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孙林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9451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56页
- 主题词:制造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3
第1章 中国制造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3
1.1 中国制造业的百年发展历程3
1.1.1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制造业的早期努力(1860—1894)3
1.1.2 第二阶段:制造业的全面展开(1895—1936)6
1.1.3 第三阶段:战时经济与战时工业的调整与发展(1937—1948)7
1.1.4 第四阶段:重点发展重工业,构建全面的工业体系(1949—1978)9
1.1.5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后制造业的快速繁荣(1979—1996)12
1.1.6 第六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初步转轨(1997—2006)14
1.2 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16
1.3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17
1.4 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18
1.4.1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分析18
1.4.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分析20
参考文献22
第2章 制造业发展模式与制造战略的国际比较研究24
2.1 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24
2.1.1 基于资源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24
2.1.2 制造业大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25
2.2 制造战略国际比较研究27
2.2.1 所选国家介绍28
2.2.2 所选国家制造战略介绍29
2.2.3 各国制造战略比较31
2.2.4 中国制造业及其制造战略33
2.2.5 各国制造战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借鉴34
参考文献35
第3章 制造业结构变迁的机理研究37
3.1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37
3.2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39
3.3 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模型41
3.4 基于行业效率的产业结构演化43
3.5 小结49
参考文献49
第4章 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机理研究54
4.1 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集聚54
4.1.1 假设条件55
4.1.2 消费者行为55
4.1.3 厂商行为57
4.1.4 工资与均衡58
4.1.5 均衡的稳定性58
4.2 基于生产效率的产业转移60
4.2.1 基于生产效率的产业集聚60
4.2.2 基于生产效率的产业扩散62
4.3 小结63
参考文献64
第2篇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和分布研究67
第5章 中国制造业区域关系研究67
5.1 中国制造业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与收敛分析67
5.1.1 生产率增长分析的模型构建67
5.1.2 数据处理68
5.1.3 技术效率及其变化趋势70
5.1.4 生产率变化率及其组分变化趋势73
5.1.5 区域生产率增长的变化趋势75
5.1.6 生产前沿的变动及特点77
5.1.7 累积全要素生产率分析79
5.1.8 收敛性分析79
5.1.9 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84
5.1.10 小结88
5.2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89
5.2.1 理论假设90
5.2.2 模型描述及数据预处理91
5.2.3 独立因素分析结果93
5.2.4 交叉因素分析结果94
5.2.5 结论97
5.2.6 政策建议98
5.3 中国三大制造业增长极的协调关系研究99
5.3.1 三大制造业增长极现状99
5.3.2 文献综述99
5.3.3 区域互动关系实证研究101
5.3.4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101
5.3.5 基于产业结构的区域制造业交互作用解释103
5.4 中国区域制造业的长期动态均衡研究——以长三角为例104
5.4.1 研究综述104
5.4.2 数据说明和单位根检验104
5.4.3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105
5.4.4 长三角互动关系分析105
5.4.5 结论107
参考文献107
第6章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区域专业化研究110
6.1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110
6.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0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114
6.1.3 结论与启示118
6.2 中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演进态势及其特征分析119
6.2.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119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120
6.2.3 结论与启示126
6.3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126
6.3.1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126
6.3.2 基于行业面板数据模型129
参考文献132
第7章 中国制造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研究134
7.1 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134
7.1.1 创新的概念内涵134
7.1.2 创新的特征135
7.1.3 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136
7.2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分析138
7.3 产业集群创新的阻碍因素分析139
7.4 培育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对策分析141
参考文献143
第8章 中国区域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案例研究145
8.1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145
8.1.1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发展现状与优劣势分析145
8.1.2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发展优劣势分析的启示146
8.1.3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制造业结构与存在问题分析147
8.1.4 区域竞争优势导向下的关中带制造业发展定位:制造业集群的构建148
8.1.5 关中带制造战略及实施149
8.2 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生态园建设规划153
8.2.1 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简介153
