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刑事法院诉讼详情实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刑事法院诉讼详情实证研究
  • 宋健强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32660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国际刑事法院-刑事诉讼-审判-案例-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际刑事法院诉讼详情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部 国际刑事法治的实践理性专题研究3

第一章 国际刑事法治视野下的“三造诉讼”3

引言:(预审)法庭结构图表解读4

一、历史解释:主义与法系的轮回6

(一)国家与国际层面整合解读:法系模式与刑事被害利益的关联6

(二)国际层面专项解读:国际刑事被害利益本体论10

二、规范解释:两大法系的国际共振17

(一)立法论解释17

(二)学理解释20

三、目的解释:听命、配合还是制约?21

(一)积极解释21

(二)消极解释23

四、模拟解释:“第三造”的新颖与无奈?27

五、诉讼解释:不考察诉讼详情,理论臆想将会走向何方?27

(一)民主刚果情势与案件中的“三造诉讼”28

(二)乌干达情势与案件中的“三造诉讼”28

(三)苏丹情势与案件中的“三造诉讼”28

六、国人视阈中的被害人28

(一)学术视阈28

(二)立法现状归结31

(三)基本学术倾向33

七、对重要结论的再整合37

八、最终结论39

第二章 司法正义vs.政治妥协:谁来保佑持久和平?41

一、问题的提出:国际检察官缘何郁闷?42

二、乌干达政府:我们还能相信什么?43

三、苏丹政府:国际司法正义奈我如何?47

四、ICC实践理性总整理:没有司法就不会有持久和平!49

(一)国际检察官的现场叙事49

(二)国际大法官的现场叙事50

五、历史回溯:政治绑架司法?51

六、司法正义是持久和平的保护神:文字游戏抑或理论支撑?55

七、价值论续展:个人权利vs.社会共同善57

第三章 国际刑事法治视野下的“表面正义”59

一、论题的提出:“表面正义”从何而来?59

二、“表面正义”:翻译、“语束”和基本蕴涵60

三、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61

(一)“高级法律顾问”(Senior Legal Adviser)“接续性任职”(successive employments)之争62

(二)书记官长与预审法官私下勾通案情(case-related matters)且没有记录在案问题之争71

(三)被害人参与诉讼问题之争76

四、结论与启示:“表面正义”的独立价值86

第四章 国际刑事法治视野下的司法文书写作特征及其价值诉求90

一、概述90

(一)正式语文与工作语文90

(二)篇幅、页数与格式限制92

二、一般写作范式93

(一)检察官申请93

(二)法庭裁决94

三、重要文书解读96

(一)国际《逮捕令》96

(二)法庭记录格式98

第五章 国际刑事法治视野下的刑事预审与法系模式选择102

一、目的论解释102

二、法系渊源考察103

三、国际演化的一般考察105

四、萨尔瓦多·扎帕拉博士的系统考察106

(一)国际特设军事法庭106

(二)程序模式的选择问题107

(三)若干突出问题110

(四)主要建议112

(五)结论113

第六章 国际刑事法治视野下的“刑法知识形态”114

一、锁定论题:含义界定115

(一)关于“形态”115

(二)关于“知识”:哲学是“最高级的知识”?116

(三)关于“知识形态”116

(四)关于“刑法”或“刑法学”117

(五)关于“刑法的知识形态”119

二、“陈兴良知识形态信条”:“事实—规范—价值”区分说119

(一)“陈兴良刑法知识形态信条”图示解读119

(二)“陈兴良刑法知识形态信条”渊源解读119

(三)“陈兴良刑法知识形态信条”意义解读122

(四)“陈式形态”论据增补:“分而立之”的哲学根源124

三、若干回应:呼应与质疑125

(一)“权力”与“刑法知识形态”存在必然联系吗?125

(二)法学:科学抑或玄学?127

(三)“刑事一体化”与“刑法知识形态一体化”130

(四)“价值思辨”的价值所在131

四、“国际刑法形态学”的独立展开134

(一)一般梳理:国际刑法学是真正的“刑事一体化”研究135

(二)“形态一体化”与“国际刑法形态学”136

(三)“国际刑法哲学”:形态、命题与立场概述139

(四)“知识形态一体化”范例:苏丹达尔富尔情势整合研究139

五、法外说“形态”:启示与反思140

(一)“形态”不是“法言法语”,“知识形态”更不专属于“法学专业槽”140

(二)文化学的解读:“知识形态”就是“学科分类”、“治学形态”、“学术分类”、“学科体系”、“教育科目”、“学术形态”140

(三)哲学的解读:“知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形态”?141

(四)文学的解读:“知识形态”就是“知识体系”;著作与教材是两种知识形态;“网络文学”是一种独立的学科形态;“表达方式”也是“知识形态”143

(五)文艺学的解读:知识形态就是“知识谱系”、“知识系统”、“知识样态”、“知识范型”、“知识类型”、“理论范式”、“文化场”、“学科系统建设”;挽救文艺学,价值论(文艺哲学)必须先行146

