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白内障和屈光手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德)托马斯·库能(ThomasKohnen),(德)道格拉斯·科赫(DouglasD.Koch)主编;刘虎译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819585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172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白内障-内障摘除术;屈光不正-眼外科手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白内障和屈光手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白内障手术的表面麻醉和眼内麻醉1
1.1 绪论1
1.1.1 前言1
1.1.2 背景1
1.1.3 定义2
1.2 白内障手术表面麻醉/眼内麻醉的基础2
1.2.1 生理基础2
1.2.2 药理基础2
1.2.3 手术基础2
1.3 常用的药物3
1.3.1 表面麻醉药物3
1.3.2 酯类药物3
1.3.3 氨基类药物4
1.3.4 影响因素5
1.4 给药途径5
1.4.1 点眼液5
1.4.2 凝胶的应用6
1.4.3 药物海绵7
1.4.4 眼内注射7
1.4.5 含麻醉药物的粘弹剂8
1.5 操作步骤8
1.5.1 病例选择和术前谈话8
1.5.2 手术中的适应8
1.5.3 并发症的处理8
1.5.4 术后指导9
1.6 临床体会9
1.6.1 表面麻醉9
1.6.2 眼内注射麻醉10
1.7 无麻醉的白内障手术11
1.8 建议11
1.8.1 治疗方案11
1.8.2 药物的选择11
1.9 结论12
参考文献12
第二章 小切口白内障的手术技巧17
2.1 前言17
2.2 手术切口的形状和构筑17
2.3 连续环形撕囊19
2.4 水分离和水分层21
2.4.1 水分离21
2.4.2 水分层21
2.5 碎核技术22
2.5.1 “分而治之”法22
2.5.2 超声乳化碎核技术22
2.5.3 切削翻转技术23
2.5.4 劈裂翻转技术23
2.5.5 超声乳化晶状体核劈裂技术23
2.5.6 连续劈裂翻转技术24
2.5.7 激光超声乳化27
2.5.8 双手超声乳化27
2.6 结论28
参考文献28
第三章 眼用粘弹剂31
3.1 前言31
3.2 背景32
3.3 粘弹剂的物理特性33
3.4 通用/专用名词33
3.5 市场常见的粘弹剂33
3.5.1 透明质酸钠33
3.5.2 硫酸软骨素34
3.5.3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35
3.6 退出市场的粘弹剂36
3.6.1 聚丙烯酰胺36
3.6.2 Ⅳ型胶原36
3.7 眼用粘弹剂的流变属性及其测定36
3.7.1 黏滞性(动力学黏滞性)36
3.7.2 可塑性36
3.7.3 假可塑性37
3.7.4 弹性38
3.7.5 刚性38
3.7.6 内聚性和弥散性38
3.8 白内障手术不同阶段的重要流变学特性39
3.9 眼用粘弹剂的选择40
3.9.1 高黏滞性的粘弹剂40
3.9.2 低黏滞性的粘弹剂41
3.10 粘弹剂的软壳技术41
3.10.1 背景和原理41
3.10.2 弥散性—内聚性俱佳的粘弹剂软壳技术43
3.10.3 方法43
3.10.4 软壳技术的实际应用44
3.10.5 软壳技术应用实例44
3.11 黏滞度适中的粘弹剂——Healon545
3.11.1 研制45
3.11.2 黏滞度适中的粘弹剂在复杂病例中的应用47
3.11.3 完美的软壳技术47
3.11.4 黏滞度适中的粘弹剂的清除48
3.12 结论48
参考文献49
第四章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51
4.1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生物材料的回顾51
4.2 硅凝胶人工晶状体52
4.2.1 平板式人工晶状体52
4.2.2 三片式人工晶状体52
4.3 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53
4.3.1 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53
4.3.2 亲水性丙烯酸酯(水凝胶)人工晶状体57
4.4 特殊类型的折叠式人工晶状体59
4.4.1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59
4.4.2 Toric人工晶状体61
4.4.3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62
4.4.4 着色人工晶状体(蓝光阻断)62
4.4.5 可调节的人工晶状体62
4.4.6 专为微切口设计的人工晶状体64
4.4.7 调节性人工晶状体66
4.5 总结67
参考文献67
第五章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71
5.1 前言71
5.1.1 背景71
5.1.2 表观调节或景深71
5.1.3 焦点移动原理72
5.1.4 临床评估72
5.1.5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74
5.1.6 充填式人工晶状体76
5.2 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76
5.2.1 常规人工晶状体76
5.2.2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77
5.3 临床应用指南80
参考文献82
第六章 后囊膜混浊的预防85
6.1 “后发性白内障”的定义、类型和表现85
6.2 后发性白内障的定量研究88
6.3 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89
6.3.1 去除赤道部晶状体上皮细胞以减少细胞增殖力89
6.3.2 机械性屏障作用阻止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89
