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双相钢 物理和力学冶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双相钢 物理和力学冶金
  • 马鸣图,吴宝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4655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钢-性能-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双相钢 物理和力学冶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双相钢的产生与发展1

1.1 概述1

1.2 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的应用1

1.3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发展和双相钢的产生6

1.4 双相钢的发展概况8

参考文献11

2 临界区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13

2.1 概述13

2.2 临界区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14

2.2.1 奥氏体形成的观察14

2.2.2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18

2.3 临界区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模型21

2.3.1 奥氏体长大的几何特征21

2.3.2 奥氏体形成动力学的计算27

2.3.3 奥氏体的长大和合金元素分配35

2.3.4 碳和合金元素在α和γ相中的分配及其意义43

2.4 影响临界区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的因素46

2.4.1 钢的成分46

2.4.2 初始显微组织50

2.4.3 热处理工艺51

2.5 临界区加热时奥氏体形成图51

参考文献52

3 双相钢的显微组织54

3.1 概述54

3.2 双相组织的形貌学54

3.2.1 复相组织55

3.2.2 弥散组织56

3.2.3 网状组织56

3.2.4 双相组织56

3.3 双相钢的显微组织特征57

3.3.1 双相钢显微组织的显示方法58

3.3.2 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双相钢的显微组织特征59

3.3.3 扫描电镜观察时双相钢的显微组织特征61

3.3.4 透射电镜观察时双相钢的显微组织特征62

3.4 双相钢显微组织参数的定量测试方法70

3.4.1 马氏体体积分数的测定70

3.4.2 马氏体岛大小的测定71

3.5 影响双相钢显微组织特征的因素72

3.5.1 合金元素72

3.5.2 临界区加热温度74

3.5.3 加热后冷却速率76

3.5.4 热轧工艺79

3.5.5 轧制变形的影响81

3.5.6 临界区加热前组织状态83

3.5.7 回火83

3.6 双相钢显微组织的变形87

3.7 综述90

参考文献90

4 双相钢在单轴拉伸下的变形特性93

4.1 概述93

4.2 单轴拉伸下的变形特性参量93

4.2.1 应力应变曲线93

4.2.2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95

4.2.3 加工硬化和塑性失稳97

4.2.4 塑性应变各向异性比99

4.2.5 影响单轴拉伸试验时流变特性的因素100

4.3 双相钢单轴拉伸时的变形特性103

4.3.1 双相钢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103

4.3.2 双相钢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104

4.3.3 双相钢的屈服特性105

4.3.4 双相钢的加工硬化和应变速率敏感性107

4.3.5 双相钢的抗拉强度和总伸长率112

4.3.6 双相钢的?值113

4.4 双相钢单轴拉伸下各变形特性参量的关系113

4.4.1 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的关系113

4.4.2 加工硬化指数n和屈服强度的关系116

4.5 影响双相钢变形特性的因素117

4.5.1 马氏体体积分数117

4.5.2 马氏体中碳含量122

4.5.3 马氏体相的分布和形态126

4.5.4 铁素体性能132

4.5.5 残留奥氏体137

4.5.6 合金元素139

4.5.7 临界区加热温度148

4.5.8 临界区加热温度下的保温时间152

4.5.9 临界区加热后的冷却速率153

4.5.10 晶粒大小158

4.5.11 预变形159

4.5.12 时效或回火161

4.5.13 预应变加时效169

4.5.14 其他因素的影响172

参考文献173

5 描述双相钢变形特性的模型179

5.1 概述179

5.2 混合物定律181

5.2.1 纤维复合材料的混合物定律181

5.2.2 双相钢的混合物定律185

5.3 连续力学模型195

5.3.1 等应变模型195

5.3.2 应变分配模型200

5.3.3 应力分配模型209

5.3.4 其他模型211

5.3.5 几种变形模型的图示213

5.4 微观力学模型214

5.5 综合变形模型217

5.6 双相钢应力应变曲线分析220

5.7 双相钢的屈服模型224

5.7.1 可动位错模型224

5.7.2 残留应力模型225

5.8 双相钢中的包辛格(Bauschinger)效应226

5.8.1 包辛格效应的定义及描述参量226

