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础化学
  • 方俊天,刘嘉,韩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14130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化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础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实验室的基本操作1

1.1 简单玻璃工1

1.1.1 玻璃管(棒)的清洁与切割1

1.1.2 玻璃管的弯曲1

1.1.3 滴管、毛细管与玻璃钉的制作1

1.2 常用玻璃仪器及使用2

1.2.1 精密玻璃量器的使用2

1.2.2 一般玻璃仪器的使用3

1.3 常用试液、缓冲液和指示液的配制4

1.3.1 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4

1.3.2 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5

1.3.3 指示剂与指示液的配制5

1.4 纯水的制备及其制备原理6

1.5 回流与蒸馏操作6

1.5.1 回流与回流装置6

1.5.2 蒸馏与蒸馏装置7

1.5.3 绝对无水苯与绝对甲醇的制备8

1.6 萃取9

1.6.1 液液萃取原理9

1.6.2 液-液萃取操作9

1.6.3 固液萃取操作10

1.7 过滤、加热与干燥10

1.7.1 过滤的分类与基本操作10

1.7.2 常压过滤及其基本操作10

1.7.3 减压过滤及其基本操作11

1.7.4 加热的种类与适用范围12

思考与练习13

第2章 溶液理论14

2.1 水——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14

2.1.1 水的性质14

2.1.2 水在生命体及食品中的作用14

2.2 溶液15

2.2.1 关于溶液的一般概念15

2.2.2 溶解过程15

2.2.3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6

2.2.4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17

2.3 胶体溶液19

2.3.1 分散体系19

2.3.2 溶胶20

2.3.3 高分子溶液26

思考与练习27

第3章 酸碱平衡理论28

3.1 酸碱理论28

3.1.1 阿伦尼乌斯(Arrhenius)电离理论28

3.1.2 酸碱质子理论28

3.1.3 路易斯(Lewis)电子理论29

3.2 酸、碱的离解平衡29

3.2.1 离解常数29

3.2.2 离解度30

3.2.3 离解常数和离解度的关系30

3.3 酸碱溶液中pH值的计算30

3.3.1 强酸、强碱溶液pH值的计算31

3.3.2 一元弱酸、弱碱的溶液pH值的计算31

3.3.3 其他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32

3.3.4 同离子效应32

3.4 缓冲溶液33

3.4.1 概念33

3.4.2 缓冲原理33

3.4.3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34

3.4.4 缓冲溶液的配制34

思考与练习35

第4章 重量分析法37

4.1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和沉淀剂的选择37

4.1.1 沉淀法的一般操作步骤37

4.1.2 气化法的一般操作步骤40

4.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41

4.2.1 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41

4.2.2 同离子效应42

4.2.3 盐效应42

4.2.4 酸效应43

4.2.5 络合效应43

4.3 沉淀的形成过程43

4.3.1 沉淀的分类43

4.3.2 晶体沉淀的形成过程43

4.3.3 形成良好晶体沉淀的条件和方法44

4.3.4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称量形式的要求44

4.4 重量分析法的结果计算44

4.4.1 换算因数的计算44

4.4.2 沉淀剂用量的计算45

4.4.3 取样量的计算46

4.5 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46

思考与练习46

第5章 滴定分析法48

5.1 概述48

5.1.1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48

5.1.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48

5.1.3 滴定方式简介48

5.2 标准溶液与常用的基准物质50

5.2.1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50

5.2.2 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与管理50

5.2.3 滴定分析的主要仪器和操作52

5.3 滴定分析的基本计算52

5.3.1 滴定度的计算52

5.3.2 一般溶液配制时浓度的计算53

5.3.3 标定标准溶液的计算54

思考与练习55

第6章 酸碱滴定法57

6.1 酸碱平衡理论简介57

6.2 溶剂的酸碱性57

6.2.1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可以把溶剂进行分类57

6.2.2 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度57

6.3 酸碱指示剂58

6.3.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与变色范围58

6.3.2 酸碱指示剂的配制59

6.3.3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及其用量59

6.4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59

6.4.1 强酸与强碱之间的滴定和指示剂的选择60

6.4.2 一元弱酸的滴定62

6.4.3 一元弱碱的滴定62

6.5 酸碱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63

6.5.1 酸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63

6.5.2 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64

6.6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64

6.6.1 小苏打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测定64

6.6.2 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64

6.6.3 氮元素含量的测定65

思考与练习66

第7章 非水滴定法67

7.1 非水滴定的原因67

7.1.1 非水滴定的溶剂67

