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中国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比较文学中国化](https://www.shukui.net/cover/6/35055941.jpg)
- 徐扬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1815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文学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中国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比较文学中国化3
第一章 西方比较文学的“中国化”——中国比较文学的当然选择3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中国化”话题的前世今生3
一、作为“过去时”的“比较文学中国化”话题3
二、作为“现在时”的“比较文学中国化”话题5
三、作为学界共识的“比较文学中国化”话题10
第二节 “比较文学中国化”的能指与所指13
一、“比较文学中国化”命题的误解及其根源13
二、“中国化”、“比较文学中国化”的能指与所指16
三、“西方比较文学中国化”的所指与能指20
第三节 为何要提“比较文学中国化”?22
一、跨越与会通异质文化话语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22
二、中国文化两次转型与外求的历史要求25
三、中国文化第三次转型与外求的现实要求31
第四节 如何实现“比较文学中国化”?34
一、港台比较文学中国化运动与中国派建设的启示34
二、从汉宋佛教与明清基督教中国化到近现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启示42
三、三项原则与特征、四个步骤与要求、条件49
第二章 外体系内谱系的比较文学“三论”——贯彻中国文化话语的理论建构54
第一节 会通中西文化话语的比较文学“三论”谱系55
一、中西文化理论建构的谱系性与体系性55
二、体系性和谱系性相反相承的比较文学“三论”59
三、汉语语境下比较文学“三论”谱系的无用之用60
第二节 中国化比较文学“三论”谱系的基本内容64
一、本体论:学科定义、研究对象、方向目的、学科属性、可比性64
二、认识论:学科话语、学科特性、理论建构切入点与立足点70
三、方法论:三段论、三体系、会通研究75
第三节 立足中国文化话语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谱系82
一、立足中国文化话语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义82
二、立足中国文化话语的比较文学学科谱系83
上编 比较文学本体论87
第一章 “四际文学关系”会通研究——中国化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义87
第一节 三种态度、三个阶段、三种立场87
一、三种态度87
二、三个阶段、三种立场89
第二节 国际学者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义95
一、欧洲学者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义95
二、美国学者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义97
第三节 中国学者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义101
一、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义101
二、中国化的比较文学学科定义105
第四节 中国化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基本构成108
一、普遍性要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向目的108
二、特殊性要素:学科属性、学科话语、学科特性、可比性110
第二章 另类异质的“四际文学关系”——中国化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13
第一节 比较文学就是“文学关系学”113
一、致力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百年比较文学的初衷,欧洲学者的意愿113
二、以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美国派比类研究的拓展,国际学者的共识115
三、另类异质的四际文学关系:中国学者情有独钟,跨文明研究的长期耕耘之地117
四、比较文学就是“文学关系学”119
第二节 四际文学关系研究:比较文学的处女地121
一、跨越国别文学/民族文学界限,开展交流与对话,走向世界文学会通的桥梁121
二、跨越国别文学/民族文学界限,开展交流与对话,走向总体文学会通的桥梁124
三、跨越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研究,走向文化整体认知与会通的桥梁127
第三节 四际文学关系研究的内涵与外延128
一、四际文学关系的三个层面及其谱系128
二、属性关系130
三、范畴性关系133
四、方法性关系135
第三章 文学研究的“第四只眼”——中国化比较文学的目的、属性、可比性138
第一节 “第四只眼”:中国化比较文学的方向目的138
一、比较文学:文学研究的“第四只眼”138
二、光大自我,知己知彼,超越本位,和而不同142
三、会通共同的诗心与文心,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144
第二节 文学性与会通性:中国化比较文学的学科属性149
一、坚持以文学为本位的文学性149
二、涵盖比较性、关系性、跨越性的会通性152
第三节 中国化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及其三原则与三要素156
一、可比性的生成语境156
二、可比性的三原则159
三、可比性的三要素163
中编 比较文学认识论169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元暨多元主义”——中国化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169
第一节 中西文化话语对应生成,互证、互释、互补169
一、中西文化话语模式169
二、中西文化认知模式170
三、中西文化思维模式172
四、中西文化哲理模式174
第二节 比较文学根源于西方文化话语的百年困惑178
一、第一阶段:传受研究178
二、第二阶段:比类研究181
三、第三阶段:跨文明研究185
第三节 中国文化话语对比较文学百年困境的解脱188
一、变历史包袱为发展资本188
二、使学科定义完善自足189
三、消解过去的种种疑问与纠葛192
第四节 “一元暨多元主义”:中国化比较文学的学科话语193
一、以非我的话语言说自我的话语模式193
二、天人物我合一的认知模式198
三、太极思维的思维模式203
四、一元暨多元的哲理模式206
第二章 一元暨多元主义的“无用之用”——中国化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211
第一节 “无用之用”三义211
一、用其虚无、闲置、不用212
二、用其不常用、不轻用、难以用215
三、用其无可用、不可用,以反损为用217
第二节 “无用之用”: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221
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可比性的务虚、用闲、用空221
二、研究方法的难以用与不可轻用222
三、比较文学以不用、无用、反损为用223
四、致力会通与互补而非解构与对抗,以边缘为中心的无用之用225
第三节 比较文学无用之用学科特性四要素225
一、开放、包容性226
二、边缘、整合性228
三、比较、参照性230
四、跨越、会通性232
第三章 什么是、是什么、为什么是辨析——中国化比较文学理论建构的切入点234
第一节 “什么是”与“是什么”辨析234
一、“什么是”与“是什么”:两种不同的概念与表述方式234
二、“什么是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是什么”:学科设限与学科史诠释236
第二节 “什么是”、“是什么”与“为什么是”辨析240
一、“什么是”、“是什么”与“为什么是”:存在论与认识论240
二、“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什么”与“比较文学为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存在论与认识论241
第三节 “什么是”、“是什么”与“为什么是”辨析的意义243
一、有助于重新认识比较文学基于名实之辨的“无理论”、“无边论”、“取消论”与“消亡论”243
二、有助于明确比较文学在高校人文学科教学中日益重要的作用246
下编 比较文学方法论255
第一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无定法,登岸舍筏——中国化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三段论”255
第一节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言难知,无言不立255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255
二、比较文学因学科设限不足而常常捉襟见肘256
第二节 法无定法,各有各法262
一、法无定法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262
二、坚持法无定法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264
第三节 登岸舍筏,得意忘言267
一、得意忘言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268
二、强调得意忘言的比较文学方法论意义271
第二章 传受研究、比类研究、跨文明研究体系——中国化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创新之基础279
第一节 传受研究体系279
一、传受研究的基本内涵279
二、传受研究的方法论贡献与困境282
第二节 比类研究体系286
一、比类研究的基本内涵286
二、比类研究的方法论贡献与困境289
第三节 跨文明研究体系294
一、跨文明研究的基本内涵294
二、跨文明研究的方法论贡献与困境296
第三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会通研究”——中国化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300
第一节 比较文学就是“会通研究”300
一、比较文学就是“文学比较”300
二、塞翁失马,汉语“比较文学”名正言顺302
三、比较文学的文学比较,就是“会通研究”307
第二节 四际文学关系学310
一、语际文学关系研究310
二、族际文学关系研究313
三、国际文学关系研究314
四、科际文学关系研究316
第三节 总体文学关系学317
一、四际文论研究317
二、四际批评研究320
三、四际文学史研究321
第四节 三维文学关系学322
一、传受变异研究322
二、异同比类研究326
三、阐释发明研究331
后记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