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类遗传学 问题与方法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人类遗传学 问题与方法 第3版
  • (德)(V.莫图尔斯基)Vogel Motulsky主编;罗会元主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263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814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8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类遗传学 问题与方法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心血管功能监测1

第一节 无创血压监测1

一、概述1

二、监测方式1

三、临床应用2

第二节 有创血压监测3

一、概述3

二、动脉穿剌插管方法3

三、临床应用5

四、并发症7

五、注意事项8

第三节 中心静脉穿剌插管和测压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9

二、穿剌插管方法9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14

四、护理与拔管15

五、并发症防治15

第四节 左心房压监测17

一、概述17

二、LAP的监测方法18

三、LAP监测的影响因素18

四、异常LAP及处理19

五、并发症的防治20

六、LAP监测的临床意义22

第五节 肺动脉压监测22

一、生理基础23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24

三、穿剌插管器材和操作方法25

四、压力测定的错误判断28

五、并发症的统治30

第六节 无创心排血量监测31

一、概述31

二、心阻抗血流图32

三、超声心动图与多普勒技术心排血量测定34

四、二氧化碳无创性心排血量测定39

第七节 有创心排血量监测40

一、基本原理40

二、染料稀释法43

三、温度稀释法44

四、连续温度稀释法44

第八节 右心功能监测46

一、右心室的解剖46

二、右心室的生理功能46

三、左、右心室间相互影响47

四、右心功能的评估方法48

五、围手术期影响右心功能的因素50

六、右心室容量参数的定义和重要性52

七、心室功能曲线EDV的应用53

八、右心功能评定的意义54

第九节 心血管超声监测54

一、超声诊断的物理学基础55

二、超声诊断心脏疾病的方法56

三、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68

第二章 心电监测75

第一节 一般心电图监测75

一、监测方法75

二、常见异常心电图77

三、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79

四、期前收缩82

五、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84

六、心脏传导阻滞88

七、再灌注性心律失常94

第二节 24小时动态心电图97

一、概述97

二、正常动态心电图100

三、异常心律的动态心电图102

四、早搏105

五、冠心病111

六、心肌梗塞115

七、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120

第三章 呼吸功能监测122

第一节 通气功能122

一、肺容量122

二、动态肺容量123

三、小气道功能124

四、弥散功能126

第二节 通气效应的监测127

一、氧气的测定127

二、二氧化碳的测定134

第三节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137

一、生理学和物理学原理137

二、临床应用139

三、精确度和生理学局限性141

第四节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141

一、呼气末CO2监测的原理142

二、呼气末CO2的波型143

三、影响因素149

四、临床意义150

五、临床应用151

第五节 经皮氧和二气化碳分压的监测151

一、PtcO2的监测151

二、PtcCO2的监测152

一、测定方法153

第六节 运动负荷测定153

二、常用指标(非创伤性)154

三、临床应用评估154

第七节 呼吸肌功能测定155

一、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155

二、跨膈压155

第四章 呼吸力学的监测158

第一节 呼吸机制158

一、呼吸压力(Pp)158

二、肺顺应性(CL)159

三、机械通气时顺应性及阻力160

四、呼吸功(WOB)162

第二节 气道力学的监测164

一、浅快呼吸法164

二、旁气流法166

第三节 围手术期的呼吸监测176

一、麻醉期间的呼吸监测176

二、术后呼吸监测179

三、ICU呼吸衰竭监测180

第五章 脑功能监测185

第一节 脑电图与定量脑电图监测185

一、脑电生理185

二、脑电监测方法190

三、围手术期脑电监测的应用和意义200

一、概述204

第二节 诱发电位监测204

二、方法和技术206

三、围手术期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212

四、局限性及前景217

第三节 脑血流监测217

一、脑血流与脑血流量监测217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220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的应用223

