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海湟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青海湟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 董旭,张胜邦,张更权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5210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3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流域-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青海省;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战略-研究-青海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海湟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然地理1

第一节 地理位置1

一、位置1

二、行政区划1

第二节 地貌地形2

一、地貌地形概述2

二、地貌分区2

第三节 地质3

一、地层3

二、断裂构造7

第四节 气候9

一、气候特征9

二、气温9

三、降水12

四、日照15

五、风17

六、蒸发量19

第五节 水文20

一、河流与水利工程20

二、水资源分区25

三、地表水资源量26

四、地下水资源量33

五、水资源总量35

第六节 土壤38

一、土壤分类38

二、土壤类型及其特征43

第二章 社会经济62

第一节 社区62

一、机构62

二、人口63

第二节 经济64

一、土地利用64

二、国民经济68

三、交通、通讯69

四、贸易、旅游70

五、文教、卫生70

六、工矿企业71

第三章 植物资源72

第一节 植物区系72

一、植物区系历史72

二、植物区系的特征73

第二节 植被80

一、主要植被类型80

二、植被的生态学特征84

三、植被分布规律84

四、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86

第三节 植物种类87

一、野生植物87

二、栽培植物87

第四章 动物资源88

第一节 脊椎动物区系特征88

一、水生动物88

二、陆生动物89

第二节 动物群及其生态特征90

一、高山裸岩动物群90

二、荒漠、半荒漠动物群90

三、草原动物群90

四、湿地动物群90

五、森林(灌丛)动物群91

六、农田区动物群91

第三节 动物数量91

一、兽类种群数量91

二、鸟类种群数量91

第四节 动物资源及评价92

一、保护动物92

二、特有动物93

三、经济动物93

四、动物资源评价与保护94

第五章 森林资源95

第一节 森林的历史演变95

一、地史时期的森林95

二、历史时期的森林96

三、近50年来的森林98

四、人工林的发展简史99

第二节 森林类型及分布规律99

一、青海云杉林99

二、祁连圆柏林105

三、山杨林108

四、白桦林111

五、红桦林116

六、糙皮桦林120

七、青杨林125

八、沙棘灌木林131

九、柠条灌木林133

十、柽柳灌木林134

十一、杜鹃灌木林135

十二、山生柳灌木林136

十三、金露梅灌木林136

第三节 森林资源及评价136

一、森林资源136

二、森林资源评价149

第四节 城市森林149

一、城市森林的概念150

二、城市森林划分原则、性质和类型151

三、城市森林的范围与性质154

四、城市森林类型与特点155

五、城市森林建设的基本原则156

六、西宁市森林现状分析158

七、城市森林经营对策160

八、城市森林功能161

第六章 草地资源164

第一节 草地分布规律及类型164

一、草地分布规律164

二、草地类型与特征164

第二节 草地资源评价167

一、草地资源数量167

二、草地资源等级169

第三节 草地资源特点169

一、草地类型多样,以高寒草甸为主体169

二、牧草低矮,缺少割草地169

三、以莎草草地占优势,草地耐牧性较强169

四、牧草营养丰富,但缺少豆科牧草170

五、天然草地生态系统脆弱170

第七章 流域生态环境及评价171

第一节 主要生态问题171

一、水土流失严重171

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174

三、自然灾害频繁175

四、土地退化加剧178

五、水污染严重179

六、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182

七、病虫鼠害猖獗183

第二节 成因分析与发展趋势183

一、自然因素183

二、人为因素185

三、发展趋势188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193

一、环境影响要素193

二、环境影响评价195

三、环境保护对策201

四、环境影响综合评价203

第八章 流域生态产业及评价205

第一节 生态旅游业205

一、自然景观205

二、人文景观209

三、旅游资源评价214

第二节 特色种植业216

一、中藏药材种植216

二、花卉种植217

三、特色农产品217

四、林木种苗217

五、经济林218

六、特色种植业评价218

第三节 特种养殖业220

一、鹿场220

二、牛羊育肥220

三、西宁野生动物园220

四、杰森特种动物养殖221

五、特种养殖业评价221

第四节 绿色产品加工业221

一、农产品加工221

二、林产品加工222

三、绿色产品加工业评价223

第九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226

第一节 生态建设与保护基础理论226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226

二、环境科学理论226

三、生态系统理论227

四、生态经济理论228

五、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229

第二节 流域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与生态地位229

一、生态建设的必要性229

二、湟水流域生态地位与作用231

第三节 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可行性分析232

一、植被恢复与重建232

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245

三、水利灌溉247

四、草地建设250

五、生态移民253

六、农村能源256

七、人工影响天气257

第十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构想259

第一节 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259

一、战略思想259

二、指导方针259

二、建设原则259

第二节 基本思路与战略目标262

一、基本思路262

二、战略阶段262

三、战略目标263

第三节 生态建设布局264

一、总体布局264

二、工程布局265

第十一章 植被恢复与重建267

第一节 湟水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267

一、建设范围267

二、发展战略267

三、建设目标267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68

第二节 湟水流域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268

一、建设范围268

二、发展战略268

三、建设目标268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69

第三节 湟水两岸“绿色走廊”建设工程269

一、建设范围269

二、发展战略269

三、建设目标269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70

第四节 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270

一、建设范围270

二、发展战略270

三、建设目标270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71

第五节 流域退耕还林工程271

一、建设范围271

二、发展战略271

三、建设目标271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71

第六节 湟水源头林草保护与建设工程272

一、建设范围272

二、发展战略272

三、建设目标272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72

第七节 城镇绿化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272

一、建设范围272

二、发展战略272

三、建设目标273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73