8.2.2 西安高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153
8.2.3 西安高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154
8.2.4 完善西安高新区生态园发展的措施156
8.3 苏南地区发展战略研究158
8.3.1 苏南地区简介及苏南模式的产生158
8.3.2 苏南模式的体制性约束和症结160
8.3.3 苏南模式的创新161
8.3.4 启示164
8.4 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战略研究164
8.4.1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简介164
8.4.2 发展中的问题166
8.4.3 可持续发展之路168
8.4.4 启示171
参考文献171
第9章 中国制造业行业关系研究172
9.1 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增长来源与差异分析172
9.1.1 超越对数随机生产前沿函数的构建172
9.1.2 生产率增长来源分析173
9.1.3 行业生产率差异的比较分析174
9.2 产业关联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177
9.2.1 产品市场上汽车制造业及其上游产业关系实证研究177
9.2.2 股票市场上的汽车制造业及其上游产业关系实证研究179
9.2.3 FDI视角下的汽车制造业及其上游产业关系实证研究181
9.3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研究183
9.3.1 制造与服务关系的争论183
9.3.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184
参考文献186
第10章 中国制造业结构变迁研究187
10.1 中国制造业结构的变迁趋势及其预测187
10.1.1 制造业结构变迁趋势的演进态势分析187
10.1.2 制造业结构变迁趋势的预测研究188
10.2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191
10.2.1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191
10.2.2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192
10.2.3 政策建议193
10.3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194
10.3.1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194
10.3.2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194
10.3.3 聚类分析195
10.3.4 结论与启示196
参考文献197
第11章 中国主要制造行业的发展战略198
11.1 钢铁行业198
11.1.1 钢铁产业的国际比较198
11.1.2 中国钢铁产业概况200
11.1.3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模式202
11.2 石化产业202
11.2.1 世界石化产业发展的现状202
11.2.2 中国石化行业整体发展状况203
11.2.3 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战略204
11.3 电子信息制造业205
11.3.1 电子信息产业的特征205
11.3.2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概况206
11.3.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概况206
11.3.4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208
11.4 汽车产业208
11.4.1 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209
11.4.2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战略模式210
11.5 生物制药产业210
11.5.1 我国生物制药工业发展的现状211
11.5.2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问题212
11.5.3 促进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对策212
11.6 纺织产业212
11.6.1 世界纺织行业现状212
11.6.2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213
11.6.3 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战略模式214
11.6.4 实施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214
11.7 装备制造业215
11.7.1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分析215
11.7.2 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的比较分析216
11.7.3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217
第3篇 中国制造业的专项课题研究221
第12章 环境问题研究221
12.1 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221
12.1.1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演化过程222
12.1.2 环境质量与经济政策224
12.1.3 结论与启示230
12.2 环境规制与出口绩效的关系研究232
12.2.1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233
12.2.2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234
12.2.3 结论与启示237
12.3 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研究238
12.3.1 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研究238
12.3.2 水资源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43
参考文献249
第13章 能源与原材料问题研究250
13.1 区域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析250
13.1.1 理论分析与假设250
13.1.2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252
13.1.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252
13.1.4 结论及政策含义255
13.2 制造业能源消耗的长期均衡分析256
13.3 原材料价格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研究257
13.3.1 文献回顾257
13.3.2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258
13.3.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260
13.3.4 各类原材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64
13.3.5 结论与启示265
13.4 技术进步对中国能耗强度的调节效应研究266
13.4.1 文献回顾267
13.4.2 理论分析与假设267
13.4.3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269
13.4.4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271
13.4.5 结论与启示272
13.5 能源价格对制造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调节效应273
13.5.1 理论分析与假设273
13.5.2 方法与数据选择275
13.5.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275
13.5.4 结论与启示279
参考文献280
第14章 中国循环再制造的政策法律研究283
14.1 不同回收法律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283
