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专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专辑](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4883225.jpg)
-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8482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5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679页
- 主题词:体育心理学(学科: 研究 学科: 进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技术成果专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发展中的运动心理学 张力为 任未多1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
一、运动心理学涉及的三大领域2
二、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3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7
一、运动员人格的研究7
二、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9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11
四、运动动机的研究12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潜在课题13
一、动机心理学的潜在课题13
二、人格心理学的潜在课题14
三、社会心理学的潜在课题17
四、情绪心理学的潜在课题20
五、心理生理学的潜在课题23
六、研究方法问题25
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28
一、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现代发展28
二、中国运动心理学面临的双重文化挑战31
参考文献33
第一编 运动活动的激励因素44
第一章 运动活动的动机 孙延林44
动机的基本理论45
一、本能理论45
二、驱力理论45
三、成就动机理论45
四、认知理论47
五、社会认知理论47
一、能力知觉与目标定向49
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动机研究49
二、体育运动中的动机气氛51
三、运动活动的内部动机53
四、女运动员的运动动机55
五、成就动机与体育运动56
六、期待—价值理论与运动活动的动机58
运动动机的测量59
一、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59
二、运动定向量表59
三、内部动机问卷60
四、成功知觉问卷60
五、运动能力信息量表60
九、体育课气氛量表61
八、体育课学习和成绩定向问卷61
七、运动动机量表61
六、参与动机问卷61
参考文献62
第二章 目标设置 季浏67
什么是目标设置67
目标定向与运动员的认知和行为69
一、个体目标定向69
二、目标定向的情境71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72
目标结构与体育教学73
目标设置的维度73
一、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74
二、困难目标与容易目标75
三、明确目标与模糊目标77
目标设置与活动效果之间的调节变量78
四、共定目标与指定目标78
运动中目标设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0
一、“尽力做好”的被试可能设置特别的目标80
二、未测量的个人目标81
三、设置的特别目标不困难81
四、基线水平不一82
五、未控制竞争变量的影响82
六、未测量自我效能82
参考文献83
第三章 训练竞赛的归因 姒刚彦 黄志剑88
理论背景88
一、归因理论的发展历史88
二、对归因理论的评论90
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归因研究91
一、归因理论与体育运动91
二、体育运动中的归因前因研究92
三、体育运动归因中的个体差异96
四、体育运动中的归因结果研究99
五、体育运动归因的跨文化比较研究102
六、体育运动归因研究的现存问题105
体育运动归因研究的未来方向106
一、跨文化研究106
二、归因方式107
三、归因中的行动者—观察者差异108
四、体育中的习得无助感研究108
五、归因训练109
六、锻炼与健康的归因111
参考文献111
第四章 运动中的自信心 任未多118
一、理论形成与概念119
自我效能理论119
二、理论框架120
三、应用研究121
特质——状态自信心理论124
一、理论形成和概念124
二、理论框架124
三、应用研究126
其他相关理论127
一、胜任感理论127
二、成绩预测理论127
三、竞赛状态焦虑量表中的自信心维度理论128
四、突变模型129
五、应用理论129
一、概念130
自我概念和自尊130
二、理论模式131
三、应用研究131
儿童运动活动的自信心132
一、理论模式132
二、研究工具133
参考文献133
第二编 运动操作的认知特征140
第五章 比赛中的注意 章建成140
前言140
一、注意在比赛中的重要意义140
二、注意的研究史141
三、注意概念的多维性142
二、解释警觉与成绩关系的理论143
一、警觉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43
警觉与警戒143
三、警戒(持续警觉)144
注意方式理论147
一、理论框架147
二、注意方式148
三、注意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测验148
有限注意容量或资源149
一、有限注意容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49
二、有限注意容量或资源的研究和注意分配150
三、有限注意容量或资源对成绩的影响153
四、注意容量或资源的理论154
五、容量或资源分配水平的变化157
六、应用意义158
一、选择性注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159
选择性注意159
二、选择性注意的研究160
三、选择性注意对运动成绩的影响164
四、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和模型164
五、选择性注意水平的变化165
六、应用意义167
注意研究的展望167
参考文献168
第六章 运动员的智力 葛春林175
智力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176
一、西方有关智力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176
二、我国智力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178
运动员智力研究的现状180
一、以差异理论为依据对运动员智力的研究180
二、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对运动员智力的研究186
三、运动智力研究途径的探索191
运动员智力研究的发展动向191
参考文献192
第七章 运动技能学习 邱卓英 林呈生193
运动技能的实质及特征193
一、运动技能实质及定义193
二、运动技能实质的基本观点195
三、运动技能的基本特征分析197
四、运动素质对运动技能形成影响的研究199
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与研究方法201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201
二、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的范式与方法206
一、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定性研究208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208
