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0450079.jpg)
- 张卓然主编;张卓然,张凤民,夏梦岩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24224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52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6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微生物耐药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历史1
二、重要的耐药微生物5
三、微生物耐药的药理学问题8
四、微生物耐药性与新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开发18
第一篇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理论23
第一章 细菌的结构与L型细菌23
第一节 细菌的组成与结构23
一、革兰阳性菌24
二、革兰阴性菌25
三、荚膜28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29
一、染色体29
二、质粒30
三、噬菌体31
四、转座子和整合子32
第三节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37
一、细菌L型的形成37
二、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与耐药性38
第二章 细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41
第一节 细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41
一、RNA聚合酶与转录过程41
二、细菌RNA转录后加工43
三、RNA聚合酶作用的专一性抑制剂44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密码45
一、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与摆动性45
二、遗传密码通用性及变异性46
三、遗传密码错译46
四、RNA再编码46
第三节 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46
一、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作用46
二、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作用47
三、翻译——蛋白质的合成48
四、蛋白质合成后加工49
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和干扰51
第四节 细菌基因表达调控51
一、细菌基因表达调控及意义51
二、DNA结合蛋白51
三、RNA调控52
四、阻遏和诱导53
五、正调控与负调控系统54
六、转录衰减55
七、细菌的全局控制系统56
八、信号转导和双组分调控系统57
九、群体感应58
十、细菌基因表达调控与耐药58
第三章 细菌细胞生物学60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60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60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61
第二节 细菌的分布63
一、人体中细菌的分布63
二、土壤中细菌的分布64
三、水中细菌的分布65
四、空气中细菌的分布65
五、极端环境中细菌的分布65
第三节 应激对细菌的影响65
一、营养应激66
二、氧化应激/亚硝化应激67
三、细菌包膜应激68
四、热应激68
第四章 病毒的结构与遗传变异70
第一节 病毒的结构组成70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70
二、病毒的结构71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物质72
一、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72
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73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75
一、病毒遗传物质变异75
二、病毒非遗传物质变异76
三、病毒变异的生物学意义77
第五章 真菌的结构和遗传变异79
第一节 真菌的结构组成79
一、细胞壁80
二、细胞膜82
三、细胞核83
四、细胞质83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物质85
一、真菌细胞的基因组和染色体85
二、线粒体DNA85
三、真菌中的质粒与转座子86
第三节 真菌的遗传变异87
一、真菌的繁殖87
二、真菌的遗传特性88
三、真菌的遗传变异与耐药性89
第六章 耐药性的进化生物学91
第一节 耐药性进化的基质91
一、抗生素作用的复杂性与耐药性表型的多样性91
二、耐药性的基因来源93
三、整体压力调节和抗生素耐药性95
四、基因突变95
五、耐药性的遗传变异特征97
六、基因的水平转移和细菌的变异99
七、表型变异和基因型变异101
第二节 选择:耐药性进化的机制101
一、波动的抗生素环境102
二、抗生素的选择作用102
三、抗菌药物的选择窗口和选择倾向104
第三节 耐药性的进化:未来展望105
一、变异单位与选择单位105
二、耐药性进化的限制106
三、抗生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和进化106
第二篇 抗菌药物及细菌的耐药机制113
第七章 常用抗菌药物及药物的作用机制113
第一节 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抗菌作用机制113
一、抗菌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113
二、β-内酰胺类114
三、大环内酯类116
四、喹诺酮类117
五、多肽类抗生素118
六、氨基糖苷类118
七、四环素类119
八、氯霉素120
九、磺胺类和甲氧嘧啶121
十、硝基咪唑类122
十一、多黏菌素类122
十二、抗结核病药123
十三、抗真菌药物123
十四、其他药物124
第二节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影响125
一、抗菌药物对细菌形态的影响125
二、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的影响126
三、抗菌药物对细菌质量的影响128
四、抗菌药物对细菌毒力的影响128
第八章 基因水平遗传学耐药机制130
第一节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130
一、DNA突变131
二、RNA突变133
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34
第二节 细菌sRNA在耐药中的作用139
一、sRNA概述139
二、sRNA分类140
三、sRNA与靶位的作用方式140
四、与细菌耐药相关的sRNA141
第三节 质粒介导的耐药143
一、质粒的分类与特征143
二、耐药性质粒145
第四节 整合子介导耐药145
一、整合子的结构与分类145
二、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147
第九章 蛋白质水平耐药机制150
第一节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150
一、β-内酰胺酶150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152
三、其他酶类155
第二节 细菌的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155
一、点突变156
二、嵌合基因157
三、靶位过度表达157
四、靶位替换157
五、靶位修饰158
六、靶位保护158
