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
  • 王佩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3803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53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773页
  • 主题词:货币和银行经济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货币金融与现代市场经济1

目录1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2

第二节 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色6

图表目录7

表1-1 消费率及城乡居民收入7

表1-2 农村居民贫困状况8

第三节 有关货币本质或性质的争议11

第四节 货币金融对市场经济的贡献及其主要功能分析16

表1-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与各层次货币量增长情况17

表1-4 我国近年来GDP与金融资产增长情况18

第五节 货币形态的演进25

第二章 货币与资本、货币流通与资本的循环周转30

第一节 货币与资本30

第二节 货币收支体系33

表2-2 我国GDP中消费总额和固定资产形成、存货等的构成情况34

表2-1 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34

表2-3 2000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最终使用部分)38

表2-4 按产业划分的固定资产投资39

表2-5 1978—2003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40

表2-6 财政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情况表41

表2-7 不同类型居民的消费水平42

表2-9 我国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42

表2-8 我国居民储蓄情况42

第三节 金融资金运行和收支渠道43

表2-10 1990—2003年货币供应量(年底数)43

表2-11 GNP增长率与各层次货币量增长率的对比44

图2-1 1987—2004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走势图45

表2-13 1990—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情况46

表2-12 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与运用概况(年底数)46

表2-14 我国银行利率简表47

表2-15 我国的国债发行情况49

第四节 国民经济中的资金周转50

图2-2 我国国民经济的资金周转过程51

图2-3 各产业企业资金收支渠道54

图2-4 居民资金周转55

图2-5 国家财政资金周转流程图56

图2-6 货币资金周转流程图57

第三章 货币制度的变迁与理论沿革59

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演进与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59

第二节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制度63

图3-1 货币发行程序图64

图3-2 电子货币支付流程图64

图3-3 信用货币创造过程65

第三节 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下的货币替代问题分析67

第四节 区域货币制度发展锐不可当74

表3-1 中国货币替代程度的相对量估计74

第五节 中国“一国四币”未来取向研究77

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制度建设80

第一节 信用81

第二节 信用制度88

第三节 信用制度建设与道德规范94

第四节 信用制度建设与法律环境104

第五节 信用制度建设109

第一节 利息的实质121

第五章 利息与利息率121

第二节 利率与利率决定比较126

图5-1 利率的决定130

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134

第四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139

图5-2 债券收益率与违约风险的关系140

表5-1 投资咨询机构的评级表示方法141

图5-3 各种形状的收益率曲线143

图5-4 预期与期限溢价的比较145

第五节 利率风险管理148

第六章 经济运行中的储蓄与投资161

第一节 储蓄与投资概述161

表6-1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政府和私人的储蓄(占GDP的比重)164

第二节 储蓄—投资转化的经济分析166

表6-2 美国的行业、规模与成本优势168

表6-3 美国家族财富与美国公司规模的对比:1991年与1924年168

表6-4 世界各国盈亏部门的基本情况(占GDP的比重)168

第三节 储蓄—投资转化与经济增长175

表6-5 金融改革前后新兴国家的金融指标与真实利率180

图6-1 特殊的财政收入形成机制182

表6-6 我国三部门储蓄份额动态变化:1978—1999年183

图6-2 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1978—2003年184

表6-7 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与银行信贷的对比184

表6-8 中国宏观投资效益指标:1981—1990年185

表6-9 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情况比较186

图6-3 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对比变化趋势:1993—2000年187

表6-10 1999—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变化表187

表6-12 中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活动及资本结构:1995—2002年188

表6-11 中国上市公司年度净资产收益分布总体变动状况:1993—2001年188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189

第七章 金融市场189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有效性195

第三节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联动效应197

表7-1 沪深股市交易量与货币市场成交量的相关系数分析199

图7-1 银行与资本市场联动图203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与波动209

第八章 金融衍生工具及衍生金融市场214

第一节 衍生金融市场概述214

表8-1 金融期货交易与金融远期交易的比较220

表8-2 金融期权交易与金融期货交易的不同特征223

图8-1 平行贷款的资金流程224

图8-2 背对背贷款的资金流程225

图8-3 利率互换交易中利率支付结构示例226

表8-3 利率互换实例226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230

第三节 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理论与模型235

表8-4 投资组合例1238

表8-5 投资组合例2239

第四节 衍生金融市场的风险及防范243

第九章 金融机构体系248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存在的经济原因248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功能分类253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风险及其管理258

第四节 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趋势266

第十章 商业银行275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275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286

表10-1 银行资本的构成299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302

第四节 商业银行并购309

表10-2 美国银行的并购数量:1949—1995年310

表10-3 欧元启动前后欧元区国家银行并购情况311

表10-4 运用持续增长模型对并购进行成本收益分析315

第十一章 中央银行319

第一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319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及地位326

第三节 中央银行业务331

表11-1 简化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335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337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与监控342

第六节 开放经济中的中央银行344

第十二章 政策性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351

第一节 政策性银行概述351

第二节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364

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374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384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视角384

第二节 国外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386

图13-1 资产组合图397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成果402

第四节 现阶段中国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分析408

第五节 对外开放进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化412

表13-2 1994—2002年外汇储备占中国人民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413

