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4870721.jpg)
- 华南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5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8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化学基础1
1-1物质及其“三态”1
1-2气体2
(一)气体方程式3
(二)分压定律4
1-3液体9
(一)体系和相的概念9
(二)液体的蒸气压10
1-4 固体13
(一)晶体的各向异性14
(二)晶体有固定的熔点14
(三)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14
1-5热化学基础15
(一)体系、状态和状态函数15
(二)能量守恒和焓15
(三)Hess定律19
(四)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热)20
(五)反应热效应的表示法20
习题21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23
2-1微观粒子的特征23
(一)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化特性23
(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27
1.光的波粒二象性27
2.电子的波粒二象性28
3.统计解释28
2-2量子力学中氢原子轨道和电子云29
(一)Schrodinger方程29
(二)波函数和原子轨道31
1.波函数和三个量子数31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32
(三)几率密度和电子云35
1.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36
2.几率径向分布图37
2-3多电子原子的结构39
(一)电子自旋和Pauli不相容原理39
(二)电子层中的轨道数的最大容量41
(三)原子的能级41
1.能量最低原理和近似能级图41
2.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43
(1)屏蔽效应43
(2)钻穿效应45
3.原子轨道的能级与原子序数的关系46
2-4周期系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48
(一)各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48
(二)从原子结构理解元素周期律55
(三)元素的分类57
2-5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57
(一)影响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因素58
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58
2.原子核电荷、原子半径59
(二)电离势、电子亲合势和电负性——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量度61
1.电离势(电离能)61
2.电子亲合势(电子亲合能)62
3.电负性62
(三)元素的化合价65
习题68
第三章 分子结构71
3-1离子键72
(一)离子键的形成72
(二)离子的结构73
1.离子的电荷73
2.离子的电子构型74
3.离子半径75
3-2离子晶体76
(一)晶格的概念77
(二)离子晶体最简单的结构类型78
(三)晶格中离子的配位数80
(四)离子晶体的晶格能83
3-3共价键86
(一)价键理论86
1.价键理论本质86
2.价键理论的要点88
3.原子轨道的重叠89
4.共价键的类型92
(1)σ键的形成92
(2)π键的形成92
(二)杂化轨道理论95
1.sp3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95
2.sp2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96
3.sp杂化轨道和有关分子的结构97
(三)键参数99
1.键能99
2.键长101
3.键角102
(四)键的极性103
3-4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05
3-5分子间力108
(一)色散力110
(二)诱导力111
(三)取向力111
3-6离子的极化113
(一)离子极化的概念114
(二)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的影响115
习题117
第四章 氢希有气体121
4-1氢121
(一)氢原子结构的特征和原子氢的性质121
(二)氢气的性质123
(三)重氢和重水124
4-2水的特性和氢键125
(一)水的特性125
(二)氢键128
4-3分子晶体130
4-4希有气体130
(一)希有气体的结构和性质130
(二)希有气体的化合物133
习题135
第五章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137
5-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137
5-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化合物的通性142
5-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47
5-4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重要的盐类150