第三节 细菌的外膜屏障159
第四节 细菌细胞膜渗透降低抗生素摄取减少159
一、脂质层介导的细菌膜渗透性降低160
二、基因突变介导的细菌膜渗透性降低160
三、膜孔蛋白介导的细菌膜渗透性降低160
第五节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系统162
一、分类162
二、结构特征与功能162
三、外排泵的表达调控163
四、外排泵抑制剂163
五、与临床相关的细菌外排泵外排机制165
第六节 细菌代谢异常对抗生素耐药的影响168
一、细菌的氧化应激与抗生素耐药168
二、细菌其他代谢状态改变与抗生素耐药171
第七节 细菌生物膜的抗渗透功能173
一、生物膜的渗透屏障作用173
二、生物膜的微环境改变174
三、生物膜中基因表型改变174
四、细菌密度信号感应系统174
五、启动抗生素外排泵系统175
六、分泌抗生素水解酶175
七、对抗机体免疫防御机制175
第三篇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耐药性检测和研究方法179
第十章 细菌耐药试验179
第一节 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auer法)180
一、试验原理及方法180
二、结果判断和报告181
三、注意事项191
四、质量控制196
第二节 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201
一、肉汤稀释法202
二、琼脂稀释法202
第三节 E试验203
一、E试验原理203
二、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203
第四节 联合药敏试验204
一、联合药敏试验的意义204
二、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204
三、联合药敏试验的方法204
四、联合药敏试验的适应证205
第五节 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205
一、VITEK系统205
二、MicroScan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207
三、Sensititre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207
四、PHOENIX全自动鉴定/药敏系统208
第六节 结果的分析与解释209
第十一章 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214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214
一、核酸分子杂交214
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216
三、基因芯片技术220
第二节 常见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与引物221
一、已知耐药基因检测221
二、未知耐药基因检测224
三、基因芯片技术在抗生素耐药检测方面的应用225
第三节 质粒接合转移实验226
一、F质粒的接合转移226
二、革兰阳性细菌的质粒接合转移227
第四节 质粒转化实验227
一、化学转化法227
二、高效率的电击转化228
第五节 质粒消除实验230
一、质粒消除的试验方法230
二、物理方法消除质粒230
三、化学试剂法消除质粒231
四、药物法消除质粒231
第六节 质粒图谱232
一、原理232
二、方法233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耐药研究中的应用237
一、基因分型技术237
二、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238
三、基因的定点突变239
第十二章 耐药菌株的实验室选择和生物被膜模型242
第一节 耐药菌株的实验室选择242
一、直接选择法242
二、诱变法243
第二节 生物被膜模型244
一、体外模型244
二、体内模型246
三、生物被膜的鉴定246
第十三章 细胞膜通透性及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249
第一节 细菌表面物质与通透性的关系249
一、葡萄球菌及其他革兰阳性菌249
二、分枝杆菌的细胞壁250
三、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250
第二节 细胞膜通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250
一、漏出蛋白质或核酸含量的测定251
二、SDS和溶菌酶用于检测细菌溶解的测定252
三、荧光探针应用于细菌膜通透性的测定252
四、纳米银微粒应用于细菌膜通透性的测定254
第三节 微生物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257
一、微生物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路线258
二、微生物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258
第十四章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266
第一节 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机制266
一、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产生的耐药性266
二、β-内酰胺酶引起的耐药性272
三、牵制机制产生的耐药性293
四、细菌外膜的屏障作用产生的耐药性293
五、细菌主动外排药物产生的耐药性294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实验294
一、β-内酰胺酶的测定与初步鉴别294
二、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296
三、产AmpC酶细菌的检测298
四、β-内酰胺酶粗提液的制备299
五、产碳青霉烯酶细菌的检测300
六、MRSA与MRCNS的检测303
七、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的检测304
八、BLNAR流感嗜血杆菌的检测305
九、β-内酰胺酶水解速率的测定305
第三节 克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306
一、研制特异性BLA抑制剂306
二、针对细菌的耐药机制开发新药307
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308
第十五章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311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简介及细菌耐药机制分类311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简介311
二、耐药机制分类312
第二节 耐药机制312
一、靶位改变引起的耐药312
二、灭活酶导致的耐药316
三、主动外排系统317
第三节 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试验318
第四节 耐药分布及临床意义319
第十六章 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322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322
一、分类322
二、作用机制323
三、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325
第二节 靶位改变引起的耐药326
一、丝氨酸残基的突变326
二、DNA旋转酶的突变327
三、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327
四、各类细菌的靶位介导耐药性的特点327
第三节 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的耐药329