6.4 选用其他方法的原因:“光学部边缘屏障失败”94
6.4.1 原发性屏障失败94
6.4.2 继发性屏障失败95
6.4.3 影响囊膜纤维化的因素 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96
6.4.4 光学部材料的影响97
6.4.5 患者年龄98
6.4.6 人工晶状体光学部锐利边缘以外的其他方法98
参考文献101
第七章 成熟白内障的处理105
7.1 前言105
7.2 皮质性(膨胀性)成熟白内障106
7.3 并发症的处理109
7.4 核性成熟白内障109
7.5 手术治疗110
参考文献111
第八章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治疗113
8.1 前言113
8.2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形成机制113
8.3 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影响因素114
8.3.1 葡萄膜的生物相容性114
8.3.2 囊袋的生物相容性114
8.4 病例选择115
8.4.1 葡萄膜炎的病因115
8.4.2 白内障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15
8.5 手术时机及术前处理115
8.5.1 手术时机115
8.5.2 术前使用的抗炎药物116
8.6 手术116
8.6.1 手术用药116
8.6.2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要点116
8.7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17
8.8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117
8.9 晶状体切割术117
8.9.1 经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117
8.9.2 经角巩膜缘晶状体切除+前部玻璃体切除118
8.10 植入人工晶状体118
8.10.1 概述118
8.10.2 适应证和禁忌证118
8.10.3 植入人工晶状体119
8.10.4 人工晶状体材料119
8.10.5 人工晶状体的设计119
8.10.6 人工晶状体的取出120
8.11 联合玻璃体切除术120
8.11.1 前部玻璃体切除术120
8.11.2 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PV)120
8.12 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121
8.12.1 带状角膜变性121
8.12.2 粘连121
8.12.3 瞳孔缩小121
8.12.4 前房出血122
8.12.5 玻璃体流失和玻璃体膜122
8.13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122
8.13.1 炎症122
8.13.2 高眼压和青光眼123
8.13.3 低眼压123
8.13.4 视网膜脱离、黄斑区皱褶和葡萄膜渗出123
8.13.5 粘连123
8.13.6 前房出血和充血124
8.13.7 后囊膜混浊124
8.13.8 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细胞沉积124
8.13.9 接触镜和弱视125
8.13.10 黄斑囊样水肿125
8.14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视力预后125
8.15 总结126
参考文献126
第九章 儿童白内障手术129
9.1 前言129
9.1.1 病因学129
9.1.2 形态学130
9.1.3 弱视和先天性白内障131
9.2 先天性白内障132
9.2.1 术前检查132
9.2.2 婴儿白内障的手术技巧133
9.3 大龄儿童白内障134
9.3.1 术前检查134
9.3.2 手术技巧134
9.4 人工晶状体的度数和类型135
9.4.1 术后处理136
9.4.2 术后并发症137
9.5 临床建议138
参考文献138
第十章 白内障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141
10.1 前言141
10.1.1 发病率141
10.1.2 污染源142
10.2 术后眼内炎的预防142
10.2.1 术前预防142
10.2.2 术中预防感染142
10.2.3 术后预防感染143
10.3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处理143
10.3.1 诊断方法143
10.3.2 抗感染治疗143
10.3.3 抗炎治疗144
10.3.4 手术144
10.4 结论145
参考文献145
第十一章 屈光手术的未来趋势149
11.1 前言149
11.2 角膜149
11.2.1 切除角膜组织149
11.2.2 角膜植入物151
11.2.3 角膜松解152
11.2.4 角膜压缩152
11.3 睫状体153
11.4 晶状体153
11.5 晶状体置换154
11.6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156
11.7 结论156
参考文献157
第十二章 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59
12.1 历史159
12.2 病例选择、技术和结果160
12.2.1 病例选择160
12.2.2 技术162
12.2.3 结果162
12.3 并发症163
12.3.1 微型角膜刀相关的角膜瓣并发症163
12.3.2 其他角膜瓣并发症164
12.3.3 层间并发症164
12.4 视觉质量166
12.5 个体化切削167
12.5.1 波前测量168
12.5.2 波前引导的治疗168
12.5.3 个体化LASIK有何好处168
参考文献169
第十三章 LASEK和PRK171
13.1 前言171
13.2 LASEK和PRK的手术技巧172
