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严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ISBN:978780762370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英语-翻译-教学研究-高等学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基础理论1
第一章 语言学翻译观1
1.1系统功能翻译理论1
1.1.1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2
1.1.1.1阶和范畴语法2
1.1.1.2系统语法3
1.1.1.3功能语法3
1.1.1.4关于语境3
1.1.2基于系统功能理论的翻译研究4
1.1.2.1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和翻译转换4
1.1.2.2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7
1.1.2.3罗杰·贝尔的翻译研究模式10
1.1.2.4哈提姆和梅森的翻译研究模式12
1.1.2.5贝克的语篇分析途径16
1.1.3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17
1.1.3.1语域分析与翻译对等19
1.1.3.2三大纯理功能的传译22
1.1.4结语39
1.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39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40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40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40
1.2.2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40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40
1.2.2.2弗米尔的目的论42
1.2.2.3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48
1.2.2.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52
1.2.2.5纽马克的翻译理论57
1.2.3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64
1.3心理语言学理论65
1.3.1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65
1.3.1.1认知心理学66
1.3.1.2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67
1.3.1.3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68
1.3.1.4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69
1.3.1.5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71
1.3.1.6翻译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73
1.3.2翻译过程的研究76
1.3.2.1语言的感知与翻译心理76
1.3.2.2语言的记忆与翻译心理77
1.3.2.3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心理79
1.3.2.4语言的产生与翻译心理80
1.3.2.5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81
1.3.3结语82
1.4语用学翻译理论83
1.4.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83
1.4.1.1国外语用学流派83
1.4.1.2国内语用学的发展88
1.4.1.3语用学的跨学科发展趋势91
1.4.2语用翻译研究现状92
1.4.2.1国外语用翻译研究现状92
1.4.2.2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现状93
1.4.3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94
1.4.3.1指示语的翻译研究95
1.4.3.2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95
1.4.3.3会话含义理论的翻译研究95
1.4.3.4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研究96
1.4.3.5礼貌原则的翻译研究97
1.4.4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98
1.4.4.1关联理论概述98
1.4.4.2关联翻译论102
1.4.5语用学纵观的翻译研究109
1.4.5.1语用学翻译过程论110
1.4.5.2语用学翻译语境论112
1.4.5.3语用学等效翻译论114
1.5语义学理论116
1.5.1意义116
1.5.1.1意义的定义116
1.5.1.2意义的分类117
1.5.2语义场118
1.5.3语义与翻译方法119
1.5.3.1雷茨克尔的翻译方法119
1.5.3.2马隆的翻译方法119
1.5.3.3维奈与达内尔内的翻译方法120
1.6符号学理论120
1.6.1符号学与翻译121
1.6.1.1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121
1.6.1.2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122
1.6.1.3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123
1.6.2文化符号的传译123
1.6.2.1语内翻译124
1.6.2.2语际翻译124
1.6.2.3符际翻译124
1.7对比语言学理论124
1.7.1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125
1.7.1.1语言的可比性126
1.7.1.2对比描述的基础与内容127
1.7.2对比分析与翻译128
1.7.2.1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128
1.7.2.2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129
1.8模糊语言学理论135
1.8.1语言的模糊性135
1.8.1.1思维的模糊性135
1.8.1.2语言模糊性的特征136
1.8.1.3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136
1.8.1.4语用模糊——交际语言的模糊性137
1.8.2跨文化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137
1.8.2.1跨文化翻译中的语境138
1.8.2.2模糊语言的翻译139
1.9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40
1.9.1对比研究140
1.9.1.1语言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40
1.9.1.2理论评价141
1.9.1.3语言迁移与翻译教学141
1.9.2错误分析143
1.9.2.1错误类型144
1.9.2.2错误分析与翻译教学145
1.9.3中介语理论146
1.9.3.1中介语的系统多变性146
1.9.3.2中介语的发展规律147
1.9.3.3中介语与翻译教学147
1.9.4监控理论147
1.9.5认知学习理论148
第二章 文化学翻译观150
2.1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基础152
2.2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152
2.2.1文化的本体论特征152
2.2.2文化的分类153
2.3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文化翻译观155
2.3.1文化翻译观156
2.3.2翻译研究的综合法156
2.4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156
