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大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06520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肖灼基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和劳务市场的客观性1
第一节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1
一 劳动力的内涵及其变化1
二 劳动力的使用——劳动过程及其发展3
三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不能独立创造财富5
四 劳动力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6
五 劳动力质量的衡量9
六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结合时的比例性10
第二节 劳动力和它的载体12
一 人——社会生产的主体12
二 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和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人13
三 人的需求和创造力16
四 人的惰性与对社会的负价值18
五 人的心理作用20
六 人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产物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二重性23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思考23
二 劳动者二重性分析25
三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的比较27
四 关于劳动力商品问题的理论观点争鸣29
第四节 劳务市场的客观性37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劳务市场37
二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要求开放劳务市场39
三 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发育要求开放劳务市场40
四 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开放劳务市场42
第二章 劳务市场遵循的供求规律44
第一节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44
一 劳动力供求量的形成44
二 劳动力的供求矛盾运动46
三 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实现47
四 劳动力需求约束条件下劳务市场呈现的特征48
五 劳动力资源约束条件下劳务市场呈现的特征50
六 需求约束型劳务市场和资源约束型劳务市场的互相转化51
第二节 劳动力的流向与供求信息反馈53
一 劳动力流向的自然规律53
二 劳动力流向的经济和社会规律54
三 劳动力流向的自然规律与劳动力流向的经济和社会规律的趋同56
四 劳动力流向与民族精神的驱动力58
五 劳动力供求信息反馈系统60
六 劳动者在供求信息反馈系统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62
第三节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开放劳务市场的基本前提64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劳动力自由流动64
二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论述66
三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67
四 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没有劳务市场69
五 劳动力流动上的无政府主义批判71
六 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其他一些因素72
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74
第四节 劳动力供求平衡与生产资料供求平衡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的关系74
二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76
三 生产资料的供求状况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77
四 其他生产要素供求状况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79
五 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是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基本条件81
第三章 劳务市场的微观运动83
第一节 劳动者素质对劳务市场资源的影响83
一 劳动者素质分析83
二 我国劳动者素质概况86
三 人口多而素质低产生的危机89
四 劳动者的素质关系着劳务市场资源的优劣91
五 开辟优质劳动资源92
一 劳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93
第二节 劳务市场的形式93
二 劳务市场的种类和形式95
三 关于厂内“劳务市场”98
四 国外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流动问题100
第三节 劳务“交易”的成功104
一 必须在市场环境中“交易”104
二 劳务“交易”成功的标志106
三 劳务“交易”成功对劳动者发生的影响109
四 在劳务“交易”中值得注意的倾向111
第四节 劳务市场的运行机制112
一 劳务市场运行机制的内含和外部表现112
二 劳务市场的微观基础115
三 劳务市场的运行结构117
四 劳务市场运行机制包含的五大关系119
五 劳务市场机制运行达到的目标121
第四章 劳务市场上的价格1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务价格的本质123
一 “宽”派的劳务价格观点123
二 劳务价值和劳务价格125
三 劳务价格是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标尺128
四 劳动者的工资131
第二节 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对劳务价格的影响134
一 供求和价格的一般关系134
二 劳务价格变动遵循着供求规律136
三 劳务价格的“双轨制”138
四 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140
一 劳动者个人劳动量的确定143
第三节 劳动者劳动能力与工资水平145
二 工资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5
三 劳动者工资所得同企业的经营成果相联系147
四 影响工资水平的相关因素149
第四节 劳务价格制定的基本原则153
一 重视个人的劳动能力和按劳取酬153
二 劳动力的不同流向和在报酬上的差别155
三 由聘用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商定的工资标准156
四 关于脑力劳动者工资标准的制定原则159
第一节 国家对劳务市场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必然性163
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组织和调控机制163
第五章 劳务市场的宏观控制163
二 国家劳动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165
三 劳动人事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方式167
四 劳动人事管理部门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169
一 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的原因17
第二节 国家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对劳动力总供求的宏观调节171
二 我国劳动者的失业形式173
三 对劳动力总供求的宏观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175
四 关于有限失业和就业竞争问题177
一 宏观调控的重点178
第三节 国家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重点和机制178
二 宏观调控机制的内容和特征180
三 财政、金融调控机制对劳务市场的调节182
第四节 综合运用调控手段调节 劳务市场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184
一 调控劳务市场的内容184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85
三 调控劳务市场的主要手段187
第六章 劳务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190
一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最初形成和发展过程190
二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改革中逐步形成192
一 社会主义资金的循环过程194
第二节 劳务市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位置194
二 企业资金循环三种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197
三 劳务市场对资金循环运动的影响198
第三节 劳务市场的重要地位和目标模式201
一 劳务市场形式的特殊性201
二 劳务市场的重要地位203
三 我国劳务市场的目标模式206
四 实现计划市场型劳务市场目标模式的条件、方法和步骤208
第四节 开放劳务市场的作用212
一 对漠视劳务市场作用的说法的质疑212
二 劳务市场的作用214
一 技术进步和市场调查预测217
第一节 对劳务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必要性217
第七章 劳务市场的调查和预测217
二 劳务市场的调查和预测219
第二节 劳务市场在调查和预测中表现出的特殊性222
一 劳动力在成长中的特殊性222
二 和劳动力有关的相关因素分析223
三 政策变量的影响225
第三节 劳务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方法介绍226
一 劳务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226
二 劳务市场预测的几种常用的方法228
第四节 建立多层次的劳务市场调查和预测机构234
一 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劳动后备军234
二 建立调查和预测网点236
三 提高调查和预测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准238
第八章 我国劳务市场的现状考察241
第一节 劳务市场在发育中遇到的矛盾241
一 劳务市场的现状241
二 当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态势243
三在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245
四 劳动力流不动的深层原因248
第二节 封建家长制思想和人才的部门所有制阻碍着劳动力合理流动249
一 漫长的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的历史遗毒249
二 在劳动人事管理上封建家长制思想和人才部门所有制的种种表现251
三 道德的约束力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推动力252
一 僵化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特征254
第三节 僵化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束缚着劳务市场的发育和成长254
二 旧体制限制劳务市场发育的种种表现257
三 在批评原有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时防止走向极端259
第四节 劳务市场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大力发展261
一 经济调整时期的劳务市场261
二 发展劳务市场的方向264
三 发展劳务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265
四 发展劳务市场的配套改革269
第九章 建立劳务市场与观念更新272
第一节 我国劳务市场与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区别272
一 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272
二 社会主义劳务市场同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区别275
一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劳动力的主人277
第二节 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在劳务市场上的确立和体现277
二 劳动者双重主人翁的地位在劳务市场上的体现278
第三节 树立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人事观念280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更新280
二 树立新的人事观念283
第四节 努力寻求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劳动场所286
一 正确处理服从组织分配和坚持人才合理流动二者的关系286
二 合适的劳动场所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287
第十章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准是开发劳务市场资源的根本途径290
第一节 在人才需求上潜伏的危机290
一 在劳动力供给上“过剩”和“短缺”同时共存的局面290
二 高技术力量不足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92
一 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94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294
二 智力是劳动者质量的重要方面297
第三节 发展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由之路299
一 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特点299
二 重视教育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302
三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04
第四节 努力造就千百万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各种专门人才306
一 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劳动者306
二 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出路307
三 社会主义事业呼唤着一代英才茁壮成长313
后记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