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
  • 高鸿钧,崔建远主编;申卫星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10705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5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物权法-立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我国物权立法与物权行为理论1

第一节 从解释论看我国现行法与物权行为1

第二节 从立法论看我国物权立法与物权行为43

第二章 物权客体的特定性及其反思65

第一节 物权客体与特定性65

第二节 各类物权与客体的规格69

第三节 概括物权客体属性的思维方式74

第三章 我国物权法应当选取的物权变动模式76

第一节 物权变动模式选择的问题类型与研究方法79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考察91

第三节 中国内地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在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103

第四节 中国内地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在物权形式主义与债权形式主义之间111

第四章 典权制度应予承继135

第一节 典权的概念分析135

第二节 新中国法律对于典权的态度136

第三节 典权的存废之争143

第四节 典权的效力148

第五节 典权的取得、期限和消灭155

第六节 典权与他国相似制度的比较160

第五章 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的重构167

第一节 权利的称谓167

第二节 权利的目标模式168

第三节 关于创设区分地上权170

第四节 关于法定地上权178

第五节 地上权的取得181

第六节 放宽对地上权的流转限制181

第七节 地上权的撤销与终止182

第一节 概念分析185

第六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完善185

第二节 农用权的成立要件186

第三节 流转条件的修正189

第四节 规范转让、转包、互换等用语189

第五节 农用权的撤销、调整与终止190

第七章 地役权制度的立法价值与模式选择193

第一节 立法空间: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比较193

第二节 立法价值:地役权制度的独特功能196

第三节 立法设计:名称与体例的考量200

第一节 居住权的发展历史与继受现状205

第八章 居住权制度及其创设205

第二节 居住权制度的功能212

第三节 居住权制度的构建222

第九章 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思考231

第一节 优先权的立法趋势:优先权是一项已经衰微了的法律制度吗231

第二节 优先权的立法价值:优先权非其他担保物权所能替代吗237

第三节 优先权的性质:究为物权还是债权,抑或一项“四不像”的权利242

第四节 优先权种类的立法选择248

第五节 优先权的效力250

第六节 优先权的顺位251

第七节 设立优先权制度的理论难点及其解决254

第十章 让与担保及其区别对待261

第一节 德、日让与担保制度的发展概况261

第二节 让与担保的社会机能264

第三节 我国物权立法应否规定让与担保266

第四节 让与担保中的法律关系284

第五节 让与担保的公示295

第六节 结语297

第一节 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历史与比较299

第十一章 所有权保留制度及其借鉴意义299

第二节 所有权保留制度的基本构成313

第三节 所有权保留的种类325

第四节 所有权保留的适用范围334

第十二章 我国物权立法与准物权338

第一节 准物权概述338

第二节 从学术性的角度看准物权与物权立法357

第三节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准物权与物权立法358

第一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立法和运作的现状360

第十三章 不动产登记与我国物权立法360

第二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法的定位362

第三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设计366

第四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的适用范围368

第五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类型的设计377

第六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程序的设计430

第七节 我国不动产登记簿的设置和登记的顺位437

第八节 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442

第九节 登记费用444

后记4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