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苣蓿科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苣蓿科学
  • 洪绂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3493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56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紫花苜蓿-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苣蓿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世界苜蓿的分布、起源与分类1

一、苜蓿的起源1

二、苜蓿的分布1

三、苜蓿的种属2

(一)苜蓿多样性起源中心3

(二)多倍性3

(三)繁育系统3

(四)进化4

(五)苜蓿分类4

(六)紫花苜蓿复合体8

(七)苜蓿的遗传分类10

第二章 苜蓿的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13

一、苜蓿共生固氮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重要环节13

二、参与碳循环13

三、优质牧草——家畜全价饲草14

四、优良绿肥作物——土壤的卫士15

五、恢复植被16

(一)苜蓿是改良退化草地的先锋植物16

(二)苜蓿是重建草地的首选牧草16

(三)苜蓿是退牧还草的支柱性饲草17

六、保持水土17

(一)苜蓿植被形成快,水土保持效果显著17

(二)苜蓿根系发达,可增强土壤抗侵蚀力18

七、苜蓿是“草—畜—肥—粮”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分18

八、苜蓿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0

(一)苜蓿根的分泌物及其有机残体是土壤微生物营养的重要来源20

(二)苜蓿根际的环境条件适宜于微生物的繁殖21

(三)苜蓿对根际微生物数量与类型的影响21

九、培肥地力22

(一)肥效成分及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22

(二)对土传病害的影响23

(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23

(四)苜蓿增产效果23

十、改良土壤24

(一)改良盐渍土24

(二)改良白浆土28

(三)改良漠土28

(四)改良风沙土28

十一、蜜源植物29

(一)泌蜜习性29

(二)利用价值30

十二、美化环境减少污染30

十三、野生动物的避难所31

第三章 苜蓿的形态与解剖特征32

一、根和根颈32

(一)根32

(二)根颈33

(三)根蘖34

(四)根瘤35

二、茎35

(一)茎的形态特征35

(二)茎的解剖构造36

(三)茎的生长36

(四)茎枝扦插37

三、叶39

(一)叶的形态39

(二)叶的构造40

(三)叶的形态构造与环境40

四、花40

五、荚果41

六、种子42

(一)种子形态42

(二)种子构造42

(三)种子的寿命42

(四)种子的硬实性42

(五)苜蓿种子的荧光43

第四章 苜蓿的水分生理44

一、苜蓿的水分需求规律44

(一)蒸腾系数44

(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44

(三)根系与水分吸收47

二、水分亏缺时的生理反应48

(一)概述48

(二)水分胁迫的机理49

(三)苜蓿水分胁迫时的生理反应52

三、产量和水分的关系56

(一)灌溉56

(二)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概况59

第五章 苜蓿的营养生理62

一、植物的营养元素及其功能62

(一)营养元素的种类62

(二)营养元素的功能63

(三)影响苜蓿营养需要的因素64

二、苜蓿对氮、磷、钾的需求规律66

(一)氮67

(二)磷68

(三)钾69

三、苜蓿对钙、镁、硫的需求规律70

(一)钙70

(二)镁71

(三)硫71

四、苜蓿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规律72

五、营养缺乏时的生理反应73

(一)大量元素缺乏出现的生理反应73

(二)微量元素缺乏出现的生理反应74

第六章 苜蓿光温反应与秋眠性76

一、苜蓿秋眠性概念76

二、苜蓿秋眠性的测定78

三、苜蓿秋眠性的发生机制79

四、苜蓿秋眠性与耐寒性的关系80

(一)苜蓿秋眠性与抗寒性关系研究方法82

