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
  • 杨柳,王守仁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09159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

第一节 翻译研究的宏观与微观层面1

第二节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起因2

2.1 学科内部的桎梏——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禁锢2

2.2 学科外部的启发——人文学术大潮3

2.3 时代背景——全球化5

第三节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6

3.1 苏珊·巴斯内特简介6

3.2 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形成的渊源7

3.2.1 20世纪之前随感式的翻译理论7

3.2.2 语言学派静态的翻译理论8

3.2.3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端倪9

3.3 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内容10

3.3.1 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微观层面——几个关键问题12

3.3.2 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宏观层面——文化与翻译研究15

3.3.3 巴斯内特的具体翻译理论——戏剧翻译与文化经济17

第四节 “文化转向”和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影响18

4.1 对翻译研究和西方翻译界的影响19

4.2 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21

第二章 翻译与意识形态24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起源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关联24

1.1 从安东尼·特拉西到卡尔·马克思24

1.2 从安东尼·葛兰西到路易·阿尔都塞25

1.3 从特里·伊格尔顿到安德烈·勒菲弗尔26

第二节 文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改写的“温和”操纵26

2.1 文化意识形态27

2.2 从伊斯兰颂诗到荷马史诗的“温和”改写27

第三节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改写的“温和”操纵31

3.1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31

3.2 从《利西翠妲》到《格列佛游记》的“温和”改写32

第四节 媒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改写的“温和”操纵37

4.1 媒介意识形态37

4.2 从《综合编年史》到宗教文本的“温和”改写38

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与翻译的关系的反思42

第三章 翻译与文化目的43

第一节 “目的论”与翻译43

1.1 “目的论”的内核43

1.2 “目的论”与翻译的关系44

第二节 “厚译”与文化目的44

2.1 “厚译”的概念45

2.2 “厚译”的文化目的45

第三节 《天演论》中的“厚译”及其目的46

3.1 严复及《天演论》简介46

3.1.1 严复生平46

3.1.2 《天演论》的翻译背景47

3.2 严复《天演论》中的“厚译”形式与目的48

3.2.1 “厚译”及其目的的总体描述48

3.2.2 形式上的“厚译”与目的49

3.2.2.1 章 节的重分与标题的添加50

3.2.2.2 以下标出现的解释51

3.2.2.3 正文中的“厚译”形式52

3.2.2.4 作为“厚译”的按语54

3.2.3 内容上的“厚译”与目的55

3.2.3.1 论述精髓的突出55

3.2.3.2 术语概念的诠释57

3.2.3.3 原作观点的释解57

3.2.3.4 比喻例证的添加59

3.2.3.5 学者及思想介绍61

3.2.3.6 作为“厚译”的评论62

第四节 严复“厚译”的文化诱因63

4.1 意识形态的影响64

4.1.1 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64

4.1.2 译者的意识形态的影响65

4.2 诗学的影响67

4.2.1 19世纪下半期的文学现状67

4.2.2 桐城派诗学的影响68

4.3 赞助人的影响69

4.4 读者对象的影响70

第五节 “厚译”的文化影响、价值、理论意义与反思72

5.1 “厚译”《天演论》的社会影响72

5.2 “厚译”的价值和理论意义74

5.3 对翻译策略与文化目的的关系的反思76

第四章 翻译的主体文化77

第一节 翻译的主体性77

第二节 弱势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78

2.1 弱势文学的定义79

2.2 鲁迅翻译弱势文学的目的及其主体性80

2.3 从作品的主题看鲁迅的译者主体性82

第三节 科学翻译中的主体性86

3.1 鲁迅的科学翻译思想与主体性的关系87

3.2 从鲁迅科学翻译的意图看译者主体性90

3.3 从鲁迅科学翻译的特点看译者主体性92

第四节 童话翻译中的主体性96

4.1 鲁迅翻译童话的目的及其主体性96

4.2 从鲁迅童话翻译的主题看译者主体性99

4.3 从鲁迅童话翻译的特点看译者主体性102

第五节 鲁迅的译者主体性及其文化意义105

第六节 对主体性的反思108

第五章 翻译与文化误读110

第一节 文化误读的概念110

