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的输入与演变 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崔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7345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化的输入与演变 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选题价值和意义1
二 研究综述3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15
第一章 汉魏晋时期印度佛教的东传18
第一节 汉魏晋时期北印度佛教的发展18
一 贵霜王朝说一切有部的发展18
二 罽宾地区说一切有部的兴盛22
三 大月氏大乘佛教的兴起27
四 中观学说的形成与北传31
第二节 印度佛教向西域的传播37
一 说一切有部在龟兹的传播37
二 大乘佛教向西域的传播43
三 西域南北两道佛教传播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49
第三节 魏晋时期的西域与中印佛教文化交流55
一 西域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55
二 印度佛教早期输入内地方式的变化58
三 西域对内地的佛教输入及其影响61
第二章 鸠摩罗什的佛学历程66
第一节 鸠摩罗什对说一切有部的学习66
一 对印度说一切有部经典的学习66
二 鸠摩罗什接触的印度说一切有部思想68
第二节 大乘佛学的接收和信仰转变69
一 鸠摩罗什大乘转变的时间69
二 鸠摩罗什对中观学说的接受71
三 鸠摩罗什所接触的大乘经典72
第三节 个人信仰品质的树立75
一 鸠摩罗什对大小乘佛教的认识75
二 鸠摩罗什大乘信仰的成熟80
三 龟兹国王的宗教变革与鸠摩罗什大乘弘法84
第三章 中国内地佛教的早期发展与困惑88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早期东传与内地佛教发展88
一 大月氏大乘佛教的早期东传88
二 早期中国的大小乘佛教发展94
第二节 内地佛教发展中的困惑与变革需求97
一 汉魏西晋般若学的发展97
二 魏晋时期的西行求法101
三 道安对中国佛教的疑惑103
第三节 鸠摩罗什长安弘法前的环境因素106
一 前后秦政权的崇佛与稳定的政治环境106
二 道安时代的长安佛学和优秀僧人团基础109
三 吕光西征与鸠摩罗什东来的历史原因再探111
四 鸠摩罗什优秀的综合素质117
第四章 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的个性品质及文化碰撞124
第一节 鸠摩罗什与姚兴政权的关系124
一 鸠摩罗什早年的政教关系124
二 姚兴政权对鸠摩罗什及其弟子的政治利用125
三 鸠摩罗什对姚兴政权的态度130
第二节 鸠摩罗什与长安僧团的关系132
一 以鸠摩罗什为中心的长安僧团的建立132
二 鸠摩罗什对僧官机构的制约133
第三节 鸠摩罗什与西域僧人团的关系134
一 鸠摩罗什与昙摩耶舍、弗若多罗和昙摩流支的关系135
二 佛驮跋陀罗与鸠摩罗什僧团的关系138
第四节 鸠摩罗什破戒的思想渊源与历史影响146
一 鸠摩罗什破戒的思想渊源147
二 破戒的历史影响154
第五节 鸠摩罗什的道术利用156
一 早期印度、西域传教者与神异道术156
二 鸠摩罗什学习的神异道术159
三 鸠摩罗什对神异道术的利用163
第五章 中观学说的输入及其产生的文化冲击166
第一节 中观理论和般若思想的输入166
一 中观学派四论的翻译166
二 般若类经典的重译和新译168
三 鸠摩罗什的印度般若思想170
第二节 鸠摩罗什与慧远的对话172
一 鸠摩罗什与慧远思想的比较173
二 两者思想差异的原因分析178
第三节 僧叡对印度般若思想的辨疑179
一 僧叡对印度般若学的学习179
二 僧叡对印度般若学的疑问181
第四节 《肇论》体现了中印佛教文化的糅合183
一 《物不迁论》与中印思想的结合184
二 《不真空论》体现的中印哲学思想187
三 《般若无知论》对中印思想的糅合189
四 《涅槃无名论》的哲学转向190
五 僧肇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191
第五节 从般若“空”到涅槃“有”——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发生的重大转变192
一 佛教思潮从般若“空”到涅槃“有”的重大转变193
二 转变原因的考察196
第六节 三论学的兴衰206
一 南北朝时期三论学的兴盛206
二 吉藏对中观理论的发展209
三 三论宗在唐代初期的衰落214
第六章 经典译本的中国流传与演变227
第一节 《金刚经》的译传及其在中国的命运演变227
一 《金刚经》在印度的产生和流传228
二 鸠摩罗什版本的流传230
三 禅宗对《金刚经》的选择和改造232
四 《金刚经》在唐代的流行238
第二节 《成实论》的传入与成实学派的兴衰242
一 《成实论》的传入243
二 《成实论》在中国的流传245
三 南北朝《成实论》兴盛的原因分析249
四 唐初成实学派的衰微255
第三节 《法华经》的流传及其对天台宗的影响256
一 《法华经》的印度产生和影响257
二 《法华经》在南北朝时期的流传260
三 天台宗对《法华经》思想的继承和创新268
四 隋唐时期《法华经》的流传272
第四节 从《维摩诘经》看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276
一 《维摩诘经》在印度形成277
二 鸠摩罗什译本的流行279
三 南北朝时期的维摩信仰和形象改造280
四 唐宋士大夫与维摩信仰285
第五节 鸠摩罗什所传禅法戒律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290
一 鸠摩罗什传授的禅经及其影响290
二 鸠摩罗什与《十诵律》的传承292
第七章 超人间信仰的译传及其与中国文化的适应、融合295
第一节 印度观音信仰的输入、传播及其创新295
一 印度观音信仰的渊源和输入295
二 观音信仰的早期传播298
三 齐梁时期的观音信仰301
四 北朝时期的观音信仰306
五 观音信仰类疑伪经的形成312
六 观音性别的演变和香山大悲菩萨的出现315
第二节 阿弥陀经向中国的输入与演变319
一 《阿弥陀经》的域外渊源319
二 鸠摩罗什与《阿弥陀经》的中国译传321
三 从无量寿到阿弥陀称号的转变323
四 隋唐时代的阿弥陀信仰325
第三节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329
一 印度、中亚的弥勒信仰和下生经的形成330
二 南北朝时期的弥勒下生信仰333
三 弥勒信仰衰落与中国民众的反叛运动337
四 武则天对弥勒下生信仰的利用339
五 宋代布袋和尚与大肚弥勒形象的出现340
第八章 从鸠摩罗什长安弘法看印度佛教向中国输入的特性342
第一节 从需求碰撞到吸收改造——印度佛教输入中国的基本法则342
一 需要与契机——文化输入的前提343
二 碰撞与吸收346
三 文化的改造与融合348
第二节 媒介、环境与方法——印度佛教输入中国的因子350
一 高僧在中印佛教文化交往中的媒介作用350
二 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内地的社会历史环境352
三 印度佛教输入中国内地的方法353
第三节 印度佛教输入的持续性、时代性和整体性359
一 印度佛教向中国输入的持续性特征359
二 中国佛教发展的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361
第四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原则363
一 中华主体文化的稳定性364
二 对印度佛教的选择和改造365
三 中国主流文化人文精神的保持367
四 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368
五 关于文明交往中的不平衡性法则369
第九章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371
第一节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的贡献371
一 开创新纪元的译经大师371
二 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对中国佛教哲学发展的影响372
三 国家译场的建立和僧官制度的形成375
四 促进了大乘佛教的发展377
五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佛学人才378
六 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379
第二节 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379
参考文献383
后记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