第四节 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耐药331
一、基因突变引起的膜通透性改变331
二、OmpF减少与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331
第五节 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332
一、发现332
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的分子机制332
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的重要性333
四、质粒和染色体耐药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334
第六节 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现状及其对抗措施335
一、耐药的现状335
二、耐药性演化的后果336
三、耐药性的对抗措施337
第十七章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339
第一节 概述339
一、分类339
二、体内过程340
三、抗菌谱及作用机制340
四、临床应用341
五、不良反应341
六、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42
第二节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344
一、细菌产生使抗生素失活的钝化酶344
二、核糖体蛋白或16S rRNA突变介导的耐药351
三、细菌对药物的摄入及积累的减少353
第三节 氨基糖苷修饰酶的分布354
一、氨基糖苷修饰酶的构效关系354
二、氨基糖苷修饰酶的分布355
第四节 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肠球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356
一、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肠球菌的耐药机制357
二、肠球菌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57
第五节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与对策358
一、对原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改造358
二、开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抑制剂359
三、设计双功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59
第十八章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361
第一节 概述361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361
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363
第二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366
一、外排泵蛋白367
二、核糖体保护蛋白368
三、灭活酶作用372
四、渗透性改变373
五、靶位修饰373
第三节 四环素耐药基因的传播与调控373
一、革兰阳性菌的四环素耐药基因及其传播373
二、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374
第四节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与对策376
一、合理使用四环素类药物376
二、研制开发新药377
三、开发不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新策略377
四、减少食用动物中抗菌药的使用377
五、耐药性检测378
六、加强管理及立法378
第十九章 细菌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380
第一节 概述380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380
二、临床应用381
三、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382
四、药物相互作用382
第二节 氯霉素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的检测383
一、酶的灭活机制383
二、外膜渗透性降低383
三、外排作用384
四、耐药基因的检测385
第二十章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387
第一节 概述387
一、万古霉素387
二、去甲万古霉素389
三、替考拉宁390
第二节 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性390
一、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390
二、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391
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菌的预防393
四、糖肽类抗生素耐药菌的治疗394
第三节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396
一、K-B法396
二、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397
三、琼脂筛选法397
四、万古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快速筛选法397
五、E-test法397
六、改良菌群分析策略-曲线下面积法398
第四节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检测398
一、VRE表型检测398
二、VRE基因检测398
第二十一章 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400
第一节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耐药400
一、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的特点及应用400
二、磺胺类耐药402
三、甲氧苄啶耐药403
第二节 甲硝唑耐药404
一、幽门螺杆菌耐药405
二、拟杆菌属细菌耐药406
第三节 细菌对多黏菌素耐药406
第四节 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407
一、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基本状况408
二、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机制408
三、利奈唑胺耐药性细菌的实验室检测410
第五节 其他药物耐药411
一、新生霉素耐药411
二、呋喃妥因耐药411
三、磷霉素耐药412
四、杆菌肽耐药412
第二十二章 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与检测414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与耐药相关的概念414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基本特征414
二、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的几个概念415
第二节 耐药结核菌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416
一、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的原因416
