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
  • 张丽珠著 著
  • 出版社: 福霖印刷有限公司
  • ISBN:986692319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94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壹、绪论:中国哲学的特质1

一、为什么难以捉摸?1

(一)中国哲学强调生命哲学2

(二)中国哲学语言本质上的困难——「辩证诡辞」之运用4

1.道家式「遮此显彼」的辩证诡辞6

2.儒家式「彻上彻下」的辩证诡辞7

二、「安身立命」的中国哲学本质9

(一)何谓「安身」?10

(二)如何「立命」?——在有限生命中开创出无限价值12

1.儒家12

2.道家18

贰、孔子与儒教——用礼乐教化成就人文价值25

一、王道政治与礼治理想26

(一)谈「礼」26

1.「礼」、「仪」之别27

2.礼与正名——「必也正名乎!」28

(二)以礼经世30

(三)后世之务力发扬礼治理想者32

二、摄礼归义34

三、践仁成圣36

四、众流汇归的孔子39

参、孔孟之间的儒家早期性论43

一、〈性自命出〉重「情」的自然人性论45

二、《中庸》一系心性论的形上学建构52

(一)《中庸》与思孟「五行」说52

(二)《中庸》「诚致中和」的「天人合一」思想55

肆、孟子挺立德性主体的心性论59

一、「四端」与「性善」60

二、严辨义利64

三、扩充存养67

伍、荀子挺立知性主体的自然人性与师法强调69

一、自然人性与师法强调70

(一)性、伪之辨71

(二)化性起伪72

二、强调心知74

(一)虚壹而静74

(二)积学隆礼75

三、自然天道观76

四、后世之发扬「智性」论者78

陆、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81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82

