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通史 隋唐五代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通史 隋唐五代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4905943.jpg)
- 郑师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9865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文化史-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史-中国-五代十国时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通史 隋唐五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第一章 豪迈的时代与灿烂的文化5
第一节 大一统新时代提供的沃土7
一、壮阔的舞台7
二、有为的时代9
三、繁盛的社会12
第二节 统治者的文化政策13
一、以儒学为正宗,三教并重、多教共存的政策13
二、从钳制异端学说到唐武宗、周世宗的灭佛15
三、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崇文重才政策的形成17
四、大一统文化组织的建立与重大文化工程的开展18
第三节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21
一、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作用21
二、文化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的变更23
第二章 高昂壮阔的时代精神27
第一节 开明宽松的文化氛围29
第二节 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33
第三节 丰腴富丽的独特风格39
一、健康浓烈的审美情趣39
二、多彩热烈的生活情调41
三、高屋建瓴的恢宏气魄42
第三章 冲突与融通45
第一节三教的冲突与进一步融合47
一、儒释论争和士大夫的反佛47
二、佛道之争与统治集团的政争52
三、三教论议与三教融合57
第二节 佛说歧异 殊途同归61
一、“判教”方式上的分歧61
二、修持方法上的差异63
三、理论学说上的区别64
四、对“异端”的讨伐66
五、佛教各宗派的融合67
第三节 从南北文化之争到吏治与文学之争68
一、南北文化之争69
二、围绕进士科所展开的文化论争71
三、吏治与文学之争74
第四章 交汇·撷英·辐射79
第一节“和同为一家”:各族文化的交汇81
一、隋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81
二、汉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84
三、少数民族对隋唐文化的贡献90
第二节 长鲸吸百川:域外英华的东渐93
一、中西交通史上的辉煌时代93
二、唐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吸收与改造98
第三节 万国拜冕旒:隋唐文化的向外辐射104
一、隋唐文化与东亚文明105
二、隋唐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08
第五章 哲学光华109
第一节 承上启下的儒学111
一、王通和他的《中说》111
二、啖、赵新经学运动118
三、韩愈、李翱的卫道理论122
第二节 朴素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思想125
一、吕才、李华的反世俗迷信思想125
二、卢藏用、李筌的“天人观”127
三、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129
四、皮日休的无神论与《无能子》的自然观131
五、罗隐的反君主专制思想136
第三节 谶纬符命和宗教思想139
一、谶纬符命的宗教化140
二、道教思想的义理化145
三、佛教哲学的中国化152
第六章 各种宗教的竞相传播157
第一节 佛教的兴旺159
一、狂热的崇佛与灭佛159
二、佛教经籍的翻译与撰述166
三、佛教宗派的全面繁荣168
第二节 道教的风行183
一、崇道高潮迭起183
二、道派的兴盛融合186
第三节 外来新宗教的传播191
一、祆教的流传191
二、景教的流行193
三、摩尼教的传播194
四、伊斯兰教的初传197
第四节 民间淫祠巫鬼祭祀198
第七章 伦理道德观的局部更新205
第一节 相对松动的等级观207
第二节 较为开明的婚恋观213
第三节 出世与入世的人生观220
第四节 禁锢色彩淡薄的妇女观226
第八章 教育与科举235
第一节 以官学为主体的教育体制237
一、官学的兴盛237
二、官学的体制239
三、私学的勃兴243
四、留学生教育247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入仕途径的多元化248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背景248
二、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251
三、吏部铨选与入仕途径的多元化254
第三节 进士科与唐代文学256
一、进士科的一枝独秀256
二、进士行卷与唐代文学的繁荣259
第四节 科举制与唐代知识分子263
一、科举制度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活力264
二、科举制对知识分子思想文化活动的影响267
第九章 史学的卓越成就269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及其成就271
一、史馆修史制度的确立271
二、从实录、国史到《旧唐书》275
第二节“六书二史”与官修前代“正史”传统的开创279
一、官修前代“正史”举措的出台与背景279
二、“六书”的特点与价值281
三、李延寿与《南史》、《北史》285
第三节 史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刘知几与《史通》288
一、史家自觉意识的萌醒288
二、批判精神与求实精神290
三、《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体系293
第四节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通典》297
一、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297
二、《通典》在历史编撰学上的创新299
三、杜佑的历史进化观302
第五节 多角度展现隋唐风采的其他史学名著304
一、《唐律疏议》、《大唐六典》与《唐会要》304
二、《元和郡县图志》306
三、《大唐西域记》、《蛮书》及其他307
四、《贞观政要》与杂史、笔记308
第十章 空前繁荣的诗坛文苑311
第一节 文学精神与时代气质313
第二节 承前启后的隋代诗歌318
第三节 生气勃勃的初唐诗坛322
第四节 百花怒放的盛唐诗坛331
第五节 余香不绝的中晚唐诗坛341
第六节 唐五代词352
第七节 古文运动与韩、柳358
第八节 唐人传奇与俗讲、变文364
第十一章 美不胜收的艺术宝库369
第一节“穷丹青之妙”开一代新风371
第二节 石窟与雕塑的黄金时代383
一、敦煌石窟的成就及其他石窟383
二、墓葬雕塑388
三、著名雕塑家391
第三节 诸体兼备的书法艺术393
一、兼有南北,光大二王393
二、欧、虞、褚的书法成就394
三、张、李、颜的书法成就396
四、沈、柳的书法成就399
五、书论400
第四节八方乐奏 万般舞姿402
一、乐舞机构的设置和管理403
二、从《七部乐》、《九部乐》到《十部乐》的发展看宫廷乐舞405
三、健美多姿的各族舞蹈407
四、戏剧的发展409
五、民谣、民乐与民间音乐比赛413
第十二章 科技的辉煌成就417
第一节 建树颇多的天文历算419
一、浑天仪的改进419
二、僧一行与子午线的实测420
三、历法的改定421
四、数学的进步423
第二节 农业科技和水利事业新成就426
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426
二、水利事业的新成就430
第三节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436
第四节 精湛的手工业技术442
一、雕版印刷术的成熟442
二、唐三彩与金银器445
三、火药的发明450
第五节 凝聚时代精神的建筑452
一、都市建筑453
二、安济桥与其他桥梁458
三、寺塔建筑460
第十三章 社会风俗与时尚465
第一节 尚武与游侠467
第二节 重生与厚死475
第三节 胡气氤氲的衣食484
第四节 岁时节令的庆祝活动489
一、除夕、元旦、人日和元宵节489
二、上巳、寒食和清明节492
三、端午龙舟竞渡493
四、乞巧——牛郎、织女相会的节日494
五、社日民俗活动495
六、中秋赏月496
七、重阳登高497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游艺497
一、球戏的盛况498
二、“雅戏”——棋艺500
三、壮士裸袒猛相扑——角抵503
四、拔拒抵长河——拔河504
五、万里秋千习俗同505
六、自解凌波不畏沉——游泳507
七、杂技的进一步风行507
八、马戏和幻术510
九、种类繁多的杂游戏511
十、出门俱是看花人514
参考书目516
再版后记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