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417
第三节 抗分枝杆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418
一、异烟肼418
二、利福平421
三、乙胺丁醇421
四、吡嗪酰胺422
五、链霉素423
第四节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试验的指征与方法424
一、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试验的药物与指征424
二、比例法425
三、绝对浓度法427
四、E-test法428
五、快速培养仪检测方法428
六、噬菌体检测技术429
七、质量控制430
第五节 结核病耐药基因型的检测431
一、Xpert MTB/RIF方法431
二、线性探针检测法433
第六节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434
一、国际流行情况435
二、国内流行情况435
第七节 耐药结核病的控制策略438
一、加强结核病的健康教育438
二、加强耐药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439
三、加强耐药结核病的管理控制440
第八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441
一、致病性441
二、NTM病的治疗442
三、NTM的耐药机制443
第二十三章 微生物对消毒剂的耐药性及其检测446
第一节 消毒剂概述446
一、消毒剂的概念446
二、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446
第二节 消毒剂耐药性机制449
一、消毒剂耐药性概述449
二、消毒剂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机制450
三、抗生素耐药与消毒剂耐药的关系456
第三节 微生物对消毒剂耐药的危害及对策457
一、制定标准,加强监测458
二、制定规范,合理使用458
三、加强研究458
第四节 消毒剂耐药性的检测458
一、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作用效果评价458
二、使用中消毒剂污染及耐药性研究459
三、3种致病菌对常用消毒剂耐药性的调查460
四、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碘伏和氯己定耐药性的研究461
第四篇 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465
第二十四章 抗病毒药物及其抗病毒机制465
第一节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465
一、化学类药物465
二、细胞因子类药物467
三、其他类型抗病毒药物467
第二节 干扰素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468
一、IFN的诱导产生及进入胞内的主要信号通路468
二、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469
三、直接与病毒基因启动子结合对病毒转录翻译过程进行调节470
四、提高机体的免疫效应活性470
五、诱导抗病毒功能分子细胞间转运470
第三节 核苷类似物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471
一、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核苷类药物及其抗病毒机制471
二、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类药物及其抗病毒机制473
三、其他病毒类疾病及相应的核苷类药物475
第四节 蛋白酶抑制剂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476
一、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剂476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酶抑制剂477
三、小RNA病毒蛋白酶抑制剂479
第五节 中药制剂的抗病毒作用机制481
一、中药抗病毒作用481
二、中药抗病毒的临床应用482
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耐药机制与检测485
第一节 病毒耐药性的产生机制485
一、病毒对干扰素的耐药性机制485
二、病毒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486
三、病毒对非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490
第二节 临床常见病毒的耐药性491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耐药性491
二、流感病毒耐药性492
三、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493
四、疱疹病毒耐药性494
第三节 常见病毒耐药性的检测495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耐药性检测495
二、流感病毒耐药性检测496
三、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检测496
第四节 病毒耐药性的临床意义及防治497
一、病毒耐药的现状497
二、临床应对策略498
第二十六章 抗真菌药物及真菌耐药性检测501
第一节 抗真菌药及其作用机制501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501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502
三、抑制蛋白质和氨基酸合成504
四、抑制核酸合成504
第二节 真菌耐药机制504
一、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505
二、药物作用靶酶改变505
三、细胞膜固醇合成发生变化505
四、细胞壁组成成分变化506
五、热休克蛋白高表达506
六、生物膜形成506
第三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507
一、肉汤常量稀释法和微量稀释法507
二、其他抗真菌药敏试验508
第四节 耐药真菌的检测509
一、药物作用靶酶基因突变或过表达509
二、药物外排泵蛋白表达上调510
三、细胞膜和细胞壁成分变化510
四、生物膜形成510
第五节 真菌耐药的流行病学510
第二十七章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及其检测514
第一节 抗支原体、抗衣原体药物及其作用机制514
一、支原体及衣原体概述514
二、抗支原体及抗衣原体药物515
第二节 支原体、衣原体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517
一、支原体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517
二、衣原体耐药性及耐药机制520
第三节 支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521
一、支原体的培养与鉴定521
二、支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524
第四节 衣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526
一、标本采集526
二、衣原体的培养与鉴定526
三、衣原体的药敏试验527
第五节 抗立克次体药物及立克次体耐药机制529
一、立克次体概述529
二、抗立克次体药物及立克次体耐药机制529
第六节 抗螺旋体药物及螺旋体耐药机制532
一、螺旋体概述532
二、抗螺旋体药物及螺旋体耐药机制532
三、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的检测535
第二十八章 原虫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539
