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观鉴定青铜器和高古玉 暨初探高古文物的相通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微观鉴定青铜器和高古玉 暨初探高古文物的相通性](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0450494.jpg)
- 宋东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5118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882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974页
- 主题词:青铜器(考古)-鉴定-中国;古玉器-鉴定-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观鉴定青铜器和高古玉 暨初探高古文物的相通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篇 导论1
导论1
卷一 痕迹与思考2
1.1 痕迹3
1.1.1 分类及其特征3
1.1.2 痕迹之功能21
1.2 思考23
小结28
卷二 直观与微观32
2.1 直观33
2.1.1 直观被制约33
2.1.2 鉴定高古文物不能完全靠直观39
2.2 微观41
2.2.1 微观的有效性42
2.2.2 微观与本质45
小结54
卷三 时空与变化58
3.1 时间59
3.2 空间61
3.2.1 分类62
3.2.2 特性63
3.3 变化66
3.3.1 变化种类71
3.3.2 变化效果73
小结76
导论总结79
2篇 青铜器的微观变化与鉴定84
卷四 铜族与陶范84
4.1 铜族85
4.1.1 铜族种类86
4.1.2 青铜90
4.2 陶范95
4.2.1 陶范制作97
4.2.2 陶范细加工99
4.2.3 装配定型103
4.2.4 浇铸青铜液107
总结115
卷五 青铜器之变117
5.1 色变118
5.1.1 色变特点118
5.1.2 色变种类119
5.1.3 识别真伪色126
5.2 形变131
5.2.1 弱变132
5.2.2 凸变134
5.2.3 凹变148
5.3 质变167
5.3.1 质变类别168
5.3.2 质变功效179
5.4 次生物186
5.4.1 特征与属性188
5.4.2 重要意义198
5.5 态203
5.5.1 态与时空205
5.5.2 唯态唯真211
总结217
卷六 青铜器鉴221
6.1 鉴赏222
6.2 鉴别234
6.2.1 类别与器型234
6.2.2 纹饰及工艺254
6.3 鉴定272
6.3.1 定高古273
6.3.2 定朝代285
6.3.3 识真辩伪312
6.3.4 定价值335
总结366
3篇 高古玉的微观变化与鉴定368
卷七 岩石与玉石368
7.1 岩石369
7.2 玉石371
总结378
卷八 高古玉之变379
8.1 色变380
8.1.1 沁色380
8.1.2 变色386
8.1.3 微变395
8.2 形变400
8.2.1 全面细微的形变400
8.2.2 融斑(融坑)401
8.2.3 脱皮404
8.2.4 缺棱掉角407
8.2.5 地弯408
8.2.6 凸起409
8.2.7 工艺痕迹的改变410
8.3 融洞与融沟414
8.3.1 融洞415
8.3.2 融沟420
8.4 裂理(裂缝)424
8.4.1 裂理428
8.4.2 裂缝434
8.5 质变440
8.5.1 白化441
8.5.2 石化447
8.5.3 粉化451
8.6 光泽455
8.6.1 种类458
8.6.2 把玩(风化)462
8.7.3 辨伪464
8.7 内变物468
8.7.1 霉斑470
8.7.2 豆花471
8.7.3 色素微粒472
8.7.4 真伪辨475
8.8 次生物478
8.8.1 概念479
8.8.2 种类479
8.8.3 特征480
8.8.4 真伪辨483
8.9 原态必显489
8.9.1 先天不足491
8.9.2 后天失调496
总结499
卷九 高古玉鉴511
9.1 鉴赏512
9.1.1 玉之美512
9.1.2 器之美515
9.1.3 变之美520
9.2 鉴别523
9.2.1 一个基础524
9.2.2 二个知己525
9.2.3 三个掌握529
9.2.4 四个勿信550
9.2.5 比较与鉴别554
9.3 鉴定560
9.3.1 动力及其特点561
9.3.2 工具及其痕迹567
9.3.3 工艺及其特征577
9.3.4 鉴定的双轨制607
总结610
4篇 高古文物的相通性611
卷十 人做的相通性611
10.1 相通性定义612
10.2 器型相通性(举例)616
10.2.1 鼎618
10.2.2 簋621
10.2.3 马629
卷十一 纹饰的相通性636
11.1 纹饰分类638
11.1.1 写实类638
11.1.2 夸张(漫画)类641
11.1.3 想象类643
11.1.4 恐惧类645
11.1.5 综合类649
11.1.6 标识类654
11.1.7 文字类656
11.2 纹饰(文字)的功效664
11.2.1 对古人的记载664
11.2.2 对华夏历史的借鉴665
11.2.3 对时空的标识666
卷十二 工艺的相通性669
12.1 工的相通性670
12.1.1 姿式670
12.1.2 动作671
12.1.3 工具673
12.1.4 动力674
12.1.5 成果676
12.2 艺的相通性685
12.2.1 无艺术性可比的高古文物685
12.2.2 具有艺术性或艺术性极高的文物686
12.3 科技的相通性700
人做相通性总结705
5篇 天做相通性711
卷十三 天做的相通性711
13.1 形变相通712
13.1.1 全面细微的弱变713
13.1.2 局部严重形变717
形变相通性小结739
13.2 色变相通744
13.2.1 沁色746
13.2.2 变色757
色变相通性小结767
13.3 质变相通770
13.3.1 不同类别文物的质变772
13.3.2 质变的演化过程与必然791
质变相通性小结793
13.4 次生物795
13.4.1 次生物的产生不可或缺796
13.4.2 对次生物必须给以极度的重视和正确的认知801
次生物相通性小结805
天做相通性总结807
6篇 实例与应用811
卷十四 相通性实例811
14.1 后周柴瓷与北宋官瓷811
14.1.1 人做的相通性814
14.1.2 天做的相通性825
14.2 清乾隆金彩变化的相通性836
14.2.1 金彩的衰退(色变)840
14.2.2 形态的改变(形变)841
相通性实例总结843
卷十五 相通性与鉴定845
15.1 鉴定类别845
15.1.1 传统法845
15.1.2 科技法846
15.1.3 微观变化鉴定法849
15.2 相通性856
15.2.1 天做相通性的特征857
15.2.2 相通性的深远意义867
相通性与鉴定总结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