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德经新译与道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德经新译与道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4913754.jpg)
- 宫哲兵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3442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道家;老子-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德经新译与道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部:《道德经》新译3
导论3
上篇 以道治国,还是以德治国6
第一章 以道治国:建立慈爱不争、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6
一、慈爱为本,爱国爱民爱身6
二、善于利人,不尚争斗8
三、公平治国,长治久安8
四、正义治国,天网恢恢10
五、缩小贫富差距,社会和谐11
第二章 以道治国:建立不分等级、贵贱的平等社会14
一、实行无名分等级的平等制度14
二、贵贱平等,领导人对百姓中一切人平等对待15
三、建立平等的社会与平等的外交16
四、不主宰人民,建立民主的社会17
第三章 以德治国:德治以道为根本,道治高于德治19
一、以德治国必须以道为根本19
二、建立大道玄德的平等社会20
三、统治者积德方可治国,方可长生21
四、对儒家德治理论的批评22
中篇 圣人治国,还是王侯治国24
第一章 有道政治家“圣人”的道治原则24
一、顺其自然24
二、无为而治26
三、清静自正28
四、柔弱胜刚强29
第二章 有道政治家“圣人”的崇高人格与道德修养31
一、圣人无私,行善救人31
二、宽容调和,善爱他人32
三、以德报怨,为政低调33
四、去除奢华,不积私财34
五、圣人有直觉之知,有自知之明,自爱不自贵35
第三章 对当权统治者王侯的奉劝与告诫37
一、王侯腐败,贪得无厌37
二、王侯非道,留下大祸38
三、王侯不自傲,不留祸殃39
四、王侯要知足,可以长生长寿40
五、王侯要行道,实行无为40
下篇 道家思想治国,还是儒、墨、法家思想治国42
第一章 道家的人格、信仰以及对死而不亡的追求42
一、道者谦虚谨慎,勤奋行道,善良慈爱,无私利他42
二、道者穷困孤独、终生贵道的人格43
三、道者对不入死地、死而不亡的追求45
四、道者对大道的信仰46
第二章 道家的治国谋略与阴柔权术47
一、尚阴守雌,委曲求全47
二、欲废先兴,以退为进48
三、不以智治国,智者不敢为49
四、杀一儆百,打仗称迫不得已,杀敌示悲哀50
第三章 批评孔子的仁义礼智学53
一、道治是古代最好的社会制度,丧失了道治,才有了仁义礼智的德治制度53
二、用儒家才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54
三、断绝对于儒家理论的学习55
第四章 批评孔子的正名与天命58
一、先王之道、正名与天命58
二、不分贵贱,以德报怨59
第五章 批评墨子61
一、批评墨子的天帝、鬼神61
二、批评墨子的尚贤,尚同62
第六章 批评法家64
一、批评法家严刑峻法,酷吏苛察64
二、批评法家法令多而无效,兵强而早亡65
附录一 河上公本《道德经》66
附录二 《道德经》新译引文对应细目78
下部:《道德经》道论87
上篇 道、道家、道教87
第一章 道与唯道论87
一、道的渊源87
二、道论的兴起89
三、唯道论的创立91
四、唯道论的基本观点93
五、唯道论的理论突破95
第二章 道的多学科立体透视100
一、从哲学上看,道是宇宙的生生之元100
二、从科学上看,道是宇宙大爆炸从无生有的产生过程102
三、从宗教学看,道是自然性的神106
四、从文化学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108
第三章 道与当代宇宙论113
一、宇宙的原始状态113
二、宇宙的生成过程:天、地、人114
三、天外智慧生物与神仙信仰116
四、宇宙的归宿117
五、大爆炸宇宙论与当代人文理论118
第四章 道与当代道家121
一、当代道家的定义121
二、当代道家的思潮124
三、当代道家与当代新儒家的异同128
四、当代道家的兴起129
第五章 道与当代治国之道131
一、邓小平治国与“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131
二、邓小平治国与“不争”“守拙”的管理智慧133
三、胡锦涛治国与“三宝”“知和日常”的管理智慧134
第六章 道与道教的形成137
一、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137
二、通往神灵之道141
三、《老子》与道教经典143
第七章 道与道教的主神结构147
一、道教主神:三清、玉皇、太上、道147
二、道教的主神结构处于无序状态148
三、道教主神的结构体系初探149
四、逻辑与历史的一致151
五、螺旋上升的回归152
第八章 道与上帝155
一、基督教与道教的相似性155
二、基督教与道教的相异性156
三、基督教上帝与道的相似性157
四、基督教上帝与道的相异性158
第九章 道与道路神161
一、古代祭道路神:道、祖、祖道、軷161
二、古人对五祀之一“行神”的祭祀163
三、现代人对道路神的祭祀民俗165
第十章 道:宗教和谐与对话169
一、三教合一之路:道169
二、五教合一之路:道174
三、宗教对话与多元主义之路:道179
中篇 道论、唯物论、唯心论188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体系的泛化及其成因188
一、哲学起点的泛化188
二、研究范围的泛化190
三、背景分析的泛化192
四、泛化的原因194
第二章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质疑199
一、哲学基本问题以及两个派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199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00
三、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唯心主义201
四、中国人与欧洲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同203
五、孟子、王阳明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204
六、朱熹不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205
第三章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质疑208
一、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208
二、早期阴阳学说不是唯物主义210
三、早期五行学说不是唯物主义212
四、气一元论不是唯物主义213
五、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215
六、恢复中国古代哲学的本来面目218
第四章 中国古代先验论质疑222
一、认识论是近代才有的222
二、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说法224
三、中国古代没有先验论225
四、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学家不是先验论哲学家226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反映论质疑229
一、反映论是近代才有的,中国古代没有反映论229
二、荀子不是反映论哲学家230
三、王夫之不是反映论哲学家232
四、反映论有待深入探讨234
第六章 中国古代经验论和唯理论质疑237
一、经验论和唯理论是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物237
二、墨子不是经验论哲学家239
三、老子、孔子不是唯理论哲学家241
第七章 中国古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史质疑243
一、形而上学的时代性及其与朴素辩证法的关系243
二、中国古代不具备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244
三、董仲舒不是形而上学哲学家246
第八章 陆象山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家249
一、宇宙论非唯心主义249
二、认识论还是价值论251
三、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吗252
下篇 《道德经》辩证法的历史形成与逻辑发展255
第一章 五行相杂说到五行生胜说255
一、五行探源255
二、五行相杂与相胜256
三、五行相生与生胜257
第二章 阴阳动因说到阴阳相合说260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260
二、阴阳动因说与六气均衡说260
三、阴阳相克与转化261
四、阴阳消长与相和262
五、阴阳与辩证矛盾观262
第三章 他和、否和与中和264
一、殷周“和”概念264
二、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264
三、晏婴的可、否相反相济265
四、孔子的“中和学说”266
五、中和与对立面统一267
第四章 尚一说到不两说270
一、尚一说与不一说270
二、尚贰观念271
三、物生有两272
四、两端与两可273
五、一二(一两)说与不两说273
第五章 范畴演进的历史与范畴内在的逻辑276
一、区域文化与范畴融合276
二、《易传》与范畴融合277
三、历史的过程与逻辑的过程278
第六章 晚周辩证思维的发展280
一、《易传》范畴的逻辑结构280
二、《易传》结构与辩证矛盾观281
二、从《易经》、《老子》到《易传》282
第七章 辩证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285
一、从差异、对立到矛盾285
二、哲学发展与社会进程的对应性286
参考文献288
后记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