第一节 原虫的结构与生活史539
一、原虫的结构539
二、原虫的生活史540
第二节 抗原虫药物及作用机制542
一、阿米巴病、滴虫病及贾第虫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542
二、疟疾的主要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544
三、利什曼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546
第三节 阴道毛滴虫的耐药及检测546
一、阴道毛滴虫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546
二、阴道毛滴虫耐药的检测547
第四节 疟原虫耐药及检测547
一、疟原虫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548
二、疟原虫耐药的检测550
第五节 其他原虫耐药及检测551
一、阿米巴原虫耐药551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耐药551
三、利什曼原虫耐药552
第五篇 耐药微生物感染的临床对策555
第二十九章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555
第一节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556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556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556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556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556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557
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558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558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560
三、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564
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565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565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566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567
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568
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568
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569
第三十章 抗菌药物与菌群失调571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与肠道菌群572
第二节 菌群失调572
第三节 抗菌药物对正常菌群的影响573
一、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直接影响573
二、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间接影响574
三、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和临床研究及其不足574
四、使用抗生素治疗会导致部分肠道菌群耐药性的增加575
五、食品中抗生素物的残留可能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575
第四节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表现与防治576
第三十一章 细菌感染症的抗菌药物治疗578
第一节 减少细菌耐药的策略578
一、采取以下策略以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578
二、国外所采取的措施578
第二节 常见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579
一、肺炎链球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580
二、葡萄球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581
三、肠球菌的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582
四、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介导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583
五、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584
六、细菌生物膜与慢性下呼吸道感染586
七、全耐药细菌的处理措施和抗菌药物选择587
第三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及结核病的防治策略588
一、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588
二、正确应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589
三、耐药结核病产生的治疗590
第三十二章 耐药性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与管理593
第一节 肺炎链球菌的耐药593
一、肺炎链球菌概况593
二、肺炎链球菌耐药现状593
三、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594
四、肺炎链球菌耐药的抗菌药物治疗选择595
第二节 非肺炎链球菌肺炎病原体的耐药及临床影响596
第三节 肠球菌耐药的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和管理597
一、肠球菌概况及流行病学597
二、肠球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597
三、肠球菌肺炎的治疗及管理598
第四节 葡萄球菌耐药性、耐药机制和临床意义598
一、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598
二、葡萄球菌耐药机制599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抗菌药物选择和临床意义600
第五节 革兰阳性需氧杆菌的耐药性600
第三十三章 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与管理603
第一节 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感染的治疗603
一、脑膜炎603
二、急性中耳炎604
三、急性鼻窦炎604
四、儿童肺炎和菌血症604
五、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05
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605
第二节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606
一、概述606
二、产ESBL酶肠杆科菌感染的治疗606
三、肠杆菌属细菌感染的治疗609
四、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609