(二)苜蓿秋眠性与抗寒机制82

(三)苜蓿秋眠性和抗寒性的遗传关系83

五、中国苜蓿秋眠性84

(一)秋眠性在中国的研究概况84

(二)中国苜蓿秋眠性评定84

(三)苜蓿秋眠性与生产性能研究89

六、苜蓿秋眠性的应用89

(一)对苜蓿进行分类90

(二)苜蓿种植区划90

(三)预测抗寒性91

(四)确定适宜的播种时期91

七、结语92

第七章 苜蓿的碳素同化、分配与利用93

一、光合作用概述93

二、苜蓿叶中二氧化碳的交换94

(一)苜蓿叶的结构与二氧化碳的扩散94

(二)叶绿体的光学特性与光的截取94

三、苜蓿植株的光合作用95

四、叶片内外因素与二氧化碳的同化97

(一)光照97

(二)二氧化碳99

(三)温度99

(四)土壤水分100

(五)矿物质营养101

(六)苜蓿内部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01

五、根系中碳水化合物的交换与贮藏102

六、光合产物的分配与利用103

七、光合速率与苜蓿饲草生产104

第八章 苜蓿根瘤菌的促生长作用106

一、苜蓿根瘤菌的研究历史108

二、苜蓿根瘤菌的研究现状110

(一)苜蓿根瘤菌资源调查110

(二)苜蓿根瘤菌的应用111

(三)苜蓿根瘤菌接种剂的生产116

(四)苜蓿种子丸衣化接种根瘤菌117

(五)根瘤菌固氮机理119

(六)苜蓿根瘤菌分类129

(七)根瘤菌的固氮测定133

(八)根瘤菌的筛选135

(九)根瘤菌鉴定与检测136

三、苜蓿根瘤菌有效性139

四、苜蓿根瘤菌溶磷和分泌生长素能力143

(一)溶磷能力144

(二)分泌生长素能力144

五、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145

第九章 苜蓿的抗性生理147

一、苜蓿的抗寒性147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147

(二)解剖学及形态学因素的影响148

(三)生理因素的影响150

二、苜蓿的抗旱性153

(一)苜蓿组织结构和植株形态对干旱胁迫的适应153

(二)生理因素的影响154

三、苜蓿的耐盐碱性156

(一)苜蓿品种耐盐性评价157

(二)盐胁迫下苜蓿细胞膜透性和酶活性的变化157

(三)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158

(四)苜蓿的耐盐性与脯氨酸158

(五)苜蓿的耐盐性与光合作用158

(六)盐胁迫对苜蓿吸收矿质养分的影响159

(七)苜蓿的耐盐性与脱落酸159

四、苜蓿的抗热性160

(一)高温对苜蓿生长发育的影响160

(二)高温对苜蓿主要生理生化的影响160

(三)热胁迫对苜蓿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影响162

五、苜蓿耐酸铝性162

(一)苜蓿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162

(二)苜蓿的耐酸性研究162

(三)提高紫花苜蓿对酸性土壤适应性的途径164

(四)存在的问题和展望165

六、苜蓿抗逆性研究展望165

第十章 苜蓿生长发育及环境影响166

一、苜蓿幼苗的生长发育166

(一)萌发和出苗166

(二)幼苗生长167

二、苜蓿的营养生长168

(一)分枝生长168

(二)收缩生长和根颈发育169

三、苜蓿的花和种子发育171

(一)花芽和小孢子分化171

(二)开花与授粉171

(三)种子的发育172

四、苜蓿的再生173

(一)苜蓿的再生芽173

(二)贮存物质与再生174

(三)留茬高度与再生174

五、影响苜蓿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176

(一)光照176

(二)温度178

(三)水分184

第十一章 苜蓿细胞及细胞遗传学186

一、苜蓿属的染色体组及其倍性186

二、苜蓿整倍体的起源和细胞学191

(一)单倍体191

(二)二倍体191

(三)三倍体194

(四)四倍体195

(五)五倍体197

(六)六倍体197

(七)七倍体198

(八)八倍体198

三、苜蓿非整倍体的起源、细胞学和用途199

四、苜蓿单倍体的利用201

五、倍性系列染色体的利用202

(一)倍性水平对生理学和农艺学变量的影响202

(二)苜蓿的最适倍性水平203

(三)减数分裂和配子体畸变的用途204

六、苜蓿染色体结构的变异204

七、苜蓿种间杂交205

(一)苜蓿分类与种间杂交209

(二)苜蓿改良与种间杂交210

八、苜蓿属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应用212

(一)染色体核型分析212

(二)染色体分带212

(三)原位杂交(ISH)技术213

