的抗化学侵蚀性999
14.6.1 耐火材料与侵蚀物的化学反应999
14.6.2 化学反应的理论分析1000
14.6.3 耐火材料与氧化物熔体之间的反应1001
14.6.4 耐火材料与金属熔体之间的反应1006
14.6.5 耐火材料氧化物与碳的相互反应1008
14.6.6 耐火材料与气体的相互反应1009
14.6.7 含碳耐火材料与侵蚀物的相互反应1010
14.6.8 不同成分耐火材料之间的相互反应温度1011
15新型耐火材料与制备技术1012
15.1 钢铁工业用新型耐火材料1012
15.1.1 炼钢用耐火材料1012
15.1.2 炼铁用耐火材料1016
15.1.3 连续铸钢用耐火材料1022
15.1.4 轧钢用耐火材料1028
15.2 有色冶金工业用新型耐火材料1039
15.2.1 炼铝工业用耐火材料1039
15.2.2 炼铜工业用耐火材料1041
15.2.3 炼铅工业用耐火材料1045
15.2.4 炼锌工业用耐火材料1046
15.3 建材工业用新型耐火材料1048
15.3.1 水泥工业用耐火材料1048
15.3.2 陶瓷工业用耐火材料1051
15.3.3 玻璃工业用耐火材料1054
15.4 化学工业和垃圾焚烧炉用耐火材料1057
15.4.1 化学工业用耐火材料1057
15.4.2 垃圾焚烧炉用耐火材料1059
15.5 普通耐火材料的制备技术1062
15.5.1 耐火原料粉磨与净化技术1062
15.5.2 耐火材料的成型1063
15.5.3 耐火材料的干燥1064
15.5.4 耐火材料的烧成1065
15.6 特种耐火材料的制备技术1068
15.6.1 氧化物耐火材料1068
15.6.2 氮化物耐火材料1072
15.6.3 硼化物耐火材料1074
15.7 新型隔热耐火材料制备技术1074
15.7.1 新型隔热耐火材料的分类1074
15.7.2 颗粒状无定形新型隔热耐火材料1075
15.7.3 定形新型隔热耐火材料1082
15.7.4 纤维状新型隔热耐火材料1084
15.7.5 新型复合隔热耐火材料1093
15.7.6 泡沫隔热耐火材料1097
15.7.7 加气隔热耐火材料1099
15.8 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前景1101
15.8.1 新型窑具耐火材料发展前景1101
15.8.2 不定形新型耐火材料发展前景1103
参考文献1107
附录 新型耐火材料标准1111
第五篇 新型电子陶瓷材料科学与技术1123
16概述1123
16.1 电子陶瓷材料的定义1123
16.1.1 定义1123
16.1.2 电子陶瓷材料的用途1123
参考文献1125
17电子陶瓷材料基础理论与分类1126
17.1 电介质物理基础理论1126
17.1.1 基本介电特性1126
17.1.2 多相系统的介电特性1129
17.1.3 Brugeman’s模型1130
17.1.4 渗流阈值模型1131
17.1.5 晶界层电容器模型1132
17.2 压电、铁电物理基础理论1133
17.2.1 压电效应1133
17.2.2 电致伸缩效应1137
17.2.3 热释电效应1139
17.3 磁性物理基础理论1140
17.3.1 磁畴结构1140
17.3.2 铁氧体的复磁导率1141
17.3.3 两相复合体磁路模型1142
17.4 电子陶瓷材料的分类1145
17.4.1 介质陶瓷材料和绝缘陶瓷材料1145
17.4.2 绝缘陶瓷材料1152
17.4.3 半导体陶瓷1154
17.4.4 压电铁电陶瓷材料1164
17.4.5 磁性陶瓷1171
17.4.6 超导陶瓷和电解质陶瓷材料1175
参考文献1181
18电子陶瓷材料与制备工艺技术1186
18.1 电子陶瓷粉体制备工艺技术1186
18.1.1 物理法1186
18.1.2 化学方法1188
18.1.3 有关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1199
18.2 电子陶瓷成型工艺1202
18.2.1 金属模压成型1202
18.2.2 等静压成型1204
18.2.3 浇注成型1205
18.2.4 塑性成型1206
18.2.5 流延成型1208
18.2.6 原位成型技术1210
18.2.7 无模快速成型技术1216
18.2.8 其他薄膜和厚膜的制备工艺1220
18.2.9 纳米薄膜中的刻印技术1231
18.3 电子陶瓷烧成工艺1235
18.3.1 干燥与排塑1235
18.3.2 普通固相烧结1237
18.3.3 液相烧结1238
18.3.4 压力辅助烧结1241
18.3.5 反应烧结1242
18.3.6 新加热工艺1243
18.3.7 气氛烧结1246
18.3.8 织构技术1247
18.3.9 纳米陶瓷烧结1248
第六篇 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技术1255
19概述1255
19.1 生物医学材料的定义及作用1255
19.1.1 生物医学材料的定义1255
19.1.2 生物医学材料的作用1255
19.2 生物医学材料的类型1256
19.2.1 生物惰性材料1256
19.2.2 生物活性材料1256
19.3 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1258
19.3.1 国外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258
19.3.2 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260
19.4 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趋势1261
20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理论1265
20.1 人体解剖生理学相关基础1265
20.1.1 骨与软骨1265
20.1.2 口腔生物学基础1275