5-5硬水及其软化方法157
(一)硬水的概念157
(二)硬水的软化方法157
1.煮沸法157
2.苏打石灰法157
3.离子交换法158
习题159
第六章 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161
6-1化学反应速度161
6-2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163
(一)浓度的影响163
1.质量作用定律164
2.关于应用质量作用定律的几个注意问题166
(二)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和活化分子理论概述169
1.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170
2.活化分子理论概述171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175
1.催化剂176
2.催化剂的选择性177
(四)非均相体系中的反应178
6-3化学平衡181
(一)化学平衡181
(二)平衡常数183
1.平衡常数的推导183
2.平衡常数和反应的进行程度187
3.有关化学平衡的若干计算189
6-4化学平衡的移动193
(一)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94
(二)压力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95
(三)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98
(四)平衡移动的规律性201
(五)催化剂与化学平衡的关系201
6-5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202
(一)熵203
(二)自由焓205
1.自由焓变和自发过程206
2.标准自由焓变207
3.自由焓变和平衡常数208
习题211
第七章 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215
7-1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15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16
1.电离常数216
2.电离常数和电解质的相对强弱217
(二)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218
(三)分步电离220
1.多元酸溶液中[H+]的计算220
2.多元酸在溶液中的各步电离平衡和总平衡221
7-2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状况223
(一)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223
(二)缔合型强电解质和非缔合型强电解质224
(三)活度224
7-3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26
(一)水的离子积226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227
7-4电离平衡的移动232
(一)在弱电解质溶液中的同离子效应232
(二)溶液的稀释234
7-5盐类水解235
(一)由一元弱酸或一元弱碱所成盐的水解235
1.弱酸和强碱所成盐的水解235
2.弱碱和强酸所成盐的水解238
3.弱酸和弱碱所成盐的水解239
(二)分步水解239
(三)影响水解的因素240
1.水解产物的性质241
2.溶液浓度对水解的影响242
3.温度的影响243
7-6缓冲溶液243
(一)缓冲溶液的特性243
(二)缓冲作用243
(三)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245
7-7酸碱的质子理论250
(一)酸碱的概念251
(二)酸碱的相对强度254
(三)在不同溶剂中酸碱的强度和溶剂的水平效应255
7-8难溶电解质的沉淀和溶解256
(一)溶度积256
(二)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规律259
1.沉淀的生成259
2.沉淀的溶解261
(三)有关溶度积的一些应用和计算示例262
7-9离子互换反应及其平衡常数的推导265
(一)生成沉淀的反应265
(二)难溶电解质沉淀的转化266
(三)强酸与弱酸盐的反应267
(四)一元弱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267
(五)溶液中某离子和弱电解质沉淀剂的反应268
习题268
第八章 硼、铝、碳、硅及其同族元素272
8-1硼族元素的通性272
8-2分子轨道理论275
(一)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假设275
(二)分子轨道的形成275
(三)分子轨道的能量次序279
1.H +2分子离子和He2分子280
2.Li2分子和Be2分子281
3.B2分子和C2分子282
(四)键级283
(五)分子轨道法与价键法的比较284
8-3硼的化合物284
(一)硼的氢化物285
1.硼烷的结构285
2.硼烷的性质287
(二)硼的卤化物287
(三)硼的含氧化合物289
1.氧化硼290
2.正硼酸290
3.硼酸盐292
8-4铝的化合物293
(一)铝的含氧化合物293
1.氧化铝293
2.氢氧化铝294
3.铝盐和铝酸盐295
(二)铝的卤化物296
8-5碳族元素的通性298
8-6碳的同素异性体301
(一)金刚石和石墨301
(二)炭黑、吸附作用305
8-7原子晶体306
8-8碳的简单化合物306
(一)碳的含氧化合物306
1.碳的氧化物306
2.碳酸和碳酸盐309
(二)碳化物312
8-9硅的重要化合物313