2.4.1翻译研究的分类157
2.4.2翻译单位的文化转换158
2.4.3文化翻译观的内涵158
2.4.4文化翻译观的特点159
2.5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观160
2.5.1三要素理论160
2.5.1.1意识形态160
2.5.1.2诗学形态160
2.5.1.3赞助人161
2.5.2改写161
2.6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161
第三章 中国翻译理论163
3.1“文质说”163
3.1.1支谦的佛经译论首篇163
3.1.2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165
3.1.3玄奘的“五不翻”原则166
3.2严复的“信达雅”168
3.2.1严复翻译思想之历史源流168
3.2.2“信达雅”理论评价169
3.2.2.1“信、达、雅”的文化渊源169
3.2.2.2“信、达、雅”的意义探究170
3.3鲁迅“信顺说”171
3.3.1关于翻译策略问题172
3.3.2关于翻译批评问题173
3.3.3关于“重译”和“复译”的问题173
3.3.4关于读者接受问题174
3.3.5“宁信而不顺”的主张174
3.4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176
3.4.1“风韵译”的美学主张176
3.4.2“生活体验论”的译者主体思想177
3.4.3“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主张178
3.4.4关于重复译问题的观点178
3.5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179
3.5.1译者的修养179
3.5.2“忠实、通顺、美”180
3.5.3“句译”概念181
3.6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182
3.6.1译介的丰富性183
3.6.2译介的网合性183
3.6.3译介的统筹性184
3.6.4译介的翻译与科研紧密结合性184
3.7茅盾的“意境论”185
3.7.1神韵”与“形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186
3.7.2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186
3.8傅雷的“神似说”189
3.8.1翻译中理解、表达和读者的关系189
3.8.2翻译中的“传神达意”189
3.8.3翻译中“神”与“形”的和谐190
3.9钱钟书的“化境说”191
3.9.1“化境说”的提出191
3.9.2“化境说”的分类192
3.9.3“化境说”的意义192
3.10焦菊隐的“整体论”194
3.10.1“段本位”思想195
3.10.2“篇本位”思想196
下编 翻译教学实践研究197
第四章 概念、目标与定位197
4.1翻译与翻译研究197
4.1.1翻译197
4.1.1.1翻译的定义197
4.1.1.2翻译的分类200
4.1.1.3翻译的性质201
4.1.1.4翻译的原则201
4.1.1.5翻译的方法202
4.1.2翻译研究203
4.1.2.1翻译研究的目的203
4.1.2.2翻译研究的体系204
4.1.2.3翻译研究的流派204
4.2翻译规范205
4.2.1翻译规范的界定205
4.2.2国外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206
4.2.2.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207
4.2.2.2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207
4.2.2.3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207
4.2.3中国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216
4.2.3.1规定性翻译规范研究的局限性216
4.2.3.2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据217
4.2.3.3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作用219
4.2.4翻译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221
4.3翻译教学的重新界定222
4.4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224
4.4.1翻译能力的界定225
4.4.2翻译能力要素模式227
4.4.2.1贝尔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227
4.4.2.2沙夫纳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227
4.4.2.3纽伯特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227
4.4.2.4 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228
4.4.3翻译能力要素模式的局限性230
4.4.4跨文化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230
4.5翻译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232
4.6翻译人才培养目标232
第五章 教学模式234
5.1国内外大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234
5.1.1英语翻译教学现状234
5.1.1.1翻译教学思想和教学体制234
5.1.1.2翻译教学模式235
5.1.1.3翻译教学的特点237
5.1.2法国翻译教学现状239
5.1.2.1翻译教学培养模式240
5.1.2.2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特点243
5.1.3德国翻译教学现状244
5.1.4奥地利翻译教学现状246
5.1.5港、澳、台翻译教学现状248
5.2翻译策略与教学模式251
5.2.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252
5.2.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252
5.2.1.2翻译语料库研究现状253
5.2.1.3语料库与翻译普遍性255
5.2.1.4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258
5.2.1.5语料库翻译教学的优势260
5.2.1.6语料库翻译教学的局限性262
5.2.2多维信息输入翻译教学模式263
5.2.3人本主义翻译教学模式264
5.2.4竞合探究翻译教学模式265
5.2.5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266
5.2.6过程式翻译教学模式267
5.2.7流程图式教学模式269
第六章 翻译测试272
6.1翻译测试的理论基础272
6.1.1翻译测试的定义272
6.1.1.1翻译评价和评估272
6.1.1.2测试与评估、评价的区别273
6.1.1.3翻译测试定义273
6.1.2翻译测试的分类274
6.1.3翻译测试的依据275
6.1.3.1语言测试中的效度275
6.1.3.2语言测试中的信度277
6.2翻译测试现状分析278
6.2.1精读课中的翻译教学测试279
6.2.2权威考试中的翻译测试279
6.3建议和措施281
6.3.1完善大纲对翻译能力的要求281
6.3.2拓宽翻译试题的多样性281
6.3.2.1测试形式和内容多样化281
6.3.2.2翻译试题编写原则282
6.3.2.3翻译试题编写283
第七章 教材开发285
7.1翻译教材的目标和定位286
7.2翻译教材现状288
7.2.1教材编排问题289
7.2.2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290
7.2.3译例选编存在的问题290
7.2.4翻译练习设计的问题291
7.3翻译教材建设指导意见291
7.3.1如何处理翻译理论与实践293
7.3.2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294
7.3.3译例选编295
7.3.4练习设计296
7.4结语297
参考文献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