20.2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评价1279
20.2.1 组织相容性1280
20.2.2 血液相容性1284
20.2.3 生物相容性的评价1285
20.2.4 生物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方法1287
20.2.5 生物学评价的模式、问题与展望1291
20.3 生物医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1292
20.3.1 生物医学材料的结构1292
20.3.2 生物医学材料的力学性能1296
20.3.3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学性能1300
20.4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与表面改性1303
20.4.1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1303
20.4.2 生物材料表面特性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1304
20.4.3 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1308
20.5 生物材料的降解与吸收1310
20.5.1 生物材料的降解与吸收1310
20.5.2 生物材料降解与吸收的评价方法1315
21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制备技术1321
21.1 生物惰性陶瓷1321
21.1.1 氧化铝陶瓷1321
21.1.2 氧化锆陶瓷1324
21.1.3 生物惰性玻璃陶瓷1327
21.1.4 碳素材料1330
21.2 生物活性陶瓷1331
21.2.1 羟基磷灰石陶瓷1332
21.2.2 磷酸三钙陶瓷1335
21.2.3 双相磷酸钙陶瓷1337
21.2.4 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1338
21.3 生物活性玻璃1341
21.3.1 生物玻璃1341
21.3.2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1345
21.3.3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1349
21.4 生物活性涂层材料1355
21.4.1 羟基磷灰石涂层材料1356
21.4.2 生物玻璃涂层1367
21.4.3 复合涂层材料1368
21.5 骨水泥1369
21.5.1 磷酸钙骨水泥1369
21.5.2 磷酸镁骨水泥1379
21.5.3 硫酸钙骨水泥1382
21.6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1384
21.6.1 多孔磷酸钙陶瓷骨组织工程支架1385
21.6.2 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支架1389
21.6.3 多孔骨水泥组织工程支架1401
21.7 口腔生物材料1407
21.7.1 口腔充填用水门汀1407
21.7.2 口腔修复用辅助材料1416
21.7.3 口腔修复陶瓷材料1421
21.7.4 口腔植入陶瓷材料1430
21.8 药物载体材料1432
21.8.1 药物载体材料概述1432
21.8.2 药物在载体材料上的负载1435
21.8.3 靶向控释药物载体材料1436
21.9 生物敏感材料1440
21.9.1 压电材料1440
21.9.2 热敏材料1443
第七篇 新型晶体材料科学与技术1461
22晶体材料基础1461
22.1 晶体及晶体材料发展简史1461
22.2 化学键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晶体结构1462
22.2.1 化学键的类型1462
22.2.2 离子键1463
22.2.3 共价键1463
22.2.4 金属键1465
22.2.5 弱(范德瓦耳斯)键1466
22.2.6 氢键1467
22.2.7 元素的晶体结构1467
22.2.8 金属间化合物结构1468
22.2.9 具有离子键的结构1470
22.2.10 具有共价键的结构1471
22.2.11 络合物和相关化合物的结构1471
22.2.12 有机分子的结构1472
22.3 晶体中的缺陷1473
22.3.1 晶体点阵缺陷的分类1473
22.3.2 晶体点阵中的点缺陷——空位和填隙原子1474
22.3.3 杂质电子和空穴的作用1474
22.3.4 外界影响的效应1475
22.3.5 堆垛层错和部分位错1475
22.3.6 孪晶1476
22.4 晶体对称性与晶体物理1476
22.4.1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1476
22.4.2 晶体的微观对称性1480
22.5 晶体的物理性质1483
22.5.1 晶体的物理性质与对称性的关系1483
22.5.2 晶体物理性质与张量1483
22.5.3 晶体物理性质的耦合与多功能材料1486
23新型晶体材料1490
23.1 引言1490
23.2 激光晶体1490
23.2.1 石榴石激光晶体1491
23.2.2 钛宝石激光晶体1493
23.2.3 稀土倍半氧化物激光晶体1494
23.2.4 具有锆石结构的钒酸盐激光晶体1494
23.2.5 稀土钙氧硼酸盐激光晶体1495
23.3 非线性光学晶体1496
23.3.1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基本规律1496
23.3.2 阴离子基团理论1497
23.3.3 几类典型的非线性光学晶体1500