(四)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214

九、苜蓿属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价值与前景214

第十二章 苜蓿的传粉受精及授粉控制216

一、苜蓿花器特征与功能216

(一)花的分化过程与特征216

(二)小花构造及各部位的功能217

二、开花、传粉与受精218

(一)苜蓿小花开放过程219

(二)开花习性219

(三)开放机制219

(四)传粉媒介220

(五)花部特性与传粉昆虫的关系220

(六)受精220

三、自交不亲和与自交不育性222

(一)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222

(二)自花授粉中的胚珠败育现象222

(三)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及与环境的关系223

(四)自交不亲和性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224

四、雄性不育性224

(一)苜蓿雄性不育的表现及特点224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225

(三)雄性不育产生的细胞学原因226

(四)雄性不育系的应用研究227

(五)苜蓿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改良227

五、苜蓿杂交种生产中的授粉控制228

(一)品种间杂交229

(二)综合品种的培育230

(三)远缘杂交(种间杂交)231

第十三章 苜蓿育种232

一、苜蓿育种和数量遗传学232

(一)苜蓿杂交及其单个质量性状改良232

(二)数量性状及其遗传模式236

(三)QTL作图群体和遗传连锁图谱236

(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237

二、苜蓿产量和质量育种240

(一)苜蓿产量性状的遗传特点和产量构成240

(二)苜蓿产量的构成因素240

(三)提高苜蓿产量的育种途径241

(四)影响苜蓿产量育种效果的因素243

(五)苜蓿质量育种244

三、苜蓿抗病育种246

(一)苜蓿抗病育种的意义246

(二)植物抗病性机制及遗传247

(三)苜蓿的主要病害249

(四)苜蓿抗病育种251

四、苜蓿抗虫育种253

(一)苜蓿抗虫育种的意义253

(二)苜蓿的主要虫害253

(三)苜蓿的抗虫育种254

第十四章 苜蓿生物技术研究256

一、苜蓿的组织培养与体细胞杂交256

(一)用于种质资源保存256

(二)体细胞杂交和胚抢救技术,克服种间杂交障碍257

二、苜蓿基因工程研究的意义258

三、苜蓿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259

(一)基因改良饲草品质259

(二)抗病虫、抗除草剂的基因工程育种260

(三)提高抗逆性的基因操作260

(四)提高固氮能力的基因操作261

(五)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功能261

四、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62

(一)目的基因的分离克隆263

(二)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265

(三)转基因植物的检测鉴定和安全性评价267

五、DNA分子标记与苜蓿育种267

(一)分子标记在苜蓿种质资源评价方面的应用267

(二)分子标记技术在苜蓿育种中的应用269

第十五章 苜蓿种和品种的选择274

一、苜蓿种的概况274

二、中国苜蓿品种的类型275

三、中国苜蓿品种的区域性277

四、适宜推广的引进品种278

五、苜蓿品种选择技术280

六、苜蓿品种综合评价筛选283

第十六章 苜蓿建植290

一、概述290

二、苜蓿与环境290

三、选地292

四、整地292

五、播种293

六、田间管理295

七、刈割298

八、种子生产299

第十七章 苜蓿施肥301

一、土壤肥力与施肥301

(一)施肥原理301

(二)高产苜蓿施肥原则302

二、苜蓿营养需求303

(一)苜蓿营养需求高的原因303

(二)影响营养需要的因素303

三、苜蓿施肥实践304

(一)氮肥305

(二)磷肥307

(三)钾肥308

(四)硫肥310

(五)钙肥311

(六)微肥311

四、施肥技术313

(一)苜蓿施肥误区313

(二)肥料种类314

(三)施肥时间与方法315

五、苜蓿种子生产田的施肥318

第十八章 苜蓿灌溉319

一、苜蓿与水分的关系319

二、苜蓿的灌溉制度322

