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0398040.jpg)
- Jean-Francois Morot-Gaudry,P.Lea,Jean-Francois Briat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80233860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68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588页
- 主题词:植物-基因组-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结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1
第一章 植物核基因组的物理结构&李凤霞译,刘贯山校1
一、经典细胞遗传学1
二、分离基因组DNA的物理方法3
三、采用变性复性动力学分析DNA分子4
四、基于克隆和杂交的方法分析植物DNA的物理结构6
五、基因组的物理作图9
六、染色质的结构11
七、染色质的异质性与动力学13
第二章 植物核基因组的测序&太帅帅译,时焦校17
一、引言17
二、真核细胞核基因组的测序策略17
三、拟南芥基因组24
四、水稻基因组27
五、玉米基因组31
六、蒺藜苜蓿基因组32
七、百脉根基因组33
八、白杨基因组34
九、番茄基因组34
十、葡萄基因组34
十一、小麦基因组35
十二、其他正在测序的植物基因组36
十三、共线性36
十四、生物学及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37
第三章 生物信息学导论&王元英译,孙玉合校41
第四章 生物学数据库&孙玉合译,侯婉莹校43
一、数据库的类型43
二、生物学的主要公共数据库45
三、专题数据库48
四、单一生物体或分类群的数据库49
五、一些植物的专业数据库50
六、生物学数据库的未来50
七、专业词汇51
第五章 基因预测&刘贯山译,孙玉合校55
一、从头计算的DNA序列模拟和预测55
二、外在方法61
三、基