(一)「可名为大」的道之体82

(二)「其用不穷」的道之用83

(三)「反者,道之动」——「道」之运化流行83

二、守柔不争的人生哲学84

(一)破执——取消现象界的对待概念与价值成见85

(二)「守柔曰强」的退让之道86

(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复归本真88

三、「小国寡民」的桃花源政治理想89

柒、庄子「与道冥一」的逍遥精神93

一、万物流转,道通为一94

二、「安时处顺」、「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97

(一)破执97

1.破「形躯我」执——由「齐生死」而「外生死」98

2.破「认知我」执——由「泯是非」而「不谴是非」100

(二)无为、无我、无用的应世之方103

1.以天合天——「以神遇而不以目遇」之无我无迹103

2.心斋、坐忘105

3.「无用」之用107

捌、《黄帝四经》与《管子》四篇的黄老道家思想111

一、稷下道家的黄老学推阐112

二、《黄帝四经》的「援法入道」黄老政治思想115

(一)道生法115

(二)突出形名观念117

(三)阴阳相辅,刚柔相济118

二、《管子》四篇「以道论法」的法哲学120

(一)以「精气」说「道」——道之体120

(二)道论的政治落实——道之用124

1.以道论法124

2.援礼、法以入道127

玖、重实利的前期墨家哲学129

一、以「兼爱」为核心思想130

二、追求富利的经济思想132

(一)黜奢崇俭的实用主义倾向133

(二)推崇劳动价值135

三、「尚贤使能」的政治思想137

四、馀音袅袅139

拾、墨辩及后期墨家哲学141

一、经验取向的墨子「三表法」142

二、墨家论理法则143

(一)说「辩」143

(二)论名实146

(三)论理法则148

拾壹、析名辨实的名家逻辑155

一、惠施与「厤物十事」155

二、公孙龙的名实论161

(一)指物论162

(二)「白马非马」论163

(三)「离坚白」说166

拾贰、强调「法、势、术」治术运用的法家思想169

一、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者170

二、韩非对法家理论之集大成176

(一)明利害之私——强调「自为心」的人性论177

(二)「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进化观180

(三)集「法、势、术」思想之大成181

1.「师法、任势、执术」之指导理论182

2.「王虚静、重参伍、防八奸、执二柄」之治术操作186

拾参、董仲舒「天人相应」说的汉代天人同构义理模式191

一、汉初的黄老思潮与《淮南子》192

二、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相应」说与公羊学建构196

(一)「人理副天道」——人道与天道的类比联系197

1.天人同构的「天人相应」说197

2.类比於天道规律的人事法则200

(二)王教思想与气性论主张204

(三)《春秋繁露》的公羊学建构208

1.齐学精神与今文传统208

2.援经议政的公羊学传统212

拾肆、王充力破天人之学的「疾虚妄」思想219

一、王充称为「超奇」的桓谭与《新论》221

二、「疾虚妄」的王充与《论衡》223

(一)求其效验的「疾虚妄」思想225

(二)辨「天人感应」228

(三)「性成命定」之先天决定论231

拾伍、从「名理之学」到「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方法论建立239

一、名理之学与《人物志》240

二、从「名理之学」到「言意之辨」247

拾陆、「名士」风流的魏晋玄学(一)——正始玄学255

一、「自然」与「名教」的冲突256

二、王弼「贵无」的正始玄学258

拾柒、「名士」风流的魏晋玄学(二)——竹林玄学265

一、「礼岂为我设邪?」的阮籍266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271

拾捌、「名士」风流的魏晋玄学(三)——元康玄学279

一、向秀与郭象的《庄子注》280

二、郭象强调「独化玄冥」的「无待」境界283

(一)「万物自生」的「独化」思想284

1.造物无物285

2.万有性分自足288

(二)「游外冥内」的迹冥圆融圣人观290

拾玖、隋唐鼎盛的佛教哲学295

一、印度佛教述略295

(一)小乘佛教296

(二)大乘佛教297

1.般若学298

2.唯识学298

3.真常教300

二、佛教在中国301

(一)中土佛经翻译301

(二)早期的中国佛教传播302

(三)隋唐佛教哲学304

1.天台宗的圆融观305

2.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论309

3.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观311

4.禅宗的顿悟成佛论315

贰拾、总说宋明理学321

一、理学前驱:韩愈和李翱322

二、理学「理一分殊」的思想及方法论源流326

三、理学的分系问题330

贰拾壹、初期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335

一、诚、静、无欲的周敦颐《通书》思想336

二、周敦颐、邵雍的图书象数说338

三、张载的「气一元论」暨为理学奠基343

(一)「气一元论」的宇宙论立场344

(二)〈西铭〉「理一分殊」的一体之仁347

(三)强调「天地之性」与「德性之知」的理学基调建立349

贰拾贰、蔚为主流的二程洛学355

一、由盛转衰的「荊公新学」及各家356

二、程颢、程颐的「理本论」思想361

(一)「天下只是一箇理」的「理一元论」362

(二)「性即理」的人性论命题提出365

(三)居敬存诚、格物致知的工夫论及其境界368

1.居敬存诚,格物致知369

2.识仁、定性的工夫境界372

贰拾参、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377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378

(一)「中和新说」与朱子思想体系之建立379

(二)「理气二元」的形上学观点383

(三)「心、性、情三分」的心性论架构386

(四)居敬涵养、格物穷理的工夫论390

二、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393

三、朱熹与陈亮的义利王霸之辨400

贰拾肆、再创理学高峰的王守仁心学体系405

一、王守仁的心学体系406

(一)龙场悟道与心学定向407

(二)心学旨要409

1.「心即理」之本体与工夫论409

2.「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之教413

(三)新、旧本《大学》之争417

二、王学之分化419

贰拾伍、「明清气学」的思想新动向427

一、罗钦顺的「心性之辨」和「即气即理」说430

二、王廷相的「气本论」和格致说432

三、刘宗周对理学的整合与思想开新436

(一)强调「慎独」与「诚意」的心学补充437

(二)「理即是气之理」的重气思想441

四、黄宗羲「盈天地皆心」的「心即气」说444

五、王夫之的「天下惟器」论448

(一)「理在气中」的「天下惟器」论449

(二)「性日生日成」的自然人性论451

(三)气之「两端一致」变化原则454

贰拾陆、清代新义理学的开展459

一、清初程朱权威之建立460

二、「朱王之争」与清初辨伪学之兴盛463

三、思想典范的过渡——陈确新理欲观与颜元「实行」观466

(一)陈确「治生论」对理学「去欲」思想的反命题467

1.「天理正从人欲中见」的新理欲观468

2.突破「讳言利」传统窠臼的「治生论」470

(二)颜元强调习行经济的「实行」哲学473

1.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473

2.「习而行之,以济当世」的实行、实用、实学主张475

贰拾柒、戴震领军的乾嘉新义理学(一)479

一、「乾嘉新义理学」对儒学现代化的推进480

二、戴震的新义理学建构484

(一)落在经验领域的道论485

(二)从「人能全乎理义」的践履结果说性善487

(三)「以学养智」和「以情絜情」的客观工夫修为489

1.「以学养智」的重智道德观490

2.「以情絜情」的恕道观491

三、烟硝四起的「汉宋之争」494

贰拾捌、戴震领军的乾嘉新义理学(二)499

一、乾嘉诸儒的新义理观500

(一)焦循之「能知故善」与「趋利故义」新道德观500

(二)淩廷堪「以礼代理」的礼治理想暨乾嘉复礼思潮504

(三)阮元的「节性说」与「相人偶」仁论507

1.以「节性」说代「复性」说508

2.强调「仁必须为」的「相人偶」仁论510

二、总说「乾嘉新义理学」514

(一)从「天理」到「事理」、「情理」的价值转换515

(二)强调礼治理想的「礼学」传统515

(三)从「黜情」到「尊情」的情性观516

(四)绾合德、智的「重智」道德观517

(五)从「求利害义」到「义利合一」的新义利观518

(六)从「主观存养」到「客观事为」的工夫论519

贰拾玖、从「变器」到「变道」的近现代化启蒙思潮523

一、清中叶以降的经世思潮524

(一)龚自珍「尊史以求变」的经世思想526

(二)魏源「师夷制夷」的变古改革529

二、维新思潮对儒学现代化的推进532

(一)康有为「援西入儒」的经典诠释对封建纲常的动摇534

(二)谭嗣同冲决封建网罗的新仁学观539

1.「道通为一」的平等强调542

2.「以仁黜礼」的纲常否定544

3.「崇奢黜俭」的富民主张545

三、孙文的「三民主义」建设思想547

参拾、民国以来的现代新儒学553

一、风起云湧的新文化运动与东西文化论战554

(一)「五四运动」之知识份子觉醒555

(二)胡适「科学的人生观」与科学、玄学论争557

二、返本开新的现代新儒家560

(一)熊十力「心物不二」的「新唯识论」561

(二)梁漱溟强调儒家伦理本位的「乡村建设」思想565

(三)冯友兰「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569

(四)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之思想体系579

参考书目5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