表13-1 1994—2002年贸易顺差额413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416

第一节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416

第二节 新剑桥学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418

图14-1 卡尔多内生货币供给模型419

图14-2 温特劳布内生货币供给模型421

第三节 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422

第四节 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431

第五节 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438

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理论439

第十五章 货币供求均衡与经济均衡446

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平衡446

图15-1 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状态图示447

图15-2 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状态图示448

图15-3 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图示449

第二节 货币供求均衡理论比较450

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与经济周期455

图15-4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均衡图示455

第四节 中国经济周期的判断及性质和原因分析459

图15-5 经济周期波动图461

图15-6 1953—2002年中国GDP增长率的波动曲线463

第五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问题探讨464

图15-7 中国货币运行与经济周期变动图464

表15-1 主要年份进出口贸易总额466

表15-2 国家外债余额和外债风险指标468

图15-8 汇率杠杆与国内物价变动及货币供求的关系471

第六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协调平衡理论新视角471

表15-3 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473

表15-4 生产和投资中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变化474

图15-9 四部门宏观经济流程图示476

表15-5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差额477

表15-6 1978—2004年我国外汇储备480

表15-7 简化的银行资产负债平衡表481

表15-8 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债务以及对政府的净债权与基础货币量变化482

第十六章 通货膨胀理论研究489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类型489

图16-1 主要物价指数波动图492

第二节 通货膨胀运行过程494

图16-2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图示494

图16-3 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变量关系图示495

图16-4 长期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图示495

图16-5 静态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图示496

图16-6 动态的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图示497

图16-7 直线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图示497

第三节 通货膨胀经济效应分析498

第四节 中国抑制“通胀”防止“滞胀”501

第十七章 通货紧缩理论研究504

第一节 通货紧缩的含义及成因504

第二节 通货紧缩理论比较508

图17-1 通货紧缩缺口图示511

第三节 中国的通货紧缩问题512

图17-2 主要价格指数变动趋势比较514

第四节 摆脱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怪圈515

图17-3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517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519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理论519

图18-1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520

表18-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比较52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526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531

第四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539

表18-2 蒙代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法则540

图18-2 用TS—LM模型解释的“不可能三角”541

图18-3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图示542

图18-4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543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回顾及其有效性分析545

表18-3 1990—2003年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期未余额)546

表18-4 1991—2003年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546

表18-5 1993—2003年宏观经济指标一览表547

第十九章 国际货币体系555

第一节 汇率制度555

表19-1 1989—1996年世界汇率格局560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561

表19-2 美元输出的增加和黄金储备的下降(1962—1972年)563

表19-3 美元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565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566

2000年6月)567

表19-4 IMF成员国汇率制度安排情况表(截至567

第四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571

图19-1 GG曲线576

图19-2 LL曲线577

图19-3 加入货币区的决策577

第一节 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机制583

第二十章 汇率理论583

图20-1 金本位下汇率机制584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585

第三节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589

图20-2 粘性价格模型594

第四节 资产平衡汇率理论595

图20-3 资产平衡汇率模型:初始状态598

图20-4 资产平衡汇率模型: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598

图20-5 资产平衡汇率模型:政府发债融通财政赤字599

图20-6 资产平衡汇率模型:经常账户产生盈余599

第二十一章 国际收支理论601

第一节 弹性论602

图21-1 J曲线效应图608

第二节 收入论610

图21-2 收入调整机制图611

图21-3 自主性支出变动对贸易收支的调整效应图614

图21-4 货币贬值的贸易收支效应图617

第三节 货币论618

第四节 内外部平衡与宏观经济政策621

图21-5 IS、LM、BP曲线图623

图21-6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图示624

表21-1 实现内外部平衡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处方625

图21-7 固定汇率制度下小国的货币政策626

图21-8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扩张628

图21-9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扩张628

图21-10 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形下的货币扩张630

图21-11 资本不完全流动情形下的财政扩张630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含义的界定631

第二十二章 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研究631

图22-1 BP曲线的三种情况637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640

图22-2 资本边际率与资本流动641

图22-3 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贫穷的怪圈”642

第三节 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稳定645

表22-1 高度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646

图22-4 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货币供给影响的机制647

图22-5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内货币供给、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648

表22-2 部分拉美国家1980—1981年的浮动利率负债比率652

表22-3 拉美国家债务分布结构653

图22-6 不可能三角655

第四节 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现状与前景657

表22-4 1979—2004年我国外汇和黄金储备规模658

表22-5 中国外债风险指标单位659

表22-6 我国外债余额660

第二十三章 金融创新666

第一节 金融创新及其表现666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机理与成因670

图23-1 金融创新过程示意图679

图23-2 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图682

图23-3 金融创新总成本、总收益与利润关系图684

第三节 当代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686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689

第一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一般理论699

第二十四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699

图24-1 米什金的金融危机发展图703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704

表24-1 东南亚部分国家货币汇率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变化(兑1美元)708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问题709

第四节 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715

第五节 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718

表24-2 部分国家金融监管组织体制情况719

表24-3 部分国家金融监管法律中关于金融监管目标的论述720

第六节 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金融监管问题727

表24-4 中国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内部组织结构比较729

第二十五章 金融服务理论734

第一节 金融服务问题的提出734

第二节 金融服务的主要特点736

表25-1 金融服务系统机构、人员数(年底数)738

图25-1 金融机构体系中的资金流动738

表25-2 国家财政债务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739

第三节 金融服务的若干理论问题739

图25-2 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741

图25-3 利用国外储蓄的主要形式742

表25-4 国外国民储蓄占GNP的比例742

表25-3 国内投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742

第四节 中国金融服务全方位发展的新思路743

主要参考文献7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