7.1.2 拉平效应与示差效应67

7.2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68

7.2.1 溶剂的选择68

7.2.2 滴定终点的确定69

7.3 非水滴定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70

7.3.1 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的配制与标定70

7.3.2 甲醇钠滴定液(0.1mol/L)的配制与标定72

7.4 非水滴定法应用实例73

思考与练习73

第8章 配位滴定法74

8.1 概述74

8.1.1 能够用于配位滴定的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74

8.1.2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74

8.2 EDTA的性质及其配位化合物75

8.3 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平衡77

8.3.1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77

8.3.2 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78

8.4 配位滴定原理79

8.4.1 配位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79

8.4.2 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80

8.4.3 配位滴定反应进行完全所需要的pH值81

8.4.4 配位滴定的指示剂81

8.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83

8.5.1 控制溶液的酸度83

8.5.2 利用掩蔽和解蔽83

8.6 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84

8.6.1 EDTA标准溶液(0.05mol/L)的配制与标定84

8.6.2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药品的含量测定84

8.7 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85

思考与练习85

第9章 沉淀滴定法87

9.1 概述87

9.2 摩尔(Mohr)法87

9.2.1 摩尔法的工作原理87

9.2.2 铬酸钾指示液的用量87

9.2.3 滴定条件的选择88

9.3 佛尔哈德(Volhard)法89

9.3.1 佛尔哈德法的滴定原理89

9.3.2 滴定条件的选择90

9.4 法杨司(Fajans)法90

9.4.1 法杨司法的原理90

9.4.2 滴定条件的选择91

9.5 沉淀滴定法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91

9.6 沉淀滴定法的计算与应用实例92

9.6.1 沉淀溶解度和溶度积的计算92

9.6.2 分级沉淀的计算92

9.6.3 沉淀滴定法的计算93

思考与练习95

第10章 氧化还原滴定96

10.1 概述96

10.1.1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分类96

10.1.2 电极电势96

10.2 电位滴定100

10.3 氧化还原滴定法101

10.3.1 概述101

10.3.2 滴定过程中电势的变化及滴定曲线102

10.3.3 氧化还原指示剂102

10.4 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应用实例103

10.4.1 高锰酸钾法103

10.4.2 重铬酸钾法105

10.4.3 碘量法106

思考与练习109

第11章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110

11.1 基本概念与定律110

11.1.1 基本概念110

11.1.2 朗伯(Lambert)-比尔(Beer)定律110

11.2 目视比色法110

11.2.1 目视比色法简介110

11.2.2 重金属的检测(略)111

11.2.3 砷盐的检测(略)111

1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11

11.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111

11.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111

11.3.3 分光光度法应用实例112

1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验操作规程113

11.4.1 定义113

11.4.2 仪器113

11.4.3 样品测定操作方法114

11.4.4 注意事项114

11.4.5 结果计算115

11.5 TU-19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操作规程115

11.5.1 操作方法115

11.5.2 注意事项116

思考与练习116

第12章 物质结构基础118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18

12.1.1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理论认识过程118

12.1.2 四个量子数119

12.1.3 核外电子的排布120

12.1.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123

12.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25

12.2.1 离子键理论125

12.2.2 共价键理论126

12.2.3 杂化轨道理论126

12.2.4 杂化轨道的类型127

12.2.5 化学键理论总结129

12.3 分子间作用力129

12.3.1 取向力129

12.3.2 诱导力129

12.3.3 色散力130

12.3.4 氢键130

思考与练习132

第13章 烷烃与环烷烃134

13.1 烷烃的概念134

13.2 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134

13.2.1 烷烃的结构134

13.2.2 烷烃的同系物和构造异构135

13.3 烷烃的命名135

13.3.1 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135

13.3.2 烷基135

13.3.3 烷烃的命名法136

13.4 烷烃的构象137

13.4.1 乙烷的构象137

13.4.2 正丁烷的构象138

13.5 烷烃的物理性质138

13.5.1 熔点的递变规律139

13.5.2 沸点的递变规律139

13.6 烷烃的化学性质139

13.6.1 卤代反应140

13.6.2 氧化反应140

13.6.3 裂化反应140

13.6.4 异构化反应140

13.6.5 石油化学工业简介140

13.7 脂环烃141

13.7.1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141