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定量研究209
三、运动技能学习不同阶段信息加工特点211
四、熟练运动操作的特征214
运动技能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216
一、信息反馈与技能学习216
二、示范、模仿与技能学习218
三、运动技能的迁移222
运动技能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223
一、运动技能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223
二、有关运动能力对运动技能形成影响的研究224
三、关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研究224
四、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策略的研究225
参考文献225
一、认知评价的作用232
对运动焦虑的问卷调查232
第三编 训练竞赛的心理调节232
第八章 运动焦虑的测量与评价 张力为232
二、体育运动领域常用的焦虑问卷测验233
三、体育运动情境中进行焦虑问卷测量应注意的问题234
对运动焦虑的生理测量239
一、生理评价的作用239
二、评定焦虑时采用的主要生理指标239
三、采用生理指标评定焦虑时应注意的问题239
对运动焦虑的行为评价242
一、行为评价的作用242
二、在行为表现维度上测量焦虑应注意的问题242
不同维度测量的相互结合244
参考文献246
第九章 焦虑、唤醒与运动操作关系的重要理论 张力为 符明秋249
一、倒U形假说的预测250
倒U形假说250
二、倒U形假说的研究证据251
三、注意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中的作用254
四、对倒U形假说的质疑257
内驱力理论260
一、内驱力理论的预测260
二、内驱力理论的研究证据261
三、对内驱力理论的质疑261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262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预测262
二、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研究证据264
突变模型265
一、突变模型的预测266
二、突变模型的研究证据268
一、多维焦虑理论的预测270
三、突变模型的实际意义270
多维焦虑理论270
二、多维焦虑理论的研究证据272
强度方向频率观点274
一、强度方向频率观点的主要假设274
二、方向思路的研究证据274
三、频率方面的研究证据276
四、对强度方向频率观点的简要评价277
参考文献277
第十章 心理技能训练 任未多285
心理技能训练的一些基本问题285
一、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概念285
二、基本心理技能及相互关系286
三、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方式287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290
心理技能训练的研究方法与效果评定290
二、心理技能训练效果评定293
唤醒与应激的控制训练295
一、降低唤醒水平295
二、提高唤醒水平297
三、认知技术和认知技能训练298
表象技能训练299
一、概况299
二、表象演练的理论解释299
三、表象技能研究的领域301
四、表象技能训练方法303
注意技能训练304
一、基本注意技能训练304
二、高级注意技能训练305
参考文献306
第十一章 生物反馈训练 王惠民314
生物反馈训练的历史发展314
一、生物反馈的历史314
二、生物反馈的定义318
生物反馈训练的研究设计319
一、生物反馈训练的方法学319
二、生物反馈训练的因变量、自变量和方式321
生物反馈训练中的生理指标322
一、肌电(EMG)322
二、皮温323
三、皮电323
四、脑电(EEG)326
七、呼吸指标327
六、心率(HR)及其他心血管指标(血流)327
五、血压327
八、其他(握力、关节角度、肢体颤动、眼动等)328
生物反馈训练在运动实际中的应用328
一、生理指标与心理状态的关系328
二、生物反馈训练的干预效应331
三、训练时间与训练效果的关系335
四、人格因素与训练效果的关系336
生物反馈技术的展望337
一、技术训练中的应用337
二、心理训练中的应用338
三、运动医学中的应用338
四、专业人员的培养338
参考文献339
一、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345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345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 颜军345
二、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347
三、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疗法348
运动性心理疲劳350
一、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与特征350
二、运动性心理疲劳致因352
三、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判断方法353
四、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消除——心理恢复训练355
参考文献358
第十三章 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 姒刚彦 邢建辉361
体育运动领域使用兴奋剂历史的简要回顾361
一、兴奋剂定义361
三、有关争论363
二、历史背景363
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中兴奋剂的使用365
一、原因和动机365
二、兴奋剂对身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368
娱乐性药物使用371
一、简介371
二、原因与动机371
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374
一、多学科综合研究374
二、反兴奋剂的可能策略375
参考文献379
第四编 运动员的个人差异384
第十四章 运动员人格 石岩384
运动员人格研究简介384
一、国外运动员人格研究状况384
二、中国运动员人格研究状况390
运动员人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93
运动员人格研究的发展趋势395
一、运动员人格研究的模式395
二、五因素模型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397
参考文献397
第十五章 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张力为 毛志雄403
选材的时间因素404
一、选材的关键期404
二、选材的连续性406
选材的指标因素407
一、选材指标的综合性407
二、选材指标的遗传性412
三、选材指标的特异性416
五、运动员发展中的补偿效应417
四、选材指标的变化性417
选材的理论框架418
一、哈里的选材模式418
二、刘献武的选材模式420
三、曾凡辉等人的选材模式422
四、田麦久的选材模式423
五、里涅的选材模式425
六、选材模式的小结428
参考文献429
第五编 训练竞赛的社会心理因素436
第十六章 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 王润平436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概述436
一、概念436
二、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特征436
三、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分类437
