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0465063.jpg)
- 吴登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0624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审美-比较美学-中国、西方国家-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中西关于古代“诗”与“思”的研究与反思1
一、中西“哲学时代”的思维分野1
二、近代西方关于原始思维的探究5
三、近代中西关于“诗”与“思”的反思7
上编 中国古代审美思维体系1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智慧与审美思维体系——从“象”观念到“象思维”13
第一节 原始形态的“象”观念与“象思维”13
一、图腾与“想象”思维14
二、“象舞”与“象征”思维14
三、外交与“传情达意”思维15
四、《周易》与“立象”思维16
第二节 中国古代智慧与审美思维体系19
一、“象思维”体系与中国智慧19
二、“象思维”与审美范畴体系23
第二章 中国古代“象”论与“象思维”——从“易象”到“象”论27
第一节 从符号哲学到《周易》“象”论27
一、中国哲学的原始表达与理论开端28
二、《周易》“象”论与“象思维”32
三、“易象”本质论与“象思维”33
第二节 道家“象”论与“象思维”37
一、老子“象”论与“象思维”37
二、庄子的“忘言”说与“象思维”41
第三节 玄学“象”论与“象思维”51
一、王弼“象”论的思维法则51
二、王弼以“意”为本的“取义”观52
第三章 中国诗学“意象”与“象思维”——从“易象”到“意象”55
第一节 原创审美意象与“象思维”58
一、宗教巫术原创性意象与“象思维”59
二、原始神话自觉性意象与“象思维”61
三、汉字“意象”体系与“象思维”62
四、《诗经》与艺术“象思维”成熟64
第二节 “意象”理论的萌芽与“象思维”67
一、先秦思辨哲学与“取象”思维67
二、汉代诗乐情本观与意象审美范畴68
三、魏晋思维转换与“意象”审美理论72
第三节 “意象”审美理论的体系化74
一、“意象”范畴的文化“兼采”75
二、“神思”理论与“神用象通”78
第四章 中国诗学“意境”与“象思维”——从“象思”到“境思”89
第一节 “意象”转换与“意境”思维89
一、心灵超越与诗学“意境”90
二、“境思”纵横与“三境”说92
三、“禅理”与“境思”理论100
第二节 “韵味”说与“意境”诠释104
一、“韵外之致”与“全美”105
二、“味外之旨”与“醇美”109
第三节 “意境”反思与“境界”学说111
一、诗学“境界”与“意境”反思112
二、人生“境界”与“美育救国”117
三、学术“境界”与“学贯中西”124
下编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体系比较135
第五章 中西古代关于生命审美的思维——先秦“万物有生”观与古希腊“万物有灵”论比较135
第一节 先秦“万物有生”论与“情本”诗学135
一、中国古代“情性”论与道德哲学138
二、“情性”与中国诗学审美本体论161
第二节 古希腊“万物有灵”论与“神本”诗学175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与“灵魂”观175
二、古希腊宗教哲学与“灵魂”观179
三、古希腊宗教神学与“灵魂”观182
四、古希腊审美本体论与“灵魂”观183
第三节 中西古代关于生命审美的思维比较185
一、中西古代生命本质活性比较:“生”与“灵”185
二、中西古代生命哲学精神比较:“情性”与“灵魂”187
三、中西古代关于生命审美的思维比较:“言情”与“言神”189
第六章 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审美的思维——先秦“中和”论与古希腊“和谐”论比较194
第一节 先秦“中和”观与“天人合一”195
一、先秦“中”与“和”的文化意蕴195
二、“中和”思维与“天人合一”209
三、“中和”思维与儒家伦理审美215
四、“中和”思维与老庄人生审美227
第二节 古希腊“和谐”观与“主客对立”236
一、“永恒和谐”与“对立和谐”237
二、“对立和谐”与“相反相成”238
三、“灵魂和谐”与“理念世界”240
四、“社会和谐”与“灵魂诸善”241
第三节 中西古代社会审美的思维比较242
一、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比较:生成与共存243
二、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和谐的审美思维比较:道本与神本244
三、中西古代关于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比较:“中和”与“平衡”248
第七章 中西古代关于艺术审美的思维——先秦“物感”论与古希腊“摹仿”说比较253
第一节 “物感”说与中国古代诗乐“情性”论253
一、“物感”说与中国古代乐论254
二、“物感”说与诗学“情性”论262
第二节 古希腊“摹仿”说与艺术“形象”论272
一、“摹仿”说与古希腊艺术本质探索272
二、“摹仿”说与古希腊“灵感神赐”理念274
三、“摹仿”说与求知“天性”论276
第三节 中西古代关于艺术审美的思维比较281
一、中西审美发生论比较:“应感”与“灵感”282
二、中西审美体验论的比较:“兴会”与“回忆”292
三、中西审美境界论比较:“神韵”与“意蕴”307
第八章 中西古代关于悲剧审美的思维——中国“悲情”观与西方“悲剧”论的理论碰撞317
第一节 中国古代悲剧意识中的“悲情”与“崇高”317
一、“情本”诗学与“悲情”审美318
二、“气韵”审美与“崇高”意蕴321
三、“悲剧”意识与“悲情”理论323
第二节 西方悲剧理论中的“情节”与“冲突”324
一、悲剧摹仿的“情节核心”论325
二、悲剧摹仿的“情节动态”论326
三、悲剧摹仿的“情节严肃”论328
四、悲剧摹仿的“情节冲突”论329
第三节 中西“悲剧”的价值取向与理论碰撞338
一、中西“悲剧”意识与“悲情”观念的价值取向339
二、中西“悲剧”意识与人生审美境界341
三、中西“悲剧”意识与“悲情”观念的理论碰撞343
第九章 中西审美思维的融合与共生347
一、谋求“生命共识”349
二、推进“智慧互补”351
三、坚持“文论共生”353
主要参考文献356
后记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