第二节 文化误读与翻译的关系111

第三节 《围城》原本与译本简介112

第四节 《围城》英译本中的社会文化误读114

4.1 社会礼仪方面的文化误读114

4.2 社会政治方面的文化误读116

4.3 社会教育方面的文化误读118

第五节 《围城》英译本中的语言文化误读120

5.1 词法方面的文化误读121

5.2 句法方面的文化误读123

5.3 语义方面的文化误读125

第六节 《围城》英译本中的思想文化误读126

6.1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误读127

6.2 思维方式方面的文化误读129

6.3 民俗方面的文化误读131

第七节 《围城》英译本中的科技经济文化误读133

7.1 生态方面的文化误读133

7.2 生产方式方面的文化误读134

第八节 对《围城》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的思考136

第六章 翻译与文化环境138

第一节 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138

第二节 《牛虻》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诞生138

2.1 原语文化环境下的《牛虻》:作者、内容与主题139

2.2 译语文化环境下的《牛虻》:1953年和2005年版本140

2.2.1 《牛虻》1953年版本140

2.2.2 《牛虻》2005年版本142

第三节 对不同时代环境下《牛虻》两种中译本的对比分析143

3.1 意识形态层面的对比分析144

3.1.1 原本选择的背景144

3.1.2 对主题的理解145

3.1.3 文化元素的传达151

3.2 诗学层面的对比分析152

3.2.1 语言差异153

3.2.2 修辞的翻译156

3.2.3 文本风格159

3.3 赞助人层面的对比分析163

3.3.1 20世纪50年代的赞助人163

3.3.2 21世纪初的赞助人164

第四节 对文化环境与翻译改写之关系的思考165

第七章 翻译与文化规范166

第一节 文化规范的概念166

第二节 翻译与文化规范的关系166

第三节 鲁迅翻译序跋中的文化规范问题168

3.1 鲁迅翻译序跋及其总体规范简介169

3.2 鲁迅翻译序跋中所涉的语言规范问题171

3.2.1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语言规范特征171

3.2.2 语言的独行侠172

3.3 鲁迅翻译序跋中所涉的社会文化规范问题177

3.3.1 鲁迅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177

3.3.2 鲁迅对社会文化现实的认识和对翻译的冀望179

3.3.3 鲁迅翻译序跋中的社会文化规范的体现181

第四节 鲁迅翻译序跋中“间性文化”的体现192

4.1 鲁迅与原作者193

4.2 鲁迅与合作译者195

4.3 鲁迅与出版商196

第五节 文化规范视角下翻译序跋研究的意义197

第六节 对规范论的反思198

第八章 翻译的文化阐释200

第一节 翻译的文化阐释观200

1.1 阐释学的源与流201

1.2 翻译与阐释学的关系204

第二节 王维和《鹿柴》原本介绍207

第三节 王维《鹿柴》英译本的多维阐释210

3.1 译者对结构和格律的阐释210

3.2 译者对主题的自由阐释212

3.3 译者对意境的深度阐释213

第四节 《鹿柴》的阐释与文化理解214

4.1 不同的视角对理解所产生的影响215

4.2 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阐释偏向216

4.3 翻译的阐释过程对译文的影响219

第五节 跨文化翻译与阐释的启示220

第九章 翻译与审美文化222

第一节 翻译与审美接受222

第二节 朱生豪及其译作简介223

2.1 朱生豪生平与译作简介223

2.2 《哈姆莱特》简介224

2.3 以《哈姆莱特》为个案研究的原因225

第三节 《哈姆莱特》朱生豪译本形式上的“神韵美”226

3.1 语音形式上的“神韵美”226

3.1.1 拟声227

3.1.2 重复228

3.1.3 韵律229

3.1.4 四字格231

3.2 结构形式上的“神韵美”233

3.2.1 葡萄藤句和竹节句233

3.2.2 排比235

3.2.3 倒装236

3.2.4 形合句与意合句237

第四节 《哈姆莱特》朱生豪译本内容上的“神韵美”239

4.1 修辞239

4.2 意象241

4.3 语域242

第五节 “神韵”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美学影响244

5.1 朱生豪的“神韵”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245

5.2 “神韵”翻译理论及其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245

5.2.1 从“形似”到“神似”246

5.2.2 “神韵”理论对中国译界的影响247

第六节 对“神韵美”与本地接受的反思248

第十章 翻译与文化想象251

第一节 文化想象与翻译的关系251

第二节 《诗经》的英译与文化想象252

2.1 理雅各的两个译本与两种想象252

2.1.1 第一个译本与政治想象253

2.1.2 第二个译本与诗学想象254

2.2 韦利和戴维斯的译本与审美想象255

2.3 高本汉的翻译与学术追求256

2.4 翟理斯的翻译与文化的亲和257

2.5 意象的置换与情感的诉求257

第三节 寒山诗英译本的“走红”与文化救赎258

3.1 史奈德的英译与隐士模式259

3.2 知识界和政界的共同想象259

3.3 对美国文化的救赎作用260

第四节 《论语》英译本中的“复调”式想象261

4.1 《论语》的早期译本与“西式复调”261

4.2 《论语》的现代译本与“中式复调”263

第五节 翻译中的文化想象对于文化构建的意义265

参考文献2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