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保健针灸与按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保健针灸与按摩
  • 李学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09519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6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保健针灸与按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常用保健穴1

第一节 头面部常用穴1

一、百会(督脉)1

二、四神聪(奇穴)2

三、风府(督脉)3

四、风池(胆经)4

五、天柱(膀胱经)6

六、太阳(奇穴)6

七、印堂(奇穴)7

八、神庭(督脉)8

九、人中(督脉)9

十、睛明(膀胱经)10

十一、攒竹(膀胱经)12

十二、头维(胃经)13

十三、下关(胃经)13

十四、颊车(胃经)14

十六、四白(胃经)15

十五、地仓(胃经)15

十七、迎香(大肠经)16

十八、球后(奇穴)16

十九、鼻通(奇穴)17

二十、翳风(三焦经)18

第二节 胸腹部常用穴18

一、膻中(任脉)18

二、中脘(任脉)20

三、神阙(任脉)23

四、气海(任脉)24

五、关元(任脉)26

六、梁门(胃经)29

七、天枢(胃经)29

八、归来(胃经)31

九、中府(肺经)31

十、期门(肝经)32

十一、日月(胆经)33

十二、章门(肝经)34

一、大椎(督脉)35

第三节 腰背部常用穴35

二、身柱(督脉)38

三、命门(督脉)40

四、腰阳关(督脉)41

五、风门(膀胱经)41

六、肺俞(膀胱经)43

七、心俞(膀胱经)45

九、肝俞(膀胱经)46

八、膈俞(膀胱经)46

十、胆俞(膀胱经)48

十一、脾俞(膀胱经)48

十二、胃俞(膀胱经)50

十三、肾俞(膀胱经)51

十四、大肠俞(膀胱经)54

十五、关元俞(膀胱经)54

十六、小肠俞(膀胱经)55

十七、膀胱俞(膀胱经)55

十八、膏盲俞(膀胱经)56

十九、秩边(膀胱经)57

二十、天宗(小肠经)58

第四节 上肢常用穴59

一、尺泽(肺经)59

二、孔最(肺经)60

三、列缺(肺经)61

四、郄门(心包经)62

五、内关(心包经)62

六、劳宫(心包经)67

七、少海(心经)68

八、神门(心经)69

九、肩髃(大肠经)69

十、曲池(大肠经)71

十一、合谷(大肠经)72

十二、肩髎(三焦经)75

十三、外关(三焦经)76

十四、肩贞(小肠经)77

十五、小海(小肠经)77

十六、后溪(小肠经)78

十八、四缝(奇穴)79

十七、十宣(奇穴)79

第五节 下肢常用穴80

一、足三里(胃经)80

二、犊鼻(胃经)83

三、上巨虚(胃经)84

四、下巨虚(胃经)85

五、丰隆(胃经)85

六、内庭(胃经)86

七、厉兑(胃经)87

八、环跳(胆经)88

九、阳陵泉(胆经)89

十、光明(胆经)91

十一、悬钟(胆经)92

十二、丘墟(胆经)93

十三、殷门(膀胱经)94

十四、委中(膀胱经)95

十五、承山(膀胱经)96

十七、申脉(膀胱经)98

十六、昆仑(膀胱经)98

十八、京骨(膀胱经)99

十九、至阴(膀胱经)100

二十、阴陵泉(脾经)101

二十一、地机(脾经)102

二十二、三阴交(脾经)102

二十三、公孙(脾经)106

二十四、隐白(脾经)107

二十六、太溪(肾经)108

二十五、复溜(肾经)108

二十七、照海(肾经)109

二十八、涌泉(肾经)110

二十九、曲泉(肝经)112

三十、太冲(肝经)113

[附] 经络、腧穴、取穴法115

一、经络浅谈115

二、腧穴的概述132

三、取穴方法135

一、概述140

第二节 灸法140

第二章 灸法、针法、按摩术140

二、施灸材料141

三、灸法的作用及适应症142

四、灸法的分类143

五、艾条灸143

六、温灸器灸144

八、艾炷直接灸146

(一) 非化脓灸146

七、温针灸146

(二) 化脓灸(瘢痕灸)147

九、间接灸(隔物灸)148

(一) 隔姜灸148

(二) 隔蒜灸149

(三) 隔盐灸149

(四) 隔附子灸150

十、其他灸法150

(一) 灯火灸150

(一) 部位禁忌151

十一、灸法的注意事项151

(二) 天灸151

(二) 病情禁忌152

[附] 拔罐法152

(一) 火罐的种类152

(二) 拔罐的方法153

(三) 拔罐的临床应用形式155

(四) 拔罐的注意事项156

第二节 毫针刺法157

一、毫针知识157

(二) 体位159

二、针刺前的准备159

(一) 练针159

(三) 消毒161

三、进针方法162

(一) 简便进针法162

(二) 双手进针法163

(三) 单手进针法165

四、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65

