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真实的风景 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真实的风景 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
  • 张同道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同心出版社
  • ISBN:97878071677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55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纪录片-电影导演-导演艺术-研究-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真实的风景 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陈汉元1

大师的天空&张同道1

第一章 纪录的乌托邦:罗伯特·弗拉哈迪2

引言:从纪录片的概念谈起2

第一节 纪录乌托邦的缘起4

1.1个人背景:电影作为探险的延伸4

1.2人文背景:浪漫主义视野6

1.3以纪录的方式构筑一个乌托邦世界8

第二节 寻找人类诗意的栖居之地12

2.1空间特征遥远、封闭的边缘世界12

2.2家庭模式:乌托邦社会的缩影14

2.3男孩意象:纯真与爱的象征17

第三节 纪录乌托邦的审美特征20

3.1诗化结构21

3.2表意性的视觉语言28

弗拉哈迪作品年表35

第二章 电影眼睛:狄加·维尔托夫38

引言38

第一节 电影眼睛的诞生40

1.1个人背景:电影作为政治理想的表达手段40

1.2艺术语境: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催生电影眼睛42

第二节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46

2.1机器眼睛颠覆人类视听系统47

2.2以纪录的方式反叛戏剧50

第三节 维尔托夫的动力蒙太奇体系54

3.1“间隙”——“动力蒙太奇”的基本单位55

3.2“动态结构”——“动力蒙太奇”的叙事线索57

3.3“动感节奏”——“动力蒙太奇”的审美特征59

第四节 维尔托夫与城市交响曲电影61

4.1城市交响曲电影的诞生61

4.2《柏林——大城市交响曲》与《带摄影机的人》62

结语69

狄加·维尔托夫作品年表72

第三章 诗意建构与社会表达: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74

引言74

第一节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背景75

1.1格里尔逊的理论体系:从美学意义到社会学价值75

1.2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发展历程79

第二节 社会现实的诗意表达82

2.1格里尔逊的诗意建构——意象剪辑82

2.2有声片中的诗意与社会学的融合88

2.3战时影片的诗意表达95

2.4社会问题的诗意呈现96

第三节 诗意与真实架构的话语空间97

3.1“诗意”的价值97

3.2真实的本质98

3.3纪录电影的话语权102

结语104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主要创作年表105

第四章 深入时代的心脏:帕尔·罗伦兹108

引言108

第一节 社会学电影的缘起110

1.1个人背景:年轻有为的评论家公共事业的维护者110

1.2时代背景:罗斯福年111

第二节 帕尔·罗伦兹的电影风格113

2.1论证式电影的形式结构:《大河》为例113

2.2《大河》的风格117

2.3电影的美感和政治功能119

2.4人类重大社会主题的关注者125

第三节 帕尔·罗伦兹对后世纪录片创作的影响127

3.1帕尔·罗伦兹对世界纪录片创作的影响127

3.2帕尔·罗伦兹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影响128

帕尔·罗伦兹作品年表131

第五章 光影传奇:莱妮·里芬斯塔尔134

引言134

第一节 电影与人生135

1.1艺术之路——电影土壤136

1.2与纪录片相遇——书写传奇138

1.3战后的生活——“电影”人生141

第二节 主要作品分析143

2.1政治神话:《意志的胜利》143

2.2美的赞歌:《奥林匹亚》155

第三节 电影美学风格及历史影响162

3.1电影艺术观162

3.2电影美学风格164

3.3影响166

结语169

莱妮·里芬斯塔尔作品年表171

第六章 信仰与真理:论伊文思的《愚公移山》174

引言174

第一节 “国际主义战士”到“真理电影”实践者176

1.1从“电影诗人”到“国际主义战士”176

1.2中国,热烈信仰的乌托邦178

1.3声音和画面的结合179

第二节 拍摄《愚公移山》182

2.1受命于危难之中183

2.2一个特殊的时代185

2.3《愚公移山》:时代镜像186

第三节 “坚持让人民说话”187

3.1做平等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参与者188

3.2接近和熟悉拍摄对象190

第四节 《愚公移山》的影视语言风格194

4.1《愚公移山》长镜头的美学效果194

4.2《愚公移山》同步录音的运用198

4.3《愚公移山》解说的视角与风格200

结语:记忆之镜203

尤里斯·伊文思作品年表206

第七章 诗意的重构:汉弗莱·詹宁斯210

引言210

第一节 电影诗人的天空212

1.1“文艺复兴人”的电影之路212

1.2人文背景:精英文化立场215

1.3美学背景:英国纪录电影运动217

第二节 诗意现实的力量219

2.1重塑英国民族精神219

2.2公众意象与集体想象223

2.3理性与想象的调和226

第三节 用诗的语言重构现实228

3.1追求真实感的现实重构229

3.2诗化的结构231

3.3表意性的视听语言236

结语239

汉弗莱·詹宁斯作品年表240

第八章 用好莱坞的方式记录战争:弗兰克·卡普拉244

引言244

第一节 卡普拉与重大社会问题纪录片245

1.1纪录片参与社会传统溯源245

1.2卡普拉与美国社会问题纪录片245

第二节 时代背景与个人创作道路246