第九节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273

一、发展战略273

二、建设目标273

三、建设内容与规模274

第十节 科技支撑276

一、建设范围276

二、发展战略276

三、建设目标277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77

第十一节 种苗建设279

一、发展战略279

二、建设目标280

三、建设内容与规模280

第十二节 产业建设281

一、特色种植业281

二、特种养殖281

三、生态旅游282

第十二章 生态建设与保护配套工程284

第一节 水利灌溉配套工程284

一、建设范围284

二、发展战略284

三、建设原则285

四、建设目标285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285

第二节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285

一、建设范围285

二、发展战略286

三、建设原则286

四、建设目标287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287

第三节 草地建设289

一、建设范围289

二、发展战略289

三、建设原则290

四、建设目标290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290

第四节 生态移民292

一、建设范围292

二、发展战略292

三、建设原则292

四、建设目标293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293

第五节 农村能源293

一、建设范围293

二、发展战略294

三、建设目标294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94

第六节 人工影响天气295

一、建设范围295

二、发展战略295

三、建设目标295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295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298

第一节 投资估算298

一、估算依据298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98

三、总投资300

第二节 效益评价308

一、生态效益309

二、经济效益310

三、社会效益311

四、总体评价312

第十四章 湟水流域生态建设管理体系313

第一节 信息管理基础313

一、管理信息系统(MIS)313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314

第二节 信息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318

一、系统目标318

二、系统设计原则318

三、系统结构与功能318

四、系统研制开发的技术路线319

第三节 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319

一、数据库结构操作320

二、数据输入320

三、数据库操作320

四、数据查询统计320

五、报表输出320

第四节 图形数据库管理子系统321

一、结构与功能设计321

二、二维图形数据库的设计321

三、DTM的建立322

第五节 模型库管理子系统322

第六节 监测信息管理系统323

一、生态监测分类323

二、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326

三、流域生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框架设计327

四、空间数据库流程328

第七节 几个主要子系统的建立330

一、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管理子系统330

二、气候监测信息管理子系统332

三、水文监测信息管理子系统336

第十五章 湟水流域生态建设保障体系343

第一节 法律、法规保障343

一、加强立法,有法可依343

二、强化执法,有法必依344

三、公众监督,违法必究344

第二节 政策、体制保障344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345

二、健全机构,强化管理345

三、制定和争取优惠政策,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345

四、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345

五、加强环境污染监管346

六、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346

七、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保障生态用水安全347

八、积极控制人口,逐步降低区域人口容量347

第三节 经济杠杆与投资保障347

一、创造环境市场发育的外部条件348

二、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348

三、鼓励发展环保产业348

四、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建设和保护经费348

五、确定合理供水价格、开征水资源调节税348

六、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349

七、建立有利于资源利用补偿机制349

八、发行生态环境建设彩票,面向社会筹措资金349

九、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重建的综合决策系统349

十、发展生态产业349

第四节 实施科技行动计划351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351

二、加强技术合作和环境保护设备及软科学的研究351

三、大力推广适用技术352

四、实施科技人员培训352

五、实施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352

第五节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352

一、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标准352

二、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信息系统353

三、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监测评价体系353

第六节 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问题353

一、植被建设与管护相结合353

二、生态建设与粮食生产的关系354

三、植被建设与生态适宜性的关系354

四、生态建设与体制创新的关系354

五、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354

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关系355

七、环境改善与人口增长的关系355

八、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355

九、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355

十、重点建设与面上治理相结合355

十一、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355

十二、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关系356

附件357

一、湟水流域野生植物名录357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357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359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360

二、湟水流域栽培植物名录448

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448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449

三、湟水流域野生动物名录469

鱼纲PISCES469

两栖纲AMPHIBIA469

爬行纲REPTILIA470

鸟纲AVES470

哺乳纲MAMMALIA476

四、湟水流域饲养动物名录479

鱼纲PISCES479

鸟纲AVES479

哺乳纲MAMMALIA480

主要参考文献4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