13.7.2 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142

13.7.3 环烷烃的性质143

思考与练习144

第14章 烯烃与炔烃146

14.1 烯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146

14.1.1 乙烯分子的结构146

14.1.2 烯烃的异构现象147

14.2 烯烃的命名148

14.2.1 烯基148

14.2.2 烯烃的命名148

14.3 顺/反异构体的命名149

14.3.1 顺/反异构体的命名方法149

14.3.2 Z/E构型标记法149

14.4 烯烃的物理性质150

14.5 烯烃的化学性质151

14.5.1 加成反应151

14.5.2 氧化反应152

14.5.3 聚合反应153

14.5.4 α-氢的反应153

14.6 二烯烃154

14.6.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154

14.6.2 共轭二烯烃的共轭效应154

14.6.3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55

14.7 炔烃156

14.7.1 乙炔分子的结构156

14.7.2 炔烃的命名156

14.7.3 炔烃的物理性质156

14.7.4 炔烃的化学性质157

思考与练习158

第15章 芳香烃与卤代烃160

15.1 芳香烃的概念160

15.1.1 芳香烃的分类160

15.1.2 苯的组成与结构160

15.1.3 苯同系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命名161

15.1.4 苯系芳香烃的物理性质162

15.1.5 苯系芳香烃的化学性质162

15.1.6 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163

15.1.7 苯环亲电取代基的定位规律163

15.2 卤代烃的概念165

15.2.1 卤代烃的分类165

15.2.2 卤代烃的命名165

15.2.3 卤代烃的性质166

15.2.4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167

15.2.5 一卤代烃的制备169

15.2.6 重要的卤代烃170

思考与练习171

第16章 醇、酚、醚174

16.1 醇174

16.1.1 醇的分类和命名174

16.1.2 醇的物理性质175

16.1.3 醇的化学性质175

16.1.4 重要的醇177

16.2 酚177

16.2.1 酚的分类和命名177

16.2.2 酚的物理性质178

16.2.3 酚的化学性质178

16.2.4 重要的酚180

16.3 醚180

16.3.1 醚的命名180

16.3.2 醚的物理性质181

16.3.3 醚的化学性质181

16.3.4 重要的醚182

思考与练习182

小知识请不要酒后驾车184

第17章 醛和酮186

17.1 醛和酮的分类及命名186

17.1.1 醛和酮的分类186

17.1.2 醛和酮的命名186

17.1.3 同分异构现象187

17.2 醛和酮的性质188

17.2.1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188

17.2.2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189

17.3 重要的醛和酮193

17.3.1 重要的醛193

17.3.2 重要的酮193

17.4 醛和酮的制取194

17.4.1 醇的氧化194

17.4.2 以烯烃为原料195

17.4.3 以炔烃为原料195

17.4.4 芳香烃的酰基化195

思考与练习195

小知识人造香料和香精196

第18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197

18.1 羧酸197

18.1.1 羧酸的命名197

18.1.2 羧酸的物理性质198

18.1.3 羧酸的化学性质199

18.1.4 羧酸的制备206

18.2 羧酸的衍生物207

18.2.1 羧酸衍生物的分类与命名207

18.2.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209

18.2.3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性209

18.2.4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209

18.3 油脂212

思考与练习213

第19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216

19.1 硝基化合物216

19.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16

19.1.2 硝基的结构216

19.1.3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216

19.1.4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17

19.2 胺218

19.2.1 胺的分类和命名219

19.2.2 胺的物理性质220

19.2.3 胺的结构与化学性质220

19.2.4 胺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224

19.2.5 重要的胺225

19.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概述226

19.3.1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226

19.3.2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227

思考与练习228

小知识请您远离毒品229

第20章 杂环化合物230

20.1 分类和命名230

20.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230

20.1.2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230

20.2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231

20.2.1 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231

20.2.2 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232

20.3 杂环化合物的性质232

20.3.1 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232

20.3.2 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32

20.4 重要的杂环化合物234

20.5 生物碱237

20.5.1 生物碱的分类、命名和基本结构237

20.5.2 生物碱的分布规律和一般性质237

思考与练习238

小知识关于三聚氰胺239

参考文献2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