第十九章 苜蓿混播324

一、苜蓿混播的优越性与弱点324

(一)苜蓿混播原理324

(二)苜蓿混播的优越性326

(三)苜蓿混播的弱点331

二、混播草地中的竞争331

(一)对光的竞争332

(二)对水分的竞争332

(三)对养分的竞争333

(四)对空间的竞争333

三、混播草地的建植与管理334

(一)建植过程中的管理334

(二)水肥管理338

(三)刈牧利用339

四、前景与展望341

第二十章 苜蓿病虫害及其防治342

一、概述342

(一)病虫害的危害342

(二)病虫害的特点343

二、苜蓿主要病害及其防治344

(一)苜蓿病害的分布344

(二)抗病育种346

(三)病害防治347

(四)几种主要病害349

三、苜蓿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355

(一)蚜虫类355

(二)蓟马类357

(三)苜蓿籽蜂359

(四)豆芜菁360

(五)苜蓿叶象362

(六)苜蓿籽象363

(七)苜蓿夜蛾364

(八)甜菜夜蛾365

(九)盲蝽类366

(十)金龟子类367

(十一)叶蝉类369

(十二)豌豆潜叶蝇369

第二十一章 苜蓿田的杂草及其防治371

一、杂草对苜蓿的危害371

二、苜蓿田杂草的分类372

(一)植物学分类372

(二)杂草生活史分类372

三、苜蓿田常见杂草种类373

四、苜蓿田杂草综合防治375

(一)杂草综合治理375

(二)耕作栽培控制苜蓿地草害375

(三)化学方法防治草害376

第二十二章 苜蓿刈割、加工、贮存和运输385

一、苜蓿刈割385

(一)影响苜蓿产草量和质量的因素385

(二)苜蓿刈割386

二、苜蓿青贮原理及技术387

(一)青贮原理和影响青贮料质量的因素387

(二)苜蓿青贮390

(三)青贮设施和新型工艺393

(四)青贮料的品质鉴定399

三、干草调制原理及技术401

(一)水分散失402

(二)营养成分的变化403

(三)苜蓿干草调制方法405

(四)苜蓿干草市场411

四、苜蓿草粉及其草产品加工414

(一)苜蓿草粉414

(二)其他草产品加工技术417

五、苜蓿草产品加工机械420

(一)青贮机械420

(二)苜蓿干草田间生产机械421

(三)其他机械(草块、草粉、草颗粒)422

第二十三章 苜蓿种子生产424

一、概述424

二、种子生产技术特点426

(一)种子生产的地域选择426

(二)种子田的播种427

三、种子田管理428

(一)灌溉制度428

(二)杂草防治432

(三)施肥434

(四)田间病虫害防治438

(五)行内疏枝441

(六)生长延缓剂处理442

四、蜂传粉与种子生产443

(一)蜜蜂授粉443

(二)碱蜂444

(三)苜蓿切叶蜂444

五、种子收获、加工和贮运445

(一)收获期445

(二)收获方法445

(三)清选和加工446

(四)贮藏和运输447

六、种子良繁体系448

(一)苜蓿种子认证等级的划分448

(二)苜蓿种子认证的程序、标准和要求450

第二十四章 苜蓿饲用价值453

一、苜蓿营养成分及其饲用特性453

(一)蛋白质454

(二)碳水化合物457

(三)脂肪458

(四)维生素459

(五)矿物质460

二、影响苜蓿饲用价值的因子460

(一)霉菌与霉菌毒素460

(二)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461

(三)其他因子463

三、苜蓿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466

(一)利用生物技术等进行苜蓿品质和营养特性的改良466

(二)改善苜蓿生产管理条件和手段,调控有毒有害物质467

(三)改善苜蓿草产品加工条件和手段,调控有毒有害物质467

四、评定苜蓿营养价值的方法468

(一)化学分析法468

(二)消化试验469

(三)饲养试验471

第二十五章 苜蓿放牧利用技术472

一、放牧苜蓿的适应性与分布472

(一)放牧型苜蓿品种473

(二)放牧苜蓿的适应性476

(三)放牧苜蓿的分布477

二、苜蓿的放牧管理477

(一)苜蓿放牧地的利用478

(二)苜蓿草地与家畜放牧480

三、苜蓿与家畜臌胀病483

(一)臌胀病的概念483

(二)引起家畜臌胀病的原因483

(三)防治臌胀病的方法486

第二十六章 苜蓿与动物营养488

(一)苜蓿的饲喂方法488

(二)苜蓿在单胃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及其限制因素489

(三)苜蓿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493

苜蓿科学名词检索508

主要参考文献5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