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测绘科研50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50年成就 1959-200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牛汝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测绘出版社
- ISBN:978750301923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156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测绘科研50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50年成就 1959-200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院情概览1
第一章 机构综述2
第一节 研究院素描2
一、现状综述2
二、机构设置3
三、基本职责4
第二节 近年进展4
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4
二、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5
第三节 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6
一、发展方向6
二、发展目标6
第四节 主要任务7
一、着力自主创新,发挥排头兵作用,构建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7
二、建设公共平台,推进成果转化,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7
三、深化体制改革,搭建创新平台,增强测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8
第二章 发展历程10
第一节 传统测绘体系创建(1959—1983)11
一、奠基创业(1959—1962)11
二、茁壮成长(1963—1969)12
三、跌宕起伏(1970—1973)13
四、百废待兴(1974—1977)13
五、迎接曙光(1978—1983)15
第二节 数字化测绘体系创建(1984—1999)17
一、春意盎然(1984—1993)17
二、华灯初上(1994—1999)20
第三节 信息化测绘体系创建(2000—2009)22
一、万象更新(2000—2004)23
二、恢宏壮阔(2005—2009)27
第三章 重大创新36
第一节 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36
第二节 国家测绘基准体系的建立37
第三节 解析测图仪的研制成功38
第四节 汶川大地震测绘应急保障服务38
第五节 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39
第六节 我国天文大地网与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的联合平差40
第七节 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41
第八节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一体化测图系统42
第九节 地理空间信息的遥感高精度快速提取技术及产业化42
第十节 数字化测绘体系关键技术及其集成43
第十一节 水下GPS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44
第十二节 国家级政府地理信息系统44
第十三节 航空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体系建立45
一、国产数字航空摄影仪SWDC—445
二、数字航空摄影相机46
三、IMU辅助航空摄影技术47
四、超轻型飞机低空数码遥感系统47
五、无人机系统48
第十四节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 ∶ 100万数据库48
第十五节 地图保密技术处理与导航电子地图应用49
第十六节 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49
第十七节 国家级遥感一体化处理平台50
第十八节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51
第十九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普通地图集》52
第四章 成果应用53
第一节 在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中的应用53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决策和管理54
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55
三、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部分)57
四、国家西部测图工程58
五、资源三号卫星59
六、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49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测绘保障60
八、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61
九、北斗二号导航系统(包括人卫激光测距系统)62
十、伽利略系统计划合作技术方案演示验证系统63
十一、人口地理信息系统63
十二、全月球整体平差与月球测图64
第二节 在国防、军事与国家安全服务方面的应用64
一、东南沿海地区三维地形和典型目标分析系统65
二、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模拟飞行训练与推演系统65
三、国防交通空间数据平台建设及制图工程66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急平台体系基础地理信息平台67
第三节 推动测绘行业技术进步和升级67
一、4D技术应用67
二、SWDC国产数字航空摄影仪68
三、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处理地面应用系统69
四、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70
五、房山人卫站建设70
六、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设计71
第四节 开拓地理信息产业,为社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72
一、车载差分交通道路数据采集系统72
二、低空遥感对地观测系统72
三、神州遨游系统73
四、社会公众版地图73
五、超自然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74
六、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体系75
七、测绘计量与技术服务76
八、软件测评76
九、车载移动测绘系统77
第五章 国际合作79
第一节 昨日回望79
第二节 今日合作83
一、主办国际会议83
二、国际合作研究86
三、国际学术交流90
第三节 明日展望91
第六章 条件保障92
第一节 运行经费保障92
第二节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92
一、科研网络软硬件平台92
二、数据存储处理平台93
三、专业平台建设93
第七章 数字见证发展95
一、人员结构统计95
二、资产收入统计99
三、科研成果统计102
第二篇 科研成就103
第一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104
第一节 机构概述104
第二节 科研成就105
一、传统测绘阶段(1959—1983)105
二、数字化测绘阶段(1984—1999)107
三、信息化测绘阶段(2000—2009)109
第三节 明日展望115
第二章 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所117
第一节 机构概述117
第二节 机构沿革118
第三节 科研成就119
一、传统测绘阶段(1959—1983)119
二、数字化测绘阶段(1984—1999)120
三、信息化测绘阶段(2000—2009)121
第四节 明日展望130
第三章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132
第一节 机构概述132
第二节 机构沿革133
第三节 科研成就134
一、传统测绘阶段(1959—1983)134
二、数字化测绘阶段(1984—1999)135
三、信息化测绘阶段(2000—2009)137
第四节 明日展望144
第四章 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146
第一节 机构概述146
一、中国地名的国家标准化研究146
二、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化146
三、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及其标准制定147
四、地名学研究147
五、地名信息系统建设147
六、获奖和人才梯队建设147
第二节 机构沿革148
第三节 科研成就149
一、地名标准化阶段(1959—1983)149
二、地名学繁荣阶段(1984—1993)151
三、地名信息化阶段(1994—2009)152
第四节 明日展望153
一、开展地名学理论研究153
二、地名信息系统的研发154
三、积极参与国内外地名学术交流154
第五章 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155
第一节 机构概述155
第二节 机构沿革156
第三节 科研成果157
一、国务院综合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167
二、多界面三维GIS拓扑关系研究158
三、国民经济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159
