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学哲学 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学哲学 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35009117.jpg)
- 余谋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4565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地球科学-科学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学哲学 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第一部分 理论篇5
第一章 人类世:地球新的地质时代5
第一节 地球史:无机地球一生物学地球一人类学地球的发展5
一 人类学的地球6
二 生物学的地球向人类学地球进化6
三 “人类世”的地球7
第二节 “人类世”形成的机制:物理化学机制一生物机制一人类机制12
一 地球物质运动的物理化学作用力12
二 地球物质运动的生物地质作用力15
三 地球物质运动的人类地质作用力17
第三节 人类世“地球新突变期”对人类的挑战18
一 地球史上的“地质突变”19
二 “地球新突变期”19
三 地球新突变期的挑战20
第二章 地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31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社会形成和社会建构32
一 人类地质知识的萌芽,从制造和使用石器开始32
二 矿物的发现和使用为矿物学作准备33
三 现代地理学和地质学的产生33
四 现代地球科学的社会形成和社会建构35
第二节 地学社会学研究的兴起37
一 什么是地学社会学37
二 地学社会学的合法性论证38
三 地学社会学的主要问题42
第三节 地球自然科学与地球社会科学统一50
一 从人类文化的视角,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51
二 从社会基本矛盾,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统一52
三 从科学的角度,地球自然科学与地球社会科学统一53
第三章 人地关系: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56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56
一 古代:自然力占统治地位,人类臣服自然——崇拜和敬畏自然的观念57
二 近代:自然界占主导地位,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60
三 现代:人类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统治自然——人类中心主义62
四 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人地关系协调论65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相互作用70
一 地球对人类的作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71
二 人类对地球的作用——人是巨大的地质作用力73
三 地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和资源问题成为社会中心问题77
四 人类与地球对立的统一:调整人地关系78
第三节 人类与地球协调发展80
一 人类与地球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80
二 人类与地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85
三 协调人地关系——地学辩证法与社会历史辩证法的统一90
小结92
第四章 地学价值论: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94
第一节 地球的科学有用性94
一 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关系95
二 地球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97
三 地球的科学有用性98
第二节 地球的经济有用性101
一 矿产价值及其创造101
二 矿产价值的性质102
三 矿产价值评价:地质评价与经济评价109
第三节 地球的社会有用性117
一 人创造了“人类世”的地球:它的正价值和负价值118
二 “灾害资本”:地球的社会有用性的一个方面119
第五章 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21
第一节 地球科学“活物质”方法122
一 地球“活物质”概念122
二 地球“生物圈”概念125
三 “活物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127
第二节“盖娅假说”:认识地球的生命方法128
一 什么是盖娅假说,它的主要含义128
二 用地球生命方法论证盖娅假说131
三 盖娅假说的地学方法论意义134
第三节 地学思维方式:生态整体性思维135
一 什么是地学思维方式135
二 地学思维是一种生态整体性思维137
第二部分 实践篇145
第六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1):地学文化产生与发展145
第一节 什么是地学文化145
一 地学文化的定义145
二 地学文化的历史发展147
第二节 古代地学文化:土地崇拜的文化147
一 土地崇拜是最早的地学文化形式148
二 工业革命后土地崇拜文化逐渐退位150
第三节 现代地学文化:人统治自然的文化152
一 资本专制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152
二 资本专制主义文化的环境后果154
第四节 人类世时代:人地关系协调的地学文化156
一 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为新的地学文化作准备156
二 “世界地球日”的产生是新的地学文化产生的标志157
三 新的地学文化的建构和它的文化责任158
第七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2):地缘政治学161
第一节 什么是地缘政治学161
一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62
二 关于地缘政治问题的讨论168
第二节 中国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挑战173
一 国内地缘政治问题174
二 国际地缘政治挑战176
第三节 中国地缘政治战略178
一 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179
二 中国西进战略:“西部战略”181
第八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3):地学经济学193
第一节 地理科学中人文地理学占重要地位194
一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194
二 人文地理学:地学“人文化”的特有现象195
第二节“四矿问题”:当前地学经济学的重大问题197
一 “四矿问题”既是现实经济—社会问题,又是战略问题198
二 如何认识和解决“四矿问题”200
第三节“矿产资源再生利用”:当前地学经济学的又一重大问题205
一 资源危机提出“资源再生”问题205
二 “资源再生”的哲学依据207
三 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转变209
第九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4):地学伦理学212
第一节 什么是地学伦理学213
一 现代地质管理中的伦理学213
二 地球伦理学214
三 地质管理与生态伦理216
第二节 现代地学伦理是地学生态伦理221
一 地学生态伦理的主要特点221
二 地学生态伦理的主要原则和规范222
三 地学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224
第三节 地学伦理与宇宙伦理228
一 现代宇航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出宇航伦理问题228
二 地球人的宇航伦理229
三 宇航伦理的主要道德原则230
四 “天地境界”是最高的道德境界232
第十章 地球科学的人文转向(5):地质灾害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研究234
第一节 地质灾害的辩证思考234
一 地质灾害是一种普遍现象235
二 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的“害”与“利”237
三 地质灾害的性质:自然性与社会性242
四 人类活动是形成或加大地质灾害的因素246
五 地质灾害引发的自然危机与社会危机248
第二节 地质灾害引发核危机的战略反思250
一 核能发展要求“安全第一”251
二 排除安全隐患是核能发展的必要条件252
三 中国核电工业发展的战略反思256
第三节 人类应对地质灾害的社会一文化战略260
一 激起高昂的抗灾救灾精神260
二 举国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抗灾救灾263
三 防灾优于救灾,加强灾害预防预报力量的建设264
四 完善抗震救灾的立法和执法265
结语 地球和人类的未来266
第一节 关于地球灭亡的预言266
一 地球灭亡的预言普遍地演绎着268
二 科学家预言地球毁灭269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276
一 人类短期内没有能力移民外星球276
二 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必须保护地球278
三 哲学家预言“地球不是永恒的”286
第三节 地球科学为国服务,为建设美好的地球服务287
一 “为国服务”是中国地学哲学的宗旨287
二 重视“为国服务”是中国地学哲学的特色288
三 中国地学哲学的新使命: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服务292
参考文献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