5.8.2 描述包辛格效应的模型227

5.8.3 双相钢中的包辛格效应228

参考文献231

6 双相钢中的包辛格效应和矫顽力235

6.1 概述235

6.2 双相钢中的BE236

6.3 塑性变形对材料的矫顽力的影响245

6.4 小变形量下的拉压变形对双相钢矫顽力的影响——磁软化效应的初步研究251

6.5 拉伸变形对双相钢矫顽力的影响252

6.6 拉压变形对双相钢矫顽力各向异性的影响256

6.7 反向流变时双相钢矫顽力和流变应力的变化259

6.8 拉压间时效对双相钢BE、流变特性和矫顽力的影响264

6.8.1 拉压间时效对双相钢BE、流变特性和矫顽力影响的实验结果264

6.8.2 应变、拉压间时效对流变应力和矫顽力影响的综合分析265

6.8.3 时效不能消除背应力的力学实验证明267

6.8.4 拉压间时效对双相钢BE影响的位错理论说明268

6.9 不同处理和应变过程试样的回火——矫顽力各向异性随回火温度的变化269

6.10 双相钢的BE和磁性软化效应272

6.11 拉压变形时双相钢中背应力的变化与矫顽力各向异性273

6.11.1 双相钢中的BE和背应力273

6.11.2 双相钢拉压变形时矫顽力各向异性275

6.11.3 双相钢中背应力变化与矫顽力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分析275

6.12 双相钢中的背应力热稳定性和机械不稳定性279

6.12.1 时效和反向流变对双相钢BE和背应力的影响279

6.12.2 回火过程中组织变化和矫顽力的关系280

6.12.3 背应力的热稳定性和机械不稳定性281

6.12.4 关于背应力测试方法的讨论和建议281

6.13 双相钢的BE与显微组织的关系——双相钢初始加工硬化机制的探讨282

6.13.1 Mn-V热处理双相钢中的BE特征282

6.13.2 双相钢的加工硬化机制探讨和背应力计算283

6.14 综述285

参考文献286

7 双相钢的成形性290

7.1 概述290

7.2 有几何约束的成形试验290

7.2.1 圆顶冲头延展试验和成形极限图(FLD)290

7.2.2 FLD的理论计算300

7.2.3 影响FLD极限应变的因素307

7.2.4 液压鼓胀试验310

7.3 无几何约束的成形试验311

7.3.1 单轴拉伸试验311

7.3.2 延展弯曲试验311

7.3.3 胀孔试验312

7.4 双相钢的成形性313

7.4.1 双相钢有几何约束的成形性313

7.4.2 双相钢无几何约束的成形性320

7.5 双相钢成形构件的其他特性326

7.5.1 回弹326

7.5.2 压痕抗力334

7.5.3 帽形结构静压溃抗力和撞击吸能339

7.6 结语341

参考文献341

8 双相钢的断裂特性345

8.1 概述345

8.2 解理断裂应力的测试方法345

8.2.1 V形钝缺口试样慢弯曲试验法345

8.2.2 影响解理断裂应力测定结果的因素350

8.3 双相钢解理裂纹的萌生352

8.3.1 解理裂纹萌生的模型352

8.3.2 双相钢中解理裂纹的萌生355

8.4 双相钢解理裂纹的扩展356

8.4.1 解理断裂时的裂纹扩展准则356

8.4.2 双相钢解理裂纹扩展的观察358

8.4.3 双相钢的解理断裂应力和有效表面能359

8.5 解理断裂的工程意义和提高双相钢解理断裂应力的途径360

参考文献361

9 双相钢的其他性能363

9.1 双相钢的疲劳363

9.1.1 双相钢的疲劳强度363

9.1.2 双相钢的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365

9.1.3 双相钢疲劳裂纹扩展的门坎值368

9.1.4 影响双相钢疲劳性能的因素370

9.2 双相钢的冲击韧性376

9.3 双相钢的氢脆379

9.3.1 回火对双相钢氢脆的影响380

9.3.2 预应变对双相钢氢脆的影响381

9.3.3 双相钢的延迟失效382

9.4 双相钢的点焊性383

参考文献388

10 双相钢和其他高强度钢性能的对比390

10.1 概述390

10.2 双相钢和其他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对比391

10.3 双相钢和其他高强度钢、先进高强度钢在高应变速率下的响应特性394

10.3.1 双相钢和其他高强度钢在高应变速率下的响应特性的实验结果394

10.3.2 描述应变速率敏感性的方程或模型400

10.4 双相钢和其他高强度钢、先进高强度钢的疲劳性能402

10.5 双相钢和高强度钢、先进高强度钢成形性的比较407

10.5.1 双相钢与先进高强度钢的加工硬化、瞬时n值及应力状态的影响407

10.5.2 双相钢与高强度钢的成形极限图的比较409

10.6 双相钢和高强度钢的延展弯曲成形性412

10.7 双相钢和高强度钢的深拉延延展成形性416

10.8 双相钢和其他高强度钢的胀孔成形性419

10.9 双相钢和其他高强度钢的电阻点焊性能及烘烤硬化性420

参考文献422

11 双相钢的工业生产和应用424

11.1 概述424

11.2 双相钢的工业性试验、生产和应用概况425

11.2.1 日本425

11.2.2 北美427

11.2.3 欧洲429

11.2.4 前苏联431

11.2.5 中国431

11.3 双相钢的生产工艺432

11.3.1 热处理双相钢的生产工艺432

11.3.2 热轧双相钢的生产工艺434

11.3.3 两种双相钢的生产工艺和特点对比435

11.4 影响工业生产的双相钢性能的因素436

11.4.1 影响热处理双相钢性能的因素436

11.4.2 影响热轧双相钢性能的因素440

11.5 双相钢和先进高强度钢的工业生产和应用的新进展444

参考文献463

附录466

附录1 数点法(或截线法)测定双相钢中马氏体体积分数的统计处理466

附录2 FLD的三种理论分析对比4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