(一) 角度166

(二) 深度167

五、得气与行针168

(一) 得气并不神秘168

(二) 得气与疗效168

(三) 得气的方法169

(四) 行针手法169

六、针刺补泻172

(一) 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172

(二) 常用补泻手法173

七、留针与出针174

八、晕针、滞针、折针175

(一) 晕针175

(二) 滞针176

(三) 折针177

九、谨防气胸与内脏损伤178

(一) 气胸178

(二) 内脏损伤178

十、针刺注意事项179

(三) 脑脊髓损伤179

第三节 其他针法180

一、三棱针180

二、皮肤针183

[附] 皮内针184

三、电针186

四、水针189

五、耳针191

(一) 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91

(二) 耳廓表面解剖名称与耳穴的分布规律192

(三)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193

(四) 耳穴探查193

(五) 耳穴在辅助诊断上的应用203

(六) 耳穴在治疗上的应用204

第四节 按摩术207

一、推法210

(一) 一指掸推法210

(二) 指推法211

(三) 掌推法212

二、拿法213

(四) 肘推法213

三、点按法214

(一) 指按法215

(二) 掌按法215

(三) 肘按法215

四、摩法216

五、?法217

六、擦法217

七、揉法218

(三) 鱼际揉法219

八、搓法219

(一) 指揉法219

(二) 掌揉法219

九、捏法220

十、掐法221

十一、拍法222

十二、叩法222

十三、摇法223

十四、拔伸法224

十五、扳法225

十六、弹拨法226

第三章 长寿保健228

第一节 保健灸法228

一、古代保健灸228

(一) 灸关元228

(二) 灸足三里229

(三) 灸身柱230

二、保健灸的临床应用231

(一) 小儿保健灸231

(四) 灸神阙231

(二) 青少年保健灸233

(三) 中老年保健灸234

第二节 保健针法236

一、古代保健针法236

(一) 膏肓、百劳、气海、丹田、委中236

(二) 足三里、三阴交237

(三) 中脘、天枢等穴237

二、保健针法的临床应用238

(七) 防疟238

(五) 脾俞、胃俞238

(六) 命门238

(四) 肝俞238

(一) 预防感冒239

(二) 防治流行性腮腺炎239

(三) 预防疟疾240

(四) 预防细菌性痢疾、肠炎240

(五) 脾胃虚弱(预防胃肠疾病)241

(六) 先天不足、肾气虚衰242

(七) 预防高血压、半身不遂243

(八) 预防冠心病244

(九) 预防呼吸道疾病245

(十) 预防妇科病246

(十一) 防皱美容247

(十二) 延年益寿248

第三节 保健按摩250

一、古代保健按摩250

二、保健按摩的临床应用252

(一) 预防感冒法255

(二) 眼睛保健法256

(三) 口腔保健法257

(四) 聪耳止鸣法258

(五) 健脾益胃法259

[附] 小儿捏脊法260

(六) 消食通腑法261

(七) 补肺平喘法261

(八) 益肾防衰法262

(十) 降压法263

(九) 养心安神法263

(十一) 美容减肥法264

(十二) 消除疲劳法265

[附] 养生长寿之道266

(一) 乐观长寿266

(二) 运动延年270

(三) 营养合理274

(四) 睡眠适宜279

(五) 戒烟少酒283

第一节 胄脘痛(溃疡病、慢性胃炎)288

第四章 防病保健288

第二节 慢性腹泻294

第三节 急性肠炎、痢疾300

第四节 小儿腹泻304

第五节 慢性肝炎309

第六节 失眠314

第七节 高血压病321

第八节 半身不遂327

第九节 冠心病336

第十节 感冒341

第十一节 支气管炎348

第十二节 肺结核354

第十三节 遗精359

第十四节 阳萎363

第十五节 慢性肾炎368

第十六节 遗尿373

第十七节 糖尿病377

第十八节 痹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382

第十九节 颈椎病388

第二十节 扭挫伤393

第二十一节 肩关节周围炎398

第二十二节 腰痛403

[附] 急性腰扭伤408

第二十三节 坐骨神经痛410

第二十四节 月经不调、痛经415

第二十五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419

第二十六节 习惯性流产、不孕症424

第二十七节 胎位不正428

第二十八节 白带异常430

第二十九节 子宫脱垂433

第三十节 更年期综合征437

第三十一节 皮肤病441

第三十二节 耳鸣、耳聋446

第三十三节 慢性鼻炎、鼻窦炎450

第三十四节 青少年近视453

第三十五节 远视、弱视458

主要参考书目4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