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煤层气资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叶建平等主编;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著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09395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22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煤层气资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煤层气地质背景1
第一节 含煤地层和煤层1
一 主要聚煤期的含煤地层1
(一)主要聚煤期的含煤地层分布1
(二)主要聚煤期的含煤地层划分2
二 主要聚煤期的煤层3
(一)华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3
(二)华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5
(三)西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7
一 区域构造特征8
第二节 区域构造和构造应力场8
(五)滇藏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8
(四)东北赋煤区煤层发育特征8
二 区域构造演化10
(一)总体演化历程10
(二)各赋煤区的构造演化11
三 区域构造应力场13
第三节 区域煤级展布15
一 中国煤级总体展布规律15
二 各赋煤区的煤级展布15
第四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20
一 华北赋煤区水文地质概况20
(一)沁水煤田、渭北煤田和鄂尔多斯东缘含煤区20
(四)徐淮含煤区21
(三)豫西煤田21
(二)太行山东含煤区21
二 西北赋煤区水文地质概况22
三 华南赋煤区水文地质概况23
(一)湘中—赣中和东南含煤区23
(二)川东、川南—黔北、滇东—黔西、黔桂等含煤区24
四 东北赋煤区水文地质概况24
(一)大兴安岭以东24
(二)大兴安岭以西25
一 以往研究概述26
(一)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区划26
(二)常规天然气聚集区带划分概述26
第一节 煤层气区带划分26
第二章 中国煤层气区划26
(三)中国煤层气的区划状况27
二 煤层气聚集区带划分的基本原则27
(一)构造因素27
(二)聚煤期因素27
(三)煤层含气性因素28
(四)地域因素28
三 中国煤层气区划方案28
第二节 中国煤层气聚气区概述32
一 东北聚气区32
二 华北聚气区32
三 西北聚气区33
四 华南聚气区33
第三节 煤层气聚气带和目标区规模34
五 滇藏聚气区34
一 煤层气聚气带规模35
二 煤层气目标区规模36
第三章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37
第一节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37
一 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37
二 煤炭资源的聚煤期分布38
三 煤炭资源的煤层气区带分布38
四 煤炭资源的煤类分布39
第二节 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39
一 中国煤层气资源的级别划分39
(一)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41
二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41
(二)煤层气资源量计算参数的采用42
三 中国煤层气资源展布43
(一)全国各省(区)煤层气资源43
(二)各煤层气资源评价参数的煤层气资源展布43
(三)全国各煤层气聚集区带的煤层气资源55
四 与历次计算的煤层气资源的比较和说明58
第四章 中国煤层的含气性60
第一节 中国煤层含气性总体特征60
一 煤层含气性的区域展布60
二 煤层气区带的含气类型66
三 煤层含气性的层域分布67
四 煤层含气性的深度分布68
(一)煤层含气量与埋深之间的关系68
(二)甲烷浓度与埋深之间的关系71
第二节 华北聚气区煤层含气性75
一 煤层含气性概述75
(三)煤层埋深与理论含气饱和度之间的关系75
二 煤层含气性区域展布77
第三节 东北聚气区煤层含气性79
一 煤层含气性概述79
二 煤层含气性区域展布80
第四节 华南聚气区煤层含气性82
一 煤层含气性概述82
二 煤层含气性区域展布84
一 煤层含气性概述87
二 煤层含气性区域展布87
第五节 西北聚气区煤层含气性87
第五章 中国煤储层及其围岩物性91
第一节 煤储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91
一 煤储层的孔隙性及其区域分布91