14.1.1 不同回收法律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284
14.1.2 包含回收法的集中决策供应链模型285
14.1.3 分销商责任制回收法下的模型285
14.1.4 制造商责任制回收法下的模型286
14.1.5 不同回收法律下的供应链比较286
14.1.6 不同回收法律对供应链成员影响分析288
14.2 分销商责任制下的合作机制290
参考文献291
第15章 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292
15.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梯度转移292
15.1.1 文献综述292
15.1.2 三部门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型的建立293
15.1.3 农业剩余劳动力完成转移时间的估算294
15.1.4 小结295
15.2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295
15.3 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的影响296
15.3.1 理论分析与假设297
15.3.2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299
15.3.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300
15.3.4 结论与启示301
参考文献302
第16章 创新与技术进步、高技术研究305
16.1 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测度和因素分析305
16.2 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310
16.3 FDI对技术的溢出效应313
16.3.1 文献综述314
16.3.2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315
16.3.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316
16.3.4 结论318
16.4 中国高技术产业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318
16.4.1 融资结构与企业效率的关系318
16.4.2 高技术行业效率的评价方法320
16.4.3 实证分析结果321
16.4.4 结果讨论323
16.4.5 结论与启示324
参考文献324
第17章 外贸问题研究326
17.1 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出口的影响326
17.1.1 文献回顾326
17.1.2 研究方法327
17.1.3 理论分析与假设327
17.1.4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329
17.1.5 结论与启示332
17.2 外贸波动对制造业产出的影响332
17.2.1 文献回顾及假设模型333
17.2.2 计量模型与变量说明335
17.2.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335
17.2.4 结论与启示338
17.3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演进态势及其影响机理研究339
17.3.1 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演进特征分析339
17.3.2 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研究340
17.3.3 制造业内部结构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研究348
参考文献350
第18章 制度变迁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353
18.1 制度变迁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分析353
18.1.1 产权改革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353
18.1.2 经济运行市场化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354
18.1.3 对外开放与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354
18.2 制度变迁对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357
18.2.1 变量说明357
18.2.2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358
18.2.3 政策建议360
参考文献361
第4篇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365
第19章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空间与趋势估计365
19.1 基于劳动力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空间估计365
19.2 能源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成长空间研究365
19.2.1 中国能源需求量预测366
19.2.2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预测367
19.2.3 制造业成长空间预测367
19.2.4 主要结论369
19.3 中国制造业能源承载力分析370
19.3.1 研究方法370
19.3.2 中国制造业能源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372
19.3.3 结果分析374
19.3.4 结论与启示375
参考文献375
第20章 中国制造战略的升级与转换研究377
20.1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因377
20.1.1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过程377
20.1.2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因380
20.1.3 小结385
20.2 复杂多变环境下中国制造战略管理框架385
20.2.1 模型构建与分析386
20.2.2 国家制造战略转换机制389
20.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调整390
20.2.4 小结391
参考文献392
第21章 中国制造战略的探索394
21.1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制造战略的探索394
21.1.1 中国制造战略研究框架和趋势394
21.1.2 中国制造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397
21.1.3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制造战略的主要建议403
21.2 企业制造战略研究探索404
21.2.1 企业制造战略研究回顾404
21.2.2 制造战略理论研究进展404
21.2.3 制造战略的不同范式408
21.3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409
参考文献414
第22章 21世纪的中国制造——服务型制造422
22.1 新世纪制造环境的变化422
22.1.1 经济的全球化422
22.1.2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423
22.1.3 资源与环境挑战423
22.1.4 复杂多变的顾客需求424
22.1.5 企业竞争模式的进化424
22.1.6 新制造模式的涌现425
22.2 制造与服务的融合425
22.2.1 服务经济的兴起425
22.2.2 服务与制造的融合427
22.3 服务型制造的概念内涵与理论体系428
22.3.1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及其概念内涵428
22.3.2 服务型制造的理论体系430
22.4 服务型制造对中国制造的意义434
22.4.1 中国的发展需要制造与服务的融合434
22.4.2 中国制造需要升级,中国制造的增长模式需要转型434
22.4.3 服务型制造对企业的价值435
参考文献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