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龋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龋病学
  • 岳松龄主编;桂和明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ISBN:7810342185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龋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龋病危害人类健康的历史1

第二节 龋病的危害3

第三节 龋病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3

第四节 国外龋病学研究的重要里程4

第五节 我国龋病研究和防治的进展5

第二章 牙体组织的结构、生理与发育7

第一节 牙釉质7

一、牙釉质的性质与组成7

二、牙釉质的组织结构10

三、牙釉质的发育15

第二节 牙本质17

一、牙本质的性质与组成17

二、牙本质的构造17

三、牙本质的淋巴循环与神经分布21

四、牙本质的形成22

五、牙本质——牙髓复合体24

第三节 牙骨质24

一、牙骨质的性质与组成24

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24

三、牙骨质的形成26

第四节 牙齿的一些特殊结构26

一、牙齿表面形态与表层结构26

二、点隙裂沟的形态与结构29

三、牙釉本质界与牙釉骨质界31

四、牙本质内的矿化薄弱区32

第五节 牙齿的发育33

第三章 龋病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调查36

第一节 我国人群患龋情况36

一、患病率和流行趋势36

二、年龄40

三、性别41

四、民族41

五、地区41

六、口腔卫生42

第二节 龋病在国外的流行情况42

第三节 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44

一、明确调查目的44

二、统一调查标准44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45

四、调查前的准备工作45

五、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47

六、龋病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48

第四章 龋病病因学52

第一节 早期龋病病因学说52

一、内因论52

二、外因论53

第二节 龋病病因的现代理论57

一、三联因素论57

二、四联因素论59

第三节 龋病病因的新认识61

第五章 龋病微生物学63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63

一、口腔菌群的演替63

二、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状况63

三、口腔生态系的动力学64

第二节 口腔细菌与龋病65

一、细菌在龋病发生中作用的证据65

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的假说66

三、特异性细菌感染的假说66

第三节 口腔链球菌与龋病68

一、口腔链球菌的生态学68

二、变链球菌族的生物学特性70

三、变链球菌族的分类72

四、变链球菌族的致龋特征74

五、变链球菌族与龋病关系的研究79

第四节 口腔乳杆菌与龋病81

一、口腔乳杆菌的生态学81

二、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82

三、乳杆菌与龋病关系的研究82

第五节 口腔放线菌与龋病83

一、口腔放线菌的生态学83

二、口腔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84

三、口腔放线菌与龋病关系的研究86

第六节 其它细菌与龋病86

第六章 牙菌斑91

第一节 牙菌斑的结构91

一、基底层92

二、中间层92

三、表层92

第二节 牙菌斑的组成93

第三节 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95

一、获得性膜95

二、细菌对牙面的粘附和集聚97

三、菌斑的成熟99

四、影响菌斑形成的因素101

第四节 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定居102

一、细菌对口腔表面的选择性粘附与其在定居中的作用102

二、细菌粘附到牙面的机制102

三、细菌的牙面的粘附105

第五节 牙菌斑的微生物学112

一、研究方法112

二、牙菌斑的微生物组成113

三、确定菌斑微生物组成的生态因子114

第六节 牙菌斑内的物质代谢116

一、牙菌斑内微生物的物质代谢116

二、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119

三、影响牙菌斑物质代谢的因素120

第七节 牙菌斑与龋病122

第七章 机体的抗龋机构127

第一节 机体系统性抗龋机构127

一、个体发育与抗龋力127

二、机体免疫系统128

三、遗传因素129

四、全身性疾病与龋病130

五、食物营养131

第二节 唾液132

一、唾液的组成132

二、唾液的分泌138

三、唾液的抗龋作用140

四、口干症与龋病145

五、唾液与再矿化146

第八章 食物、营养与龋病148

第一节 食物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148

一、流行病学资料148

二、人体试验149

三、动物实验150

第二节 影响食物致龋的因素150

一、食物的化学组成150

二、食物的物理性能151

三、食物的加工151

四、食物的产酸性151