13.2.1 个人经验(Azar's技巧)172
13.2.2 Camellin's技巧173
13.2.3 Vinciguerra's技巧(蝴蝶样技巧)174
13.2.4 凝胶辅助LASEK174
13.3 LASEK和PRK的疗效174
13.4 电子显微镜175
13.4.1 电子显微镜样本的准备175
13.4.2 电子显微镜观察采用20%酒精去除角膜上皮后的角膜175
13.5 屈光手术的角膜愈合176
13.5.1 上皮愈合177
13.5.2 基质愈合177
13.6 上皮细胞再生177
参考文献181
第十四章 屈光性角膜切开术:在未来屈光手术中的地位183
14.1 前言183
14.2 角膜切开术的历史183
14.3 角膜切开术的原则184
14.4 屈光性角膜切开术的技巧186
14.5 角膜切开术的主要临床研究188
14.6 角膜切开术的并发症190
14.6.1 远视漂移190
14.6.2 屈光力日波动190
14.6.3 其他并发症191
14.7 角膜切开术治疗散光191
14.7.1 白内障手术切口的位置192
14.7.2 反向透明角膜切口192
14.7.3 弓形和横向的角膜切开术193
14.7.4 周边角膜松解切口194
14.8 结论196
参考文献196
第十五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199
15.1 前言199
15.1.1 角膜屈光手术的局限199
15.1.2 晶状体屈光手术的特点199
15.2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演变和分类200
15.2.1 前房角固定型人工晶状体200
15.2.2 虹膜固定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202
15.2.3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04
15.3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术前评估206
15.3.1 一般情况206
15.3.2 屈光因素206
15.3.3 解剖因素207
15.3.4 伴有其他眼病207
15.3.5 人工晶状体的大小207
15.3.6 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207
15.3.7 周边虹膜切除或切开207
15.4 手术技巧208
15.4.1 前房角固定前房型人工晶状体208
15.4.2 虹膜固定前房型人工晶状体208
15.4.3 睫状沟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09
15.4.4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09
15.5 术后观察和进一步治疗209
15.6 结果209
15.6.1 近视治疗结果209
15.6.2 远视治疗结果212
15.6.3 环曲面人工晶状体的治疗结果212
15.7 并发症212
15.8 结论214
参考文献214
第十六章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217
16.1 前言217
16.2 近视218
16.2.1 视力结果218
16.2.2 并发症220
16.3 远视221
16.3.1 视力结果223
16.3.2 并发症225
16.3.3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225
16.4 手术技巧:超声乳化—旋转226
参考文献227
第十七章 波前引导的角膜屈光手术229
17.1 波前技术的基本原理229
17.1.1 波前像差的基础229
17.1.2 矫正高阶像差对视力的影响229
17.1.3 波前像差测量的基本原理230
17.1.4 波前像差的量化233
17.2 波前像差测量仪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236
17.2.1 WaveScan236
17.2.2 Zywave237
17.2.3 COAS237
17.2.4 Tscherning像差仪237
17.2.5 Tracey VFA237
17.3 波前引导角膜屈光手术的疗效238
17.3.1 方法238
17.3.2 疗效总结239
17.4 波前引导角膜屈光手术的局限性241
17.5 波前引导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前景241
参考文献242
第十八章 瞳孔和屈光手术245
18.1 前言245
18.2 瞳孔测量和屈光手术245
瞳孔和角膜246
18.3 角膜屈光手术的设计248
18.4 瞳孔和夜视力249
18.5 瞳孔震颤、瞳孔不等及其测量方法250
18.6 怎样测量瞳孔251
18.6.1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251
18.6.2 亮度251
18.7 瞳孔测量的相关研究253
18.7.1 精度253
18.7.2 准确度254
参考文献256
第十九章 屈光手术后的视觉质量257
19.1 前言257
19.2 视觉质量的定义257
19.2.1 主观症状258
19.2.2 视功能259
19.2.3 光学成像的质量259
19.2.4 眼球解剖结构的影响259
19.3 视觉质量的检查260
19.3.1 主观检查:调查表260
19.3.2 功能性检查260
19.3.3 光学特性:波前知觉,调制转换功能,点扩散功能262
19.3.4 眼球解剖:生物显微镜和角膜地形图检查262
19.4 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的特异性改变262
19.4.1 角膜切开手术262
19.4.2 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262
19.4.3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64
19.5 屈光手术后提高视觉质量的展望265
参考文献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