(一)煤储层的孔隙率和孔比表面积91
(二)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孔容93
(三)煤储层的孔喉直径和排驱压力94
(四)构造煤的孔隙性95
二 煤储层的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95
(一)煤储层渗透率的获取方法95
(二)煤储层渗透率的区域分布96
(三)煤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97
(二)干燥煤样等温吸附数据的水分校正101
(一)等温吸附实验方法101
一 等温吸附参数的获取和应用101
第二节 煤储层的吸附—解吸特性101
(三)等温吸附曲线的应用103
二 煤储层的吸附特性104
三 煤储层的解吸特性108
(一)煤层气解吸量及其分布108
(二)煤储层的吸附时间110
四 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和理论采收率111
(一)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111
(二)煤层气的理论采收率112
第三节 煤储层压力特征113
一 煤储层压力概述113
二 煤储层压力的总体分布特征114
(一)华北聚气区115
三 主要聚气区带煤储层压力的分布特征115
(二)东北聚气区116
(三)华南聚气区116
(四)有关聚气带煤储层压力对比116
第四节 煤储层围岩物性117
一 煤储层顶底板的岩石类型117
(一)碳酸盐岩类型117
(二)砂岩类型118
(三)砂泥岩互层类型120
(四)泥岩类型120
(五)油页岩类型121
二 围岩的封盖能力和封闭机理122
(一)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124
一 煤层气稳定碳同位素的特征及其意义124
第六章 中国煤层气控气地质因素124
第一节 煤层气的成因和判识124
(二)煤层重烃气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125
(三)煤层阶段脱附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127
二 中国煤层气的成因探讨128
(一)煤层气生成的热力学效应129
(二)煤层气赋集的解吸—扩散—运移效应129
(三)煤层气的其他可能成因131
三 煤层气成因的地质意义132
第二节 构造作用的控气特征133
一 大地构造背景与煤层气聚集133
(一)地台基底型含煤盆地133
(三)中间地块基底型含煤盆地134
(二)褶皱带基底型含煤盆地134
(四)地台与褶皱带过渡区含煤盆地135
二 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136
(一)煤级展布与煤层气富集136
(二)生烃演化与煤层气富集139
三 生烃史和构造史配置与煤层气富集148
(一)沁水盆地的生烃史和构造史配置与煤层气富集148
(二)鄂尔多斯盆地的生烃史和构造史配置与煤层气富集150
(三)华北南部的生烃史和构造史配置与煤层气富集151
(四)滇东—黔西的生烃史和构造史配置与煤层气富集152
四 构造类型与煤储层含气性152
(一)构造类型及其控气特征153
(二)控气构造类型的区域展布155
(三)控气构造类型的实例分析157
第三节 沉积作用的控气特征166
一 沉积体系与储盖组合166
(一)储盖组合的基本成因类型166
(二)储盖组合时空展布168
二 煤层厚度与煤储层特性171
(一)煤储层厚度及其含气性172
(二)煤层厚度与天然裂隙173
三 煤岩学组成与储层物性175
(一)煤储层的显微组分组成及其吸附特性175
(二)煤岩组成与煤储层渗透性177
第四节 水文地质的控气特征179
一 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179
(一)太行山东聚气带西侧179
(二)鲁西南地区180
(三)丰城目标区C煤组181
(四)开平向斜东南翼182
二 水力封闭控气作用182
(一)沁水聚气带183
(二)六盘水目标区183
(三)淮南目标区184
三 水力封堵控气作用184
(一)开平向斜西北翼184
(三)离柳—三交目标区185
(二)大城目标区185
第七章 中国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186
第一节 优选原理和方法186
一 方法体系186
二 关键要素递阶优选187
三 区带定量排序190
(一)风险概率法191
(二)综合排队系数法191
(三)层次分析法192
(四)层次分析—风险系数组合法193
四 风险因素和要素的相对权重193
一 煤层气聚气带类型195
第二节 煤层气聚气带优选195
二 煤层气聚气带排序197
三 煤层气有利聚气带199
(一)聚气带资源前景级别199
(二)极为有利聚气带200
(三)有利聚气带202
第三节 煤层气目标区优选204
一 煤层气目标区类型204
二 煤层气目标区递阶优选206
三 煤层气目标区前景208
(一)煤层气目标区前景级别208
(二)极为有利和有利目标区的分布214
第八章 结论218
参考文献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