23.3.4 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1502
23.3.5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展望1507
23.4 闪烁晶体1508
23.4.1 简介1508
23.4.2 无机闪烁晶体的性能评价1509
23.4.3 典型无机闪烁晶体介绍1510
23.5 电光、磁光和声光调制晶体1517
23.5.1 电光晶体1517
23.5.2 磁光晶体1519
23.5.3 声光晶体1519
23.6 压电晶体1520
23.6.1 四硼酸锂(Li2 B4 O7 ,LBO)晶体1520
23.6.2 硅酸镓镧(La3Ga5SiO14)族压电晶体1520
23.7 弛豫铁电单晶1521
23.8 半导体单晶1523
23.8.1 概述1523
23.8.2 硅单晶1524
23.8.3 Ⅲ-Ⅴ族半导体单晶1526
23.8.4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1526
23.8.5 氧化锌单晶1535
23.8.6 金刚石1535
23.9 功能晶体材料展望1536
24晶体材料生长技术1538
24.1 晶体材料生长技术概述1538
24.1.1 晶体生长的历史1538
24.1.2 晶体生长基本理论与生长技术的分类1540
24.2 新型晶体材料生长技术1541
24.2.1 从溶液中生长晶体1541
24.2.2 从熔体中生长晶体1547
24.2.3 气相生长法1557
24.2.4 固相生长1561
24.2.5 微重力场下晶体的生长1565
24.3 晶体材料生长技术发展展望1567
参考文献1569
第八篇 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科学与技术1575
25概述1575
25.1 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的基本概念1575
25.1.1 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的概念1575
25.1.2 发展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的意义1575
25.2 建筑围护材料的类型1577
25.2.1 墙体材料1577
25.2.2 建筑装饰材料1578
25.2.3 防水密封材料1580
25.2.4 保温隔热材料1582
25.2.5 吸声材料1588
25.3 建筑围护材料发展简史1591
25.4 建筑围护材料的发展前景1592
26建筑围护材料科学理论1595
26.1 建筑围护材料的基础理论1595
26.1.1 建筑围护材料的相图理论1595
26.1.2 建筑围护材料的传热原理1610
26.1.3 建筑围护材料的传湿理论1616
26.1.4 建筑围护材料的吸声理论1624
26.2 建筑围护材料的结构与性能1630
26.2.1 建筑围护材料的结构特点1630
26.2.2 建筑围护材料的力学性能1631
26.2.3 建筑围护材料的热学性能1633
26.3 计算机在建筑围护材料中的应用1635
26.3.1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工程中的应用1635
26.3.2 配方设计与性能优化1637
26.3.3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数值分析与模拟1641
26.3.4 神经网络对建筑围护材料的性能预测1652
27建筑围护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1666
27.1 烧结墙体材料1666
27.1.1 黏土空心砖的制备1666
27.1.2 粉煤灰空心砖的制备1668
27.1.3 煤矸石空心砖的制备1670
27.1.4 磷矿尾砂空心砖的制备1672
27.1.5 垃圾空心砖的制备1673
27.2 非烧结墙体材料1677
27.2.1 非烧结黏土空心砖1677
27.2.2 蒸压灰砂空心砖1678
27.2.3 蒸压煤矸石空心砖1682
27.2.4 蒸压粉煤灰砖1684
27.2.5 蒸养煤渣砖1687
27.3 建筑砌块1689
27.3.1 石膏砌块1690
27.3.2 粉煤灰砌块1692
27.3.3 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1694
27.3.4 加气混凝土砌块1696
27.4 保温隔热材料1700
27.4.1 新型防水保温砌块1700
27.4.2 超轻型漂珠保温砖1702
27.4.3 保温夹芯砖块1704
27.4.4 新型保温装饰饰块1706
27.4.5 粉煤灰轻质保温砌块1708
27.4.6 蓄热贮能保温材料1710
27.5 吸音材料1716
27.5.1 烧成陶粒制备吸音材料1716
27.5.2 免烧陶粒制备吸音材料1721
27.6 装饰材料1725
27.6.1 装饰水泥、砂浆与混凝土1725
27.6.2 装饰石膏1728
27.6.3 石材1733
27.6.4 建筑装饰玻璃1738
27.6.5 建筑装饰陶瓷1745
27.6.6 轻质陶瓷装饰板材1756
27.6.7 资源节约型超薄砖1758
27.6.8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1760
27.7 防水密封材料1761
27.7.1 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1761
27.7.2 自黏橡胶沥青防水卷材1763
27.8 废弃物复合成材技术在建筑围护材料中的应用1765
27.8.1 水化法1766
27.8.2 烧结熔融法1767
27.8.3 应用实例1769
参考文献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