四、激光多普勒脑血流监测226

一、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理228

第四节 脑氧饱和度监测228

二、脑红外光谱仪监测的方法229

三、围手术期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应用231

四、脑氧饱和度监测的评价232

第五节 颅内压监测233

一、颅内压的生理学意义233

二、颅内压监测方法234

三、颅内压监测的应用235

第六章 肝功能监测239

第一节 肝血流监测239

一、肝血流及影响因素239

二、肝血流图240

三、肝血流量监测242

第二节 肝脏的生理功能与肝功能试验244

一、肝脏的生理功能244

二、肝功能试验246

第三节 肝脏“标记”试验255

一、肝实质损害的“标记”试验256

二、胆汁淤积的“标记”试验258

三、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试验263

四、扩大范围的肝功能试验264

第四节 涉肝手术与肝功能监测269

一、非肝病患者术后肝功能不良270

二、肝病患者的手术问题272

三、肝移植与肝功能监测274

第七章 肾功能监测277

第一节 肾脏基础知识277

一、肾脏解剖学基础277

二、肾脏生理学基础278

第二节 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变化281

一、麻醉药对肾功能的影响281

二、麻醉方法和手术操作的影响282

一、病理生理变化283

二、病因和分类283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283

三、鉴别诊断285

四、肾功能衰竭与多脏器衰竭的关系286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286

第四节 测定肾功能的方法287

一、影像学检查287

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查288

三、肾血流量的测定方法290

四、肾小管功能检查法292

五、手术过程中的肾功能监测296

一、几种常用的方法298

第一节 激素及其代谢物的测定298

第八章 内分泌功能监测298

二、测定激素合成、释放的状态299

三、从代谢紊乱情况反映内分泌功能状况299

四、动态功能试验299

五、药理试验299

六、内分泌腺的形态学检查299

第二节 下丘脑-重体功能监测299

一、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299

二、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RH)兴奋试验300

三、血浆ACTH浓度测定300

四、血清TSH浓度测定300

七、血浆抗利尿激素的测定301

八、禁水合并加压素试验301

六、血浆泌乳素(PRL)浓度测定301

五、血浆生长激素(GH)浓度测定301

九、高渗盐水试验302

十、血浆β-内啡肽(β-EP)浓度测定302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监测303

一、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303

二、血浆总T4的测定303

三、血清总T3(TT3)放射免疫测定303

四、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的测定303

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304

一、ACTH兴奋试验304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监测304

五、血清FT3的测定304

三、地塞米松快速(过夜)抑制试验305

四、皮质素水试验305

五、血皮质醇测定306

六、血浆醛固酮测定306

七、甲吡酮试验306

八、尿17-酮类固醇测定307

九、尿17-痉类固醇测定307

第五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监测307

一、冷压试验308

二、组织胺激发试验308

四、苄胺唑啉试验309

三、胰高血糖素激发试验309

六、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310

第六节 胰岛功能监测310

五、儿茶酚胺测定310

一、葡萄粮耐量试验311

二、胰岛素耐量试验312

三、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312

四、血糖测定312

七、血清C肽测定313

附:内分泌功能测定新旧单位参考植对照表313

六、胰高糖素测定313

五、血浆胰岛素测定313

第九章 免疫功能监测320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320

一、非特异性免疫功能321

二、特异性免疫功能321

第二节 围手术期监测项目323

一、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监测323

二、细胞免疫功能的监测326

三、体液免疫功能的监测335

第三节 有关移植免疫的细胞免疫功能监测341

第四节 免疫功能监测的现状343

一、产热和散热344

第一节 生理基础344

第十章 体温监测344

二、体温调节345

第二节 低体温347

一、术后发生率347

二、诱发因素348

三、生理影响349

四、预防349

第三节 体温过高349

一、恶性高热350

一、热敏电阻和热敏电偶351

第四节 监测技术351

二、潜在因素351

二、红外传感器352

三、测量部位352

四、液晶温度计352

五、围手术期体温监测352

第十一章 酸碱平衡监测和血气监测355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监测355

