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权与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权与教育
  • 湛卫清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188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人权-教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权与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权概述1

一、人权的内涵1

(一)人权之于人的意义3

(二)自由、平等——人权的核心价值8

(三)主体的普遍性——人权不移的属性17

二、必须澄清的几种误读20

(一)人权是一个谎言20

(二)人权仅仅来源于人的社会性21

(三)人权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根本冲突24

(四)人权仅指法律性人权26

第二章 人权与教育的关系29

一、教育是一项人权29

二、教育可以提升人权31

(一)教育的宣导性功能31

(二)教育实现人权的功能32

三、人权与教育同具“文化性格”35

(一)人权主体与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一定文化中的存在35

(二)文化传统对人权与教育有着一致的影响36

(三)不同的文化属性对人权和教育的影响各不相同38

四、人权、教育同受社会影响41

(一)人权、教育与政治同构41

(二)人权、教育与经济同构43

第三章 人权教育45

一、人权教育的基本理念:历史的钩沉45

(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陶行知的实践46

(二)追求平等的教育:孔子的探索50

(三)对自由教育的追求:卢梭的信念54

(四)崇尚民主的教育:杜威的实践58

二、人权教育的内涵62

(一)人权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64

(二)人权教育是关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的启蒙教育66

(三)人权教育是尊重人权的教育68

(四)人权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人权理想的教育71

三、人权教育的基本指向73

(一)指向人权意识的普及与提高73

(二)指向教育过程的合人权性75

(三)指向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77

第四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上)80

一、生83

(一)毁灭的生灵:生命权的漠视者83

(二)沉默的羔羊:权利意识沦丧的被压迫者85

二、师与生87

(一)作为物品的隐喻87

(二)作为动物的隐喻90

(三)作为机器的隐喻97

(四)作为次等人的隐喻105

三、校与生107

(一)仪式的规训107

(二)校规的失范108

(三)时空的控制112

(四)等级的谋划116

第五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下)119

一、城与乡120

二、校与校124

三、生与生128

四、男与女132

第六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归因分析136

一、传统文化层面136

(一)皇权至上造就了等级森严的政治文化137

(二)伦理本位养成了权利意识缺乏的民族性格137

(三)伦理思维的局限——主体性概念的缺席140

二、制度层面142

(一)意识形态规约的偏颇143

(二)制度伦理性的缺失151

(三)班级授课制的局限155

三、教育观念层面158

(一)教育就是“管教”158

(二)教育就是赋予人谋生的本领159

(三)教育应该产业化161

四、进一步的追问:工具理性的膨胀164

(一)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165

(二)人成为社会“欲望”的工具167

(三)教育研究走向工具主义170

第七章 人权教育的多维策略173

一、他者的借鉴174

(一)人权教育在美国174

(二)人权教育在德奥176

(三)共性的归纳178

二、观念的变革179

(一)主体观:追求人权主体的普遍性179

(二)自由观:以谋求个性自由为核心182

(三)平等观:力求平等与效率的统一190

(四)道德观:“权利伦理”与“义务伦理”统一下的偏移193

三、制度的创新195

(一)制度的预期195

(二)制度的回归198

(三)制度的转换200

(四)学校制度的建构203

四、实践的转向208

(一)重新厘定教育目的208

(二)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策略213

(三)正确发掘课程文本217

(四)提升教师人权意识219

主要参考文献221

后记2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