(一)二氧化硅313
(二)硅酸和硅胶315
(三)硅酸盐316
(四)天然硅酸盐317
(五)分子筛321
(六)同类型硅的化合物和碳的化合物的比较323
8-10锡和铅的重要化合物324
(一)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325
(二)Sn(Ⅱ)的还原性和Pb(Ⅳ)的氧化性326
(三)锡、铅的盐类的水解327
(四)锡、铅的硫化物和硫代酸盐328
8-11对角线规则328
习题329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333
9-1氧化还原反应333
(一)氧化数333
(二)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335
(三)一些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变化规律338
9-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338
(一)氧化数法338
(二)离子-电子法342
9-3原电池345
(一)原电池的概念345
(二)原电池的表示方法347
(三)原电池的电动势348
9-4电极电位349
(一)金属电极电位的产生349
(二)电极电位的确定350
(三)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355
(四)标准电极电位与标准自由焓变的关系358
1.自由焓变与原电池电动势的关系358
2.标准电极电位与标准自由焓变的关系358
3.Nernst方程式的导出362
9-5标准电极电位的应用363
(一)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363
(二)预测氧化还原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364
(三)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368
9-6元素电位图?-pH图370
(一)元素电位图370
(二)?-pH图373
9-7电解376
(一)电解池376
(二)分解电压377
习题380
附录Ⅰ本书所用的有关单位384
附录Ⅱ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自由焓和标准熵的数据388
附录Ⅲ元素周期表(见书末插页)401
附录Ⅳ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第一电离势(kJ·mo1-1)401
附录Ⅴ元素的电子亲合势(kJ·mo1-1)402
附录Ⅵ标准电极电位(291~298K)403
第十章 氮、磷及其同族元素411
10-1氮族元素的通性411
10-2氮气413
10-3氨和铵盐417
(一)氨分子结构417
(二)氨的性质419
(三)铵盐422
(四)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423
10-4酸碱的溶剂理论428
10-5氮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431
(一)氮的氧化物431
(二)硝酸433
(三)硝酸盐438
(四)亚硝酸及其盐439
(五)NO -3和NO -2的鉴定反应440
10-6氮化硼等电子原理440
(一)氮化硼(BN)n440
(二)等电子原理442
10-7 磷及其主要化合物444
(一)磷的单质444
(二)磷酐445
(三)磷酸及其盐447
(四)亚磷酸451
(五)磷的氯化物451
10-8砷、锑、铋453
(一)砷、锑、铋单质453
(二)砷、锑、铋的氢化物453
(三)砷、锑、铋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454
(四)砷、锑、铋的盐类456
习题458
第十一章 氧、硫及其同族元素460
11-1氧族元素通性460
11-2氧462
(一)氧分子结构和性质462
(二)臭氧的结构和性质464
11-3氧化物466
(一)氧化物概述466
(二)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469
(三)过氧化钠471
11-4硫471
11-5硫化氢和硫化物473
(一)硫化氢473
(二)金属硫化物474
(三)多硫化氢和多硫化物478
11-6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478
(一)二氧化硫的结构和性质478
(二)亚硫酸及其盐480
11-7三氧化硫硫酸及其盐481
(一)三氧化硫481
(二)硫酸482
(三)硫酸盐486
11-8硫的其他含氧酸盐487
(一)硫代硫酸钠488
(二)连二亚硫酸钠489
(三)过硫酸盐489
11-9含硫废气的处理490
习题491
第十二章 氯及其同族元素494
12-1卤素的通性494
(一)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494
(二)卤族单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495
(三)卤族单质的化学性质497
(四)卤素的制备500
(五)卤素的用途502
12-2卤化氢和氢卤酸503
(一)卤化氢的分子结构和性质503
(二)氢卤酸的制备509
12-3卤素的含氧化合物511
(一)卤素的含氧化合物概述511
(二)氯的含氧化合物的主要类型512
(三)次氯酸及其盐514
(四)亚氯酸及其盐517
(五)氯酸及其盐517
(六)高氯酸及其盐519
(七)溴、碘的含氧化合物简介519
12-4拟卤素521
(一)拟卤素概念521
(二)氰、氰化氢和氰化物522
(三)氧氰、氰酸和氰酸盐522
(四)硫氰、硫氰酸和硫氰酸盐523
(五)卤素互化物和多卤化物523
习题525
第十三章 金属通论527