第三节 食物致龋力的测试方法152

一、化学试验法152

二、牙菌斑pH测定152

三、动物实验153

四、人体试验153

第四节 糖与龋病154

一、糖在龋病发生中的作用154

二、影响糖致龋力的因素155

第五节 营养与龋病157

一、维生素157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158

三、脂肪159

四、矿物质159

第九章 氟与龋病161

第一节 氟在自然界的分布161

一、土壤和岩石162

二、水源162

三、空气163

四、食物164

第二节 氟在机体内的代谢164

一、吸收与代谢165

二、分布167

三、排泄171

第三节 我国氟害流行情况172

一、氟牙症172

二、氟骨症174

三、氟对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危害175

第四节 氟与龋病176

一、历史回顾176

二、饮水氟浓度与龋病的关系177

三、氟的抗龋机理178

四、氟的应用182

第十章 痕量元素与龋病184

第一节 痕量元素的来源184

一、土壤184

二、水185

三、食物185

第二节 牙齿、唾液和牙菌斑内的痕量元素185

一、牙齿组织中的痕量元素186

二、唾液内的痕量元素188

三、菌斑内的痕量元素189

第三节 各种痕量元素与龋病189

一、钼189

二、硒190

三、钒191

四、锌191

五、镁192

六、锰193

七、铜193

八、锶193

九、锂194

十、钛194

十一、铅195

十二、镉195

十三、其它痕量元素195

第十一章 龋病与再矿化198

第一节 自然再矿化198

一、生理性再矿化198

二、病理性再矿化200

第二节 人工再矿化202

第三节 再矿化的机理203

第四节 影响再矿化的因素209

第五节 再矿化区的结构、形态与组分210

第六节 再矿化的临床应用211

第十二章 龋病的病理解剖学213

第一节 龋病病变过程的特点213

第二节 牙釉质龋214

一、牙釉质龋病变的基本特征214

二、牙釉质龋的超微结构变化218

三、牙齿不同部位牙釉质龋的组织变化226

四、牙釉质龋病变机理229

第三节 牙本质龋231

一、牙本质龋的病理解剖学231

二、牙本质龋病变中的微生物237

三、牙本质龋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238

第四节 牙骨质龋240

第五节 患龋的牙髓组织的反应241

第十三章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244

第一节 龋病临床表现的基本特征244

一、牙齿光泽与颜色的改变244

二、牙齿光滑度和硬度的改变244

三、牙质缺损244

四、进行性发展(一般无自愈性)245

五、有特定的发病部位245

第二节 龋病的分类245

一、按龋损的发展速度分类245

二、按龋病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245

三、按龋损发生与充填治疗的关系分类246

四、按龋病损害的程度分类246

五、其它分类246

第三节 龋病的好发部位246

一、好发牙247

二、好发牙面247

三、牙面的好发部位248

第四节 龋病的检查方法248

一、龋病的常规检查方法249

二、龋病的特殊检查方法249

第五节 龋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49

一、浅龋249

二、中龋251

三、深龋252

四、根部龋254

第十四章 龋病的治疗255

第一节 龋病的治疗原则255

一、浅龋255

二、中龋255

三、深龋255

第二节 龋病的非修复性治疗256

一、适应证256

二、非修复性治疗方法257

第三节 龋病的修复性治疗257

一、龋洞的分类257

二、洞的结构258

三、洞的制备259

四、洞的消毒271

五、修复272

第四节 龋病治疗中的意外及其处理289

一、意外穿通髓腔289

二、牙髓炎290

三、修复后发生继发龋290

四、修复物脱落或折断291

五、牙齿折裂291

六、牙髓坏死291

七、牙龈和牙周组织损伤291

八、术后非牙髓病性疼痛292

九、无?或食物嵌塞292

第十五章 龋病预测与龋病活跃性试验293

第一节 龋病预测的目的293

第二节 龋病活跃性试验294

一、龋病活跃性的细菌学试验294

二、唾液的检验297

三、牙齿的龋敏感性试验299

第三节 龋病活跃性试验的局限性299

第十六章 龋病的预防302

第一节 概述302

一、龋病的自然史与Leavell三级预防的关系303

二、我国口腔疾病防治的初级卫生保健304

第二节 控制牙菌斑306

一、菌斑的显示与菌斑指数306

二、控制牙菌斑的措施308

第三节 限制食糖与使用糖代用品313

一、饮食对牙齿组织和口腔生态系的影响314

二、龋病预防的饮食指导314

第四节 增强宿主的抗龋力317

一、增强牙齿组织的抗龋力317

二、增强机体的抗龋力326

第五节 儿童及老年人的龋病预防327

一、乳幼儿的防龋保健指导327

二、老年人的龋病预防和口腔保健指导329

第十七章 龋病学研究332

第一节 龋病研究的对象332

一、人体研究332

二、动物实验334

三、龋病的实验室研究335

第二节 龋病研究方向336

一、致病菌的研究336

二、龋病致病环境的研究337

三、龋病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337

四、再矿化现象和机理的研究338

五、菌斑控制的研究338

六、龋病的免疫学研究338

第三节 龋病研究方法和手段338

一、病理组织学方面338

二、病变区的物性分析340

三、物质成分分析342

四、某些特殊分析方法及设备345

五、样品的萃取349

索引3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