第三节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控与治疗610
一、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防控610
二、抗菌药物治疗610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与治疗612
一、医院感染防控612
二、抗菌药物治疗612
第五节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614
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614
二、抗菌药物治疗615
第三十四章 耐药性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617
第一节 结核杆菌耐药的诊断及治疗618
一、流行情况与耐药监测618
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因素619
三、耐药结核杆菌与耐药结核病的定义与分类620
四、耐药结核病的诊断621
五、临床治疗623
六、治疗效果评价625
七、预防控制的策略626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诊断及治疗628
一、流行情况628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629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630
四、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治疗630
五、预防631
第三十五章 病毒感染症的抗病毒药物治疗634
第一节 流感病毒的耐药及流感的治疗与管理634
一、概述634
二、流感病毒的药物治疗635
三、流感的预防637
第二节 人禽流行性感冒的抗病毒药物治疗638
一、概述638
二、人禽流感的治疗638
三、人禽流感的预防639
第三节 疱疹病毒耐药性及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639
一、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639
二、人巨细胞病毒耐药640
三、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耐药643
第四节 HIV的耐药性及耐药性的诊断与治疗646
一、概述646
二、HIV耐药性产生的原因648
三、HIV-1耐药的临床意义651
四、HIV耐药性的实验室诊断654
五、抗逆转录病毒治疗655
六、耐药性HIV的治疗与预防658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与管理662
一、概述662
二、乙型病毒(HBV)性肝炎的治疗663
三、HBV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667
四、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671
第六节 登革热病毒的耐药性与临床治疗674
一、概述674
二、抗登革热病毒治疗675
三、预后和预防676
第七节 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与管理677
一、概述677
二、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677
三、预防679
第八节 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与管理680
一、概述680
二、病毒性腹泻的治疗682
三、预防683
第三十六章 耐药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687
第一节 假丝酵母菌属的耐药性与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687
一、假丝酵母菌耐药的流行病学687
二、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688
三、假丝酵母菌病的实验室诊断690
四、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692
第二节 曲霉菌属的耐药性与曲霉病的治疗694
一、曲霉菌属耐药的流行病学694
二、曲霉菌病的实验室诊断695
三、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695
第三节 隐球菌属的耐药性与隐球菌病的治疗696
一、隐球菌属耐药的流行病学696
二、隐球菌病的实验室诊断697
三、隐球菌病的治疗697
第四节 毛孢子菌属的耐药性与毛孢子菌病的治疗699
一、毛孢子菌属耐药的流行病学699
二、毛孢子菌病的实验室诊断699
三、毛孢子菌病的治疗700
第三十七章 寄生虫的耐药性及临床治疗702
第一节 疟疾耐药的临床概述及诊治702
一、疟原虫耐药的流行病学702
二、疟原虫耐药的分级703
三、疟疾耐药的诊断703
四、疟原虫耐药的研究进展704
五、疟疾耐药的防治705
六、抗疟疾药物的前景706
第二节 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诊断与治疗706
一、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流行病学706
二、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特点707
三、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诊断707
四、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防治708
第三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耐药709
第四节 弓形体耐药性710
第三十八章 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发展趋势712
第一节 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现状及趋势712
一、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现状712
二、微生物耐药性的新趋势714
第二节 微生物耐药性:国际公共卫生问题715
一、公共卫生视角的微生物耐药性715
二、耐药性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716
三、不同资源水平地区微生物耐药性的公共卫生策略717
四、全球化时代下抗菌微生物的耐药性: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718
第三节 医院内感染控制:关于产生耐药性管理和控制的注意事项718
第四节 在特护病房(ICU)中耐药性病原体传播的控制721
一、概述721
二、常见于ICU中的重大传染性疾病721
三、耐药性病原体对ICU患者的影响723
四、预防和控制ICU感染的措施724
第五节 针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策略726
一、WHO的几点建议727
二、国内所采取的措施727
第六节 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728
一、耐药性监测的主要目的728
二、国内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728
三、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729
第七节 WHONET软件使用方法731
一、WHONET软件的主要用途、功能以及应用特点731
二、WHONET的主要组成731
附录735
附录 Ⅰ 微生物耐药的互联网资源735
附录 Ⅱ 本书常用英文缩写738
附录 Ⅲ 常用抗微生物药物中英文名称及缩写对照740
附录 Ⅳ 离心速度(r/min)和离心力(g)换算表744
中英文对照索引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