2.1故事片创作为纪录片创作铺路246

2.2特殊的时代背景249

第三节 好莱坞传统与卡普拉纪录片创作251

3.1弘扬美国民族精神251

3.2大生产模式253

3.3好莱坞的影片风格254

3.4注重“受众的接受”261

第四节 国际纪录片视野中的卡普拉263

4.1卡普拉与维尔托夫263

4.2卡普拉与格里尔逊264

4.3卡普拉与里芬斯塔尔266

4.4卡普拉与詹宁斯267

结语270

弗兰克·卡普拉作品年表272

第九章 带摄影机的旅人:孙明经274

引言274

第一节 孙明经与金陵大学教育电影274

1.1科学教育电影276

1.2纪录电影277

第二节 在艺术和历史双向坐标上的孙明经278

第三节 孙明经与格里尔逊281

第四节 电影史上的孙明经287

结语289

孙明经作品年表290

第十章 思想的力量:米哈伊尔·罗姆302

引言302

第一节 “思想”之源303

1.1“思想电影”的渊源303

1.2思想者——罗姆305

第二节 “思想”之路311

2.1蒙太奇:作为结构方式与思维方式312

2.2解说:承担多种功能315

2.3细节与个体:联系历史与现实318

第三节 “思想”之果319

3.1探寻真相 达到真实319

3.2揭示与反思321

结语323

米哈伊尔·罗姆作品年表324

第十一章 真实与虚构:让·鲁什326

引言326

第一节 让·鲁什的实验电影之路327

第二节 探索真理的开始:《夏日纪事》331

2.1展示真理的套层结构332

2.2通过干预再现真实335

2.3影片纪实风格的呈现342

第三节 真理电影产生的历史语境346

3.1“电影眼睛”学派的影响346

3.2巴赞的长镜头理论347

3.3技术条件的突飞猛进348

结语350

让·鲁什作品年表353

第十二章 “直接”打造的纪录关系:梅索斯兄弟356

第一节 “直接电影”与梅索斯兄弟356

1.1“直接电影”作为一个流派356

1.2“直接”理念与梅索斯兄弟的叙事策略359

第二节 消解与建构:在制作者与客观世界之间364

2.1被消解的“观点”364

2.2有限视点的建立366

2.3人物,作为镜头聚焦的中心368

第三节 反应与介入: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370

3.1接近与回应370

3.2介入与互动:现场的信息对流372

3.3获取与利用信任375

第四节 表达与还原:在制作者与接受者之间377

4.1叙事的重心:还原现场与展示过程377

4.2叙事过程的中断与缝合380

4.3叙事的跨时空延续383

梅索斯兄弟创作年表385

第十三章 拍摄机构的人:弗雷德利克·怀斯曼388

引言388

第一节 起于青萍之末——怀斯曼纪录电影世界生成的土壤391

1.1文学青年和纪录电影实践者391

1.2技术和美学背景394

1.3社会背景396

第二节 建构“美国机构系列”——怀斯曼纪录电影世界的描述398

2.1变化的和不变的398

2.2把机构变成电影的主角403

2.3人物的符号化404

2.4关系之网405

第三节 发现之旅——怀斯曼纪录电影世界的建立407

3.1最好的位置——旁观者407

3.2摄影机的发现409

3.3“围城”影片和构建“围城”415

结语:方法的力量420

弗雷德利克·怀斯曼作品年表421

第十四章 从纪录片出发: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424

引言424

第一节 基耶斯洛夫斯基纪录片创作的意义425

第二节 基耶斯洛夫斯基纪录片作品分析427

2.1洛兹电影学校:从锅炉工到电影青年427

2.2纪录片《初恋》分析430

第三节 基耶斯洛夫斯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风格传承444

3.1纪录片之终结444

3.2在剧情片中延续的纪录思考446

结语447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年表448

第十五章 快乐的追逐:路易·马勒450

引言450

第一节 交叉与融合:个人视点里的生平与创作451

1.1第一时期:开端与发展(1956-1968年)452

1.2第二时期:纪录片成熟(1969-1976年)455

1.3第三时期:美国时期(1978-1987年)456

1.4第四时期:回归与提升(1987-1994年)456

第二节 手法与观念:“直接电影”、458

“真实电影”与二者之间——路易·马勒纪录片的独创性458

2.1早期纪录片作品分析458

2.2异国观察:纪录片成熟之作460

2.3在美国:手法的演进466

第三节 影响与被影响:纪录片之于故事片469

3.1纪录片创作理念对商业电影的影响469

3.2剧情片对纪录片的反作用471

第四节 纪录搭台,戏剧唱戏:戏剧纪录电影——集一生之所成472

4.1戏剧与电影之辨472

4.2最大限度靠近戏剧474

4.3比较、启发与创作启示480

结语482

路易·马勒作品年表483

第十六章 用生命纪录生活的人:小川绅介486

引言486

第一节 走近小川绅介489

1.1小川绅介其人490

1.2小川绅介之政治纪录片494

1.3小川绅介之拍“农”498

第二节 幸福是驴子嘴边的胡萝卜500

2.1坚守现场:《三里冢·第二堡垒的人们》501

2.2体验时间:《古屋敷村》504

2.3惊鸿一瞥:《满山红柿》506

第三节 行走在幸福的路上508

3.1电影是从怎样找器材开始509

3.2共同创造的世界511

结语 小川绅介的选择512

小川绅介作品年表515

第十七章 行动的力量:迈克尔·摩尔518

引言518

第一节 迈克尔·摩尔创作历程519

第二节 迈克尔·摩尔纪录电影的生成语境521

2.1美国新纪录电影522

2.2新纪录电影产生的社会及媒介背景523

2.3电影技术革新对纪录片观念的影响525

第三节 迈克尔·摩尔纪录电影的美学特征528

3.1迈克尔·摩尔纪录电影中的“自我反射”方式529

3.2迈克尔·摩尔纪录电影的叙事策略和视听风格539

3.3迈克尔·摩尔纪录电影中的政治化倾向与真实性讨论543

第四节 迈克尔·摩尔纪录电影的商业模式547

4.1美国新纪录电影的商业化趋势548

4.2迈克尔·摩尔纪录电影取得商业成功的因素549

结语551

迈克尔·摩尔作品年表552

后记553

致谢辞5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