四、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与区别438
五、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危害与影响439
攻击性理论概要439
一、本能论439
二、挫折-攻击论440
三、社会学习理论441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假设模式442
一、兹尔曼敌对与攻击三因素模式442
二、运动攻击行为的生物-社会-认知模式443
三、攻击和报复的替代模式444
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445
一、心理上的因素445
二、情境上的因素446
三、物理上的因素448
四、其他方面449
运动员攻击行为的测量450
一、特质性攻击的测量450
二、状态性攻击的测量451
参考文献452
第十七章 观众效应和主场效应 殷小川455
运动中的观众效应455
一、什么是观众效应455
二、社会促进的早期研究456
三、社会促进作用的机制458
影响观众效应的因素461
一、个人因素461
二、情境因素463
运动竞赛中的主场效应466
一、什么是主场效应466
二、比赛地点研究的结构框架467
三、主场效应的研究469
四、未来研究方向474
参考文献475
第十八章 运动群体的凝聚力 张忠秋478
运动群体凝聚力研究的历史概况478
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概念与理论框架480
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测量481
一、运动群体凝聚力问卷482
二、运动队凝聚力调查表483
三、多维运动凝聚力量表483
四、群体环境问卷483
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484
一、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关系的表现484
二、凝聚力与运动项目的关系487
一、运动群体的结构和稳定性488
影响运动群体凝聚力发展的因素488
二、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489
三、群体成员的满意感489
四、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490
五、内部竞争性491
六、群体任务与目标491
七、群体应激程度492
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方式492
一、运动群体凝聚力培养要素492
二、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方式493
运动群体凝聚力研究的发展趋势494
一、尚未解决的问题与困惑494
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495
参考文献496
二、教练员的领导行为500
一、教练员的领导地位与特征500
第十九章 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王润平500
概述500
三、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与作用501
教练员的权威体系503
一、教练员的影响力503
二、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503
三、教练员良好影响力的心理效果504
四、教练员的影响力及权威体系505
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与方式分析506
一、教练员的领导行为506
二、教练员的领导方式507
三、教练员的领导类型及其效果509
其他有关教练员领导行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简介510
一、领导的特质理论510
二、因情境而异的领导理论511
三、领导的情境——行为方法512
四、多维度教练员领导模式515
五、体育运动专用的领导行为问卷516
教练员应具备的条件517
参考文献518
第六编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522
第二十章 气功心理学研究评介 石岩522
气功概述522
一、什么是气功522
二、气功的种类523
三、气功三要素524
四、中国气功科研情况简介525
一、王极盛的气功心理学研究526
气功的心理学研究526
二、刘新中、王桂娣的人体意念力研究529
三、坐禅、生物反馈与运动员心理训练531
走出气功心理学研究的误区533
一、从心理学的发展史看中国气功科研工作533
二、气功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535
参考文献537
第二十一章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 毛志雄 翟群538
心理健康: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538
一、人类对身心关系的认识538
二、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热潮的形成539
三、几个重要的概念540
四、问题的复杂性542
一、长期身体锻炼与一次性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544
身体锻炼与情绪的改善544
二、与情绪效益有关的身体活动549
三、关于POMS量表555
四、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557
身体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558
一、关于自我概念的概念558
二、测量自我概念的方法560
三、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561
四、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方法学问题564
五、今后的研究方向565
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566
一、中老年人身心机能的衰退566
二、身体锻炼对认知功能的积极影响567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570
一、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结果571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572
三、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574
四、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577
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可能机制579
一、认知行为假说579
二、社会交互作用假说579
三、分散注意力假说580
四、心血管功能假说580
五、胺假说581
六、内啡肽假说581
身体锻炼可能产生的负效应582
一、心理耗竭582
二、锻炼迷瘾583
参考文献584
平均数的分析比较596
一、独立样本之间的差异(独立均数)596
第七编 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学问题596
第二十二章 对单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张力为 祁国鹰596
二、相关样本之间的差异(相关均数)599
相互关系的分析比较604
一、使用相关分析的必要性604
二、分层回归与逐步回归605
三、简单相关605
四、结构公式模型606
五、多层线性模型608
调查量表的研制与评价610
一、因素分析中存在的问题610
二、内部一致性问题616
参考文献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