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文献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史文献学
  • 杨燕起,高国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130771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文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文献1

第二节 历史文献4

第三节 历史文献学7

第四节 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10

第二章 历史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3

第一节 民族文化心理与历史文献学的繁荣13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16

第三节 其他文化成就对历史文献学发展的作用20

第三章 时代与历史文献学26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历史环境26

第二节 时代的政治要求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29

第三节 时代治乱与历史文献的聚散33

第四节 学术思想的演变与历史文献学的发展35

第四章 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40

第一节 历史、史学、史科学40

第二节 历史科学研究与历史文献资料41

第三节 历史文献资料的占有与历史文献学45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科学的辅助学科52

中编55

笫五章 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55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55

第二节 西汉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贡献62

第三节 刘向《别录》与刘献《七略》66

第四节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70

第五节 郑玄校注群经72

第一节 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75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75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朝的文献注释和校助学成就78

第三节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颜师古的《汉书注》82

第四节 唐朝宫修的《隋书·经籍志》85

第五节 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89

第七章 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93

第一节 宋代类书的编纂93

第二节 宋代官修书目与私家书目95

第三节 郑樵的历史文献学理论成就98

第四节 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100

第五节 两宋历史文献学的其他成就103

第六节 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112

第七节 丛书辑印事业的发展113

第八节 明《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116

第九节 胡应麟、祁承爜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118

第八章 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122

第一节 集古代目录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122

第二节 章学诚的目录学理论体系126

第三节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130

第五节 清代版本学的兴盛130

第四节 清代校勘学的繁荣132

第六节 清代的注经、辨伪成就141

第七节 清代的考史、补志成就144

第八节 清代辑夫学的蓬勃发展148

第九章 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151

第一节 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151

第二节 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理论155

第三节 胡适倡导整理国故的理论和方法158

第四节 洪业与引得编制163

第五节 张元济的古籍出版事业167

第六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新考据学172

第七节 陈垣对传统文献学的总结和开拓176

第八节 王重民的目录学成就179

第九节 郭沫若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184

第十章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189

第一节 历史文献学的新成就189

第二节 历史文献学研究手段的观代化193

下编199

第十一章 目录学199

第一节 图书目录的重要作用199

第二节 图书分类法的演变201

第三节 各类图书目录206

第十二章 传注学217

第一节 传注诸名称217

第二节 传注的源流演变219

第四节 古籍今注方法六则223

第三节 传注的内涵223

第十三章 校勘学230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及其源流230

第二节 校勘的必要性232

第十四章 版本学234

第一节 版本学及其功用234

第二节 书籍的发展过程237

第三节 校勘方法238

第四节 校勘原则250

第三节 古籍的装帧与版式258

第四节 历代刊本的特点261

第五节 古籍版本的类型(一)263

第六节 古籍版本的类型(二)269

第一节 辨伪及其意义273

第十五章 辨伪学273

第二节 伪书出现的原因277

第三节 辨伪方法278

第四节 伪书的价值283

第十六章 辑伏学285

第一节 辑佚的发展与辑佚学的形成285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献亡佚简况289

第三节 中国文献著述的特点292

第四节 辑佚的意义294

第五节 辑佚方法296

第十七章 史源学299

第一节 史源学及其方法299

第二节 史源学的功用303

第一节 编纂体裁313

第十八章 编纂学313

第二节 编纂义例318

第三节 编纂过程324

第十九章 藏书史330

第一节 历代官私藏书概况330

第二节 私家藏书335

第三节 官府藏书340

第二十章 历史文献学的相关学科与相关文献344

第一节 金石学与各类出土文献344

第二节 历史档案学351

第三节 地方文献356

第四节 少数民族文献360

第五节 宗教学文献362

第六节 医药学文献365

第七节 农学文献3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