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论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论纲](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4851515.jpg)
- 王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0170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论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经济制度1
第一章 导论1
一、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特征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改革和现代化的实践1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24
第一节 我国近代社会以来生产力的历史特点24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24
二、生产力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历史特点28
三、生产力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现象30
第二节 生产力二元结构对社会经济制度的选择31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多样性31
二、生产力二元结构选择社会主义制度33
三、生产力二元结构决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3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3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的阶段4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4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动因44
一、摆脱贫困落后,创造物质文明44
二、提高人的素质,建设精神文明46
三、改造社会结构,开创制度文明47
第三章 初级阶段的商品经济50
第一节 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然性50
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50
二、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统一53
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商品经济56
第二节 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特点59
一、不发达性59
二、不平衡性60
三、结构上的多元性61
一、尊重价值规律,自觉地按价值规律办事66
第三节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68
二、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68
第四章 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74
第一节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私有制经济为辅的所有制结构74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公有制的一般原理74
二、劳动社会形式和所有制结构76
三、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辅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77
第二节 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79
一、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79
二、公有制经济的多种形式80
三、以商品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构造公有制的具体形式87
第三节 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89
一、初级阶段私有制经济产生的客观依据及其存在形式的多样性89
二、要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91
三、积极发展“三资”企业94
第四节 初级阶段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96
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趋势96
二、公私经济主辅关系的界限98
一、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客观经济条件100
第一节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00
第五章 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100
二、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个人收入范畴105
第二节 按劳分配及其实现108
一、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108
二、按劳分配关系的具体规定性110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112
第三节 非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115
一、按个体劳动和劳动力价值分配115
二、按经营收益分配116
三、按资金收入分配118
四、雇工收入分配118
一、克服平均主义,承认收入差别119
第四节 收入差别和共同富裕119
二、促进提高效率,体现社会公平121
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和实现共同富裕122
第二篇 经济发展124
第六章 初级阶段的经济成长和发展124
第一节 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成长阶段124
一、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分析124
二、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成长阶段126
三、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成长阶段129
第二节 产业结构转换及高度化130
一、产业结构转换及高度化的一般规律130
二、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及高度化的特殊性132
三、我国产业结构转换的主导部门选择137
一、我国现存产业结构的主要缺陷及成因139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139
三、我国产业发展战略140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和调整142
第七章 经济增长及其模式转换149
第一节 我国建国后的经济增长状况149
一、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概念149
二、建国后经济增长的状况152
三、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因155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客观性156
一、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156
三、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社会政治环境161
第三节 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实现162
一、经济增长模式转换过程中的矛盾162
二、实现增长模式转换的微观基础164
三、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宏观战略166
二、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国内经济原因168
四、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目标和近期任务168
第八章 农村经济的发展171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171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171
二、必须把发展农业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173
三、目前我国农业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粮食问题175
四、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稳步发展177
第二节 家庭经济和农业规模经营178
一、我国农业大变革与家庭联产承包制178
二、完善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180
三、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181
四、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设182
第三节 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劳动力转移184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184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87
三、农村城镇的发展188
第四节 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价格191
一、农产品价格与农业发展的关系191
二、用价值规律指导农业生产193
三、农产品价格改革194
第一节 城市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197
第九章 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197
二、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居中心地位198
三、城市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200
第二节 由城市统一组织和管理经济203
一、由城市统一组织和管理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03
二、由城市统一组织和管理经济,要实行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政策205
第三节 充分发挥城市领导农村的作用207
一、发挥城市领导农村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城乡结合的正确道路207
二、实行市带县的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9
第四节 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213
一、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反映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13
二、建在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的基本要求216
第一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219
一、国际分工论219
第十章 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219
二、国际价值论221
三、国际资源配置论222
第二节 对外经济开放的总体战略223
一、制定对外经济开放战略的依据223
二、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总体战略的选择225
三、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部署228
第三节 对外经济开放的主要形式229
一、对外贸易229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233
三、引进技术和技术出口238
第一节 计划和市场的规定性240
一、计划的规定性240
第十一章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240
第三篇 经济运行240
二、市场的规定性244
第二节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246
一、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246
二、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248
第三节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基础与条件251
一、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基础251
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条件253
第四节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实现形式257
一、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只有在一定运行机制中才能实现257
二、“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目标模式260
一、企业的多种形式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地位264
第一节 企业的地位和性质264
第十二章 初级阶段的企业264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267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财产组织形式269
一、两权分离的运行轨迹269
三、股份制是实现企业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271
二、承包制是实现企业改革目标的过渡形式273
四、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81
第三节 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制度284
一、以厂长负责制为中心的企业领导体制284
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内部各种经济责任制287
第四节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联合289
一、企业之间的竞争与产权转让289
二、横向联合与发展企业集团292
第十三章 初级阶段的市场和市场体系296
第一节 初级阶段市场和市场体系的特殊性296
一、市场和市场体系296
二、初级阶段市场和市场体系的特殊性298
第二节 初级阶段市场体系的构成301
一、商品市场301
二、资金市场304
三、劳动资源市场307
第三节 初级阶段的物价及其改革310
一、价格改革的目标310
二、初级阶段物价运动的特点312
三、价格改革的基本道路314
一、国家实行间接宏观控制的客观必然性316
第十四章 转变和完善国家宏观调节方式316
第一节 国家经济职能的重新构造316
二、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31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宏观控制的特殊性320
第二节 国家宏观管理的目标321
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321
二、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基本方法322
三、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动态过程323
第三节 国家宏观管理手段325
一、货币手段和财政手段325
二、长期计划和产业政策330
三、国家直接参与经济333
四、国家行政管理和法律手段334
一、改革是当代的世界性潮流337
第十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337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是个大趋势337
二、改革大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40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343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新构造343
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346
三、改革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统一349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350
一、改革的理论准备是改革实践的前提350
三、要注重调整各种社会关系354
后记356
二、改革操作要整体配套进行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