一、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355

二、酸碱平衡的监测359

第二节 血液气体分析363

一、血气监测的基本原理363

三、血气分析的常用参数正常值及意义366

二、血样采集和测量方法366

四、血气监测和分析仪的发展展望及其新技术369

第三节 尿液气体分析372

一、尿液气体基础知识372

二、测定方法372

第十二章 治疗药物监测374

第一节 概论374

一、给药个体化374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375

三、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确定376

四、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379

五、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382

第二节 血药浓度测定的必备条件383

一、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383

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385

三、血样本的预处理387

第三节 常用血药浓度测定技术和临床应用389

一、分光光度法389

二、色谱法393

三、免疫分析法399

四、常用麻醉药物监测403

第十三章 麻醉深度的监测407

第一节 麻醉的定义和深度407

一、麻醉的定义407

二、麻醉的深度409

第二节 回忆和觉醒状态410

一、回忆410

二、觉醒状态411

第三节 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412

一、临床体征的形成和特征412

二、临床体征和麻醉的控制412

三、临床体征的限制413

四、常用的临床体征和反应414

五、临床麻醉记录415

第四节 麻醉深度的仪器监测415

一、NMJ的结构与功能421

第一节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与监测421

第十四章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监测421

二、肌松药的作用机制425

三、NMT监测及基本原理428

第二节 肌松监测仪429

一、肌松监测仪的基本结构与分类430

二、神经剌激器与电剌激参数431

三、传感器与前置放大器433

四、其它附属结构与人-机连接434

第三节 NMT监测方法435

一、单剌激与强直剌激435

二、四次成串剌激437

三、强直剌激后计数(PTC)与强直后单爆发剌激(PTB)439

四、双重爆发剌激(DBS)440

五、临床估测法442

第四节 影响NMT监测的因素442

一、人-机连接介面与参照值较准时机的影响442

二、中心体温与受检部位温度的影响443

三、各种剌激反应方式间的相互影响443

四、神经肌肉阻滞后恢复过程中T1、TR值过高或不能恢复至参照值的常见因素444

第十五章 体外循环期间监测446

第一节 物理观察及温度监测446

一、物理观察446

二、温度监测447

一、动脉血压监测448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448

二、中心静脉压监测450

三、肺动脉压监测451

第三节 心脏监测454

一、食管超声(TEE)监测454

二、冠状循环血流监测454

第四节 出、凝血功能监测457

一、肝素浓度监测457

二、肝素化效果监测458

三、血液粘滞动力学监测460

第五节 中枢神经监测462

一、脑电图监测463

二、经颅多普勒(TCD)在体外循环中的作用465

三、颈内静脉血监测466

四、脑血氧饱和度监测467

第六节 体外循环系统监测468

一、动脉灌注流量监测468

二、泵压力监测468

三、应用人工肾滤水器时的监测469

四、氧合器性能监测470

五、心停跳液方面的监测470

六、体外循环中气栓的监测470

七、深低温停循环期间脑灌注时的监测471

八、体外循环期间麻醉药物浓度监测472

第十六章 其他监测474

第一节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监测474

一、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应用基础474

二、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毒副作用474

三、一氧化氮运输系统477

四、一氧化氮吸入方法的监测478

第二节 血液流变学的监测479

一、概述479

二、临床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及其检测仪479

三、血液粘度监测480

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482

五、红细胞电泳监测483

六、血小板粘附性监测484

七、体外血栓形成监测485

八、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监测485

九、血液流变学监测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486

附:血液流变学参考值487

第三节 胃、食管内pH动态监测487

一、pH测原理487

二、记录设备488

三、食管内pH监测489

四、胃内pH监测491

五、围手术期胃、食管pH动态监测492

二、临床应用493

第四节 胃肠粘膜内pH监测493

一、测定原理493

三、注意事项494

第五节 血管外肺水的监测494

一、原理及临床意义494

二、测定方法495

第六节 心率变异性分析497

一、机制497

二、方法498

三、临床应用499

四、展望5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