四、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系统建设159
五、多源空间数据挖掘技术161
六、地理空间信息专题数据库应用示范工程161
七、政党外交信息化工程162
八、西部测图安全监控系统162
九、基于CNGI的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示范163
十、广播电视统计信息系统164
第四节 明日展望164
第六章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166
第一节 机构概述166
第二节 科研成就167
一、测绘卫星工程167
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快速正射纠正公众服务168
三、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数据库169
四、模糊空间要素模型的理论和方法170
五、无人机无人飞艇遥感系统170
第三节 明日展望171
第七章 测绘科技信息中心173
第一节 机构概述173
第二节 测绘期刊编辑出版173
一、院刊《测绘科学》发展历程173
二《遥感信息》杂志发展历程176
三《测绘文摘》杂志发展历程177
第三节 科研装备规划建设178
第四节 传统测绘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建设178
第五节 中国测绘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记者站180
第六节 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181
第七节 空间信息系统软件测评182
第八节 测绘科技信息研究183
第九节 中国测绘学会科技信息网分会184
第八章 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187
第一节 机构概述187
第二节 机构沿革188
一、成立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188
二、成立中测国检(北京)测绘仪器检测中心189
第三节 检测能力与服务189
一、计量检定授权与认证189
二、检测能力190
三、技术服务191
第四节 主要科研成果193
第五节 明日展望196
第九章 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8
第一节 机构概述198
第二节 机构沿革199
第三节 科研成果200
一、JX—3国产解析测图仪获得巨大成功201
二、SWDC—4数字航摄仪及DUX航测影像处理软件201
三、国产新型数码相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202
四、JX—4C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202
五、便携式数码影像调绘系统eMars203
六、城市工程地质三维信息系统203
七、GPS车载导航系统204
八、超大幅面的激光绘图机204
九、Imatizer2305影像扫描仪204
十、3DPT多通道多媒体播放软件205
十一、GPS车辆卫星定位服务系统205
十二、超自然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205
第四节 市场开发与经营205
一、2002年至2008年市场开发与经营205
二、自主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研制、销售和出口统计表207
第十章 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8
第一节 机构概述208
第二节 机构沿革209
一、成立国家遥感中心资料服务部209
二、成立国家测绘局遥感工程技术中心212
三、成立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12
第三节 科研成果和产业化应用213
一、大幅面数字航空摄影仪研制(略)213
二、IMU D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213
三、国家标准的研制214
四、超轻型飞机低空数码遥感系统214
五、无人机数码测绘系统214
六、PhotoMapper系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软件215
七、神州遨游系统(略)215
八、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217
九、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17
十、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略)218
十一、东南沿海地区三维地形和典型目标分析系统(略)218
十二、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模拟飞行训练与推演系统(略)218
第十一章 北京四维空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国家测绘科技发展中心)219
第一节 机构概述219
第二节 主要业务220
一、遥感工程220
二、软件研发220
三、重大工程220
四、成果转化221
五、产品代理221
第三节 科研成果及其产业化221
一、遥感工程221
二、软件研发222
三、重大工程227
四、成果转化227
五、产品代理227
第四节 明日展望228
第三篇 硕果璀璨229
一、获奖成果230
二、专著出版238
三、标准制定246
四、软件著作248
五、专利申请252
第四篇 机构建设253
第一章 体改历程254
第一节 我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的阶段回顾254
第二节 改革的前期准备(1979—1983)256
一、组织领导准备256
二、思想基础准备256
三、实践基础准备257
第三节 以所长负责制课题有偿合同制为主的体制改革(1984—1991)257
一、从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变为所长负责制257
二、在干部人事管理上,由领导干部任免制变为聘任制258
三、科研实行课题有偿合同制,由单纯科研型变为科研经营型258
四、在机构设置上,改革职能部门,调整研究机构260
第四节 突出科技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体制改革(1992—1999)261
一、试行科技承包经营责任制261
二、推出以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多项配套改革方案262
三、进行机构改革262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总体承包责任制263
第五节 以调整方向优化结构转换机制创新制度为主的科技体制改革(2000—2004)264
一、成立改革工作小组264
二、进行院职能部门的改革265
三、改革研究机构,调整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学科方向266
四、进一步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267
五、进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268
六、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269
第六节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2005—2009)270
第二章 历届领导任职时间272
一、历届党委书记任职时间272
二、历届院长任职时间272
三、历届副院长副书记任职时间273
四、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历届党委和纪委组成人员275
第三章 书记院长传略279
第一节 党委书记传略279
第二节 院长传略288
第四章 机构设置300
第一节 机构设置300
第二节 院属机构历年设置301
一、职能机构设置及主要负责人301
二、研究、企业和中介机构设置及主要负责人303
第五篇 科技精英307
第一章 科技精英名录308
一、院士308
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308
三、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8
四、博士生导师、兼职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名誉研究员)308
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09
六、国家测绘局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测绘局跨世纪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10
七、全国先进工作者310
八、全国行业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310
九、中央国家机关杰出、优秀青年和先进个人310
十、全国测绘系统“测绘奖章”获得者31
十一、国家测绘局直属机关杰出、优秀青年311
十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311
十三、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311
十四、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名单311
第二章 院士风采314
一、珠峰高程准神州坐标精——陈永龄314
二、殚精竭虑 人生无悔——陈俊勇319
三、心怀“数字地球”情注“数字中国”——李德仁323
四、为了祖国测绘事业的腾飞——刘先林328
第三章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传略334
第四章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传略338
第五章 博士生导师传略346
跋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