13-1金属晶体的密堆积528
13-2金属键530
(一)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自由电子理论)简介530
(二)金属键的能带理论及其应用531
13-3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概述536
(一)金属与氧(空气)的作用536
(二)金属与水的作用537
(三)金属与酸的作用537
(四)金属与强碱的作用538
13-4金属的存在和制备539
(一)金属的存在539
(二)金属的制备539
习题544
第十四章 配位化合物546
14-1配合物的概念和组成546
14-2配合物中的化学键551
(一)价键理论552
(二)晶体场理论概述559
14-3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状况569
(一)配离子的离解平衡569
(二)利用不稳定常数进行有关计算的示例574
14-4螯合物575
(一)螯合物的概念575
(二)配合物(包括螯合物)形成体在周期表中分布情况579
(三)螯合物的若干重要特性579
14-5配离子的转化580
(一)配离子间的转化580
(二)配离子和难溶电解质间的转化582
14-6配合物的重要性和应用示例582
(一)配合物的颜色和溶解度582
(二)降低金属离子浓度586
(三)配合物电极电位587
14-7广义酸碱和软硬酸碱原理589
(一)酸碱的电子论589
(二)软硬酸碱原理及其应用示例590
习题593
第十五章 过渡元素(一)595
15-1过渡元素概述595
(一)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595
(二)过渡金属的性质600
(三)过渡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性质602
(四)过渡元素形成配合物的倾向607
(五)过渡元素的顺磁性607
15-2钛及其同族元素608
(一)钛的性质和用途608
(二)钛的重要化合物609
(三)锆的性质和用途611
15-3钒及其同族元素611
(一)五氧化二钒612
(二)钒酸及其盐612
(三)铌和钽614
15-4铬及其同族元素615
(一)铬的性质和用途615
(二)铬(Ⅲ)的化合物617
(三)铬(Ⅵ)的化合物620
(四)含铬污水的处理624
(五)钼和钨625
15-5锰及其重要化合物626
(一)锰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627
(二)锰(Ⅱ)的化合物628
(三)锰(Ⅳ)的化合物629
(四)锰酸盐629
(五)高锰酸盐630
(六)锰的标准生成自由焓-氧化态图632
15-6铁、钴、镍及其重要化合物635
(一)铁系元素的一般性质635
(二)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635
(三)铁(Ⅱ)盐和铁(Ⅲ)盐及其相互转化637
(四)铁的配合物641
(五)钴和镍的重要化合物642
(六)关于配合物稳定性进一步讨论645
15-7羰基配合物的生成647
15-8铂系金属649
习题650
第十六章 过渡元素(二)654
16-1铜族元素通性654
(一)铜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654
(二)铜族单质的性质654
16-2铜的化合物658
(一)铜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659
(二)氯化铜和硫酸铜660
(三)铜的配合物662
16-3银的化合物664
(一)氧化银665
(二)卤化银665
(三)硝酸银666
(四)银的配合物666
16-4锌族元素的通性669
(一)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669
(二)锌族单质的性质670
16-5锌的主要化合物672
(一)氧化锌和氢氧化锌672
(二)硫化锌673
(三)氯化锌673
16-6汞的主要化合物674
(一)汞的氧化物675
(二)汞的氯化物675
(三)汞的硝酸盐676
习题677
第十七章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679
17-1镧系元素的通性679
(一)氧化态的变化681
(二)离子的颜色683
(三)物质的磁性684
(四)化学活泼性685
17-2希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686
17-3希土元素的分离690
(一)有机溶剂萃取法691
(二)离子交换法694
17-4希土元素的应用696
17-5锕系元素的通性697
17-6放射性同位素700
17-7原子核反应702
(一)放射性元素的蜕变703
(二)粒子轰击原子核703
(三)核裂变反应703
(四)热核反应704
(五)核反应中质和能的关系704
习题705
第十八章 无机化合物主要类型概述707
18-1氢化物707
(一)离子型氢化物707
(二)共价型氢化物(分子型氢化物)708
(三)金属型氢化物711
(四)聚合型氢化物711
18-2卤化物712
(一)卤化物的组成712
(二)卤化物的分类和结构713
(三)卤化物的性质714
18-3氧化物719
(一)氧化物的组成和结构719
(二)氧化物的性质720
18-4氢氧化物和含氧酸723
(一)碱式电离和酸式电离723
(二)酸、碱的强弱比较725
(三)碱的分类和性质726
(四)含氧酸的分类727
(五)简单含氧酸的结构728
(六)含氧酸的性质729
18-5含氧酸盐731
(一)含氧酸盐的组成731
(二)含氧酸盐的性质733
习题735
附录Ⅶ无机物的化学键主要类型概述737
附录Ⅷ晶体的主要类型概述741
附录Ⅸ几个简单分子和多原子分子的电子云和价键表示式744
索引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