(六)心理学的解读:“知识形态”就是“知识类型”或“知识表征形式”,是“知识的本质”问题;“知识形态”就是“学术形式”、“叙述形态”147

(七)教育学的解读:知识形态就是知识分类,知识形态与教育形式密切相关148

(八)美学的解读:人文的模糊与科学的精确的对立148

(九)其他解释:“形态”的运用或滥用?149

六、结论150

下部 国际刑事法院诉讼详情总览153

第七章 民主刚果情势与案件诉讼详情总览153

第一节 检察官诉托马斯·卢班加·戴伊洛案153

基本案情介绍153

一、“国际刑事法院第一案”概说153

(一)为什么说本案是“国际刑事法院第一案”?153

(二)本案全部诉讼详情涉及的主要问题154

二、预审阶段诉讼详情155

三、预审阶段主要争议问题163

(一)“情况会商”召集权力问题之争163

(二)被害人参加诉讼问题之争165

(三)“法庭之友”申请参诉问题之争166

(四)“暗箱操作”与“滥用程序”问题之争167

(五)确认起诉裁决问题之争171

(六)代理律师变幻不定问题之争171

四、审判阶段诉讼详情171

五、审判阶段主要争议问题182

(一)律师服务问题的继续争论183

(二)超期羁押问题的继续争论184

(三)确认指控问题的继续争论185

(四)被害人参加诉讼问题的继续争论185

(五)“法庭如何准备开庭”的密集争论188

(六)“法庭之友”胜利回师196

(七)弗莱默律师“订正口误”问题之争197

(八)“阳光法院的电子法庭建设”问题之争197

(九)“法院听讯视听现场直播信息”问题之争203

(十)对庭审同时进行法语现场记录问题之争204

(十一)“证据披露”问题之争204

(十二)“一造”诉讼应采纳的程序问题之争206

(十三)“证人校样”问题之争208

(十四)预审分庭听讯过的证据和裁决在审判诉讼中的地位问题之争209

附件1 托马斯·卢班加·戴伊洛初次到庭聆讯实录210

附件2 程序问题听讯实录217

第二节 检察官诉戈曼·卡坦加案269

基本案情介绍269

一、诉讼详情269

二、主要争议问题281

(一)《逮捕令申请》与证据删节问题之争281

(二)被告人听讯语言权利问题之争287

附件1 戈曼·卡坦加初次到庭聆讯实录291

第八章 乌干达情势与案件诉讼详情总览310

第一节 全部案件诉讼详情310

基本案情介绍310

第二节 主要争议问题320

一、《逮捕令》“泄密”与“传递权”之争320

二、书记官长与法官的非正式会商问题之争325

(一)事件背景:“圣灵抵抗军”信件与书记官长的单方行动325

(二)检察官简单质疑书记官长与预审二庭之间的非正式沟通325

(三)书记官长的不同立场326

(四)法庭紧急讨论检察官申请326

(五)检察官的系统发难326

(六)预审二庭断然回绝334

(七)检察官不依不饶343

(八)预审二庭当仁不让345

三、高级法律顾问接续性任职问题之争348

(一)检察官的一造指控348

(二)卢班加辩护律师的反应355

(三)法院的反应355

四、被害人申请书删节与检察官参加听讯问题之争357

(一)预审二庭的思考与决定357

(二)被害人公共律师办公室及其主办律师一触即发361

(三)鲍利提法官做出折中决定361

(四)检察官开始发难362

(五)被害人公共律师办公室回击检察官363

(六)鲍利提法官回绝检察官参加听讯申请364

(七)检察官且退且战,继续纠缠被害人申请书“删节”问题364

(八)鲍利提法官再次打击检察官366

(九)检察官的最后一搏367

(十)检察官被迫回应被害人申请371

(十一)鲍利提法官的最后一击371

(十二)检察官继续纠缠“删节”问题371

(十三)被害人公共律师办公室陈述立场372

(十四)被害人公共律师办公室效法检察官372

(十五)检察官痛击被害人公共律师办公室372

(十六)鲍利提法官同时剿灭检察官与被害人公共律师办公室372

(十七)鲍利提法官对被害人公共律师办公室的最后一击372

五、被害人参与诉讼阶段问题之争372

(一)裁决目的与范围372

(二)预审一庭的原则与实践(ICC-01/04-101-tEN-Corr,17 January 2007)373

(三)案件被害人及其“个人利益受到影响”要求373

(四)对有关案件申请的分析373

(五)情势被害人的特殊权利和特权373

(六)《罗马规约》第15条项下被害人的地位373

(七)“已与法院沟通的”被害人概念373

(八)被害人参与诉讼和采取保护措施374

(九)征求被害人意见374

(十)对情势申请的分析374

附件1 法庭关键句索引374

附件2 法庭关键词索引378

第九章 苏丹达尔富尔情势与案件诉讼详情总览381

基本案情介绍381

第一节 全部案件诉讼详情381

第二节 主要争议问题389

一、辩护律师费用问题之争:司法裁判的既判力与终局性讨论389

(一)哈迪·沙鲁夫律师干了什么?389

(二)律师费之争:第一回合及其结果390

(三)律师费之争:第二回合及其结果391

(四)引申的问题392

二、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之争394

三、被害人参加诉讼问题之争394

(一)控方对“情势被害人”的持续性反对394

(二)公共辩护律师办公室对被害人申请书的技术围剿395

(三)法官的最终说法396

(四)公共辩护律师办公室和控方的最后一搏:中间上诉397

(五)被害人代理人的奋力反击397

四、司法正义与政治和解问题之争397

(一)检察官办公室的三年(2003~2006)活动报告(2006年9月12)摘录398

(二)检察官办公室的起诉政策(2006年9月14日)摘录398

(三)奥坎坡检察官的“纽伦堡”演讲(2007年6月24~25日)摘录398

(四)菲利浦·科斯院长的“《罗马规约》生效5年”演说(2007年6月26日)摘录399

(五)奥坎坡检察官“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的发言”(2007年9月9日)摘录399

(六)菲利浦·科斯院长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2007年11月1日)摘录400

(七)奥坎坡检察官向安理会做的最新报告(2007年12月5日)摘录401

附件1 艾哈迈德·哈瑞和阿里·库西德案情资料401

附件2 苏丹达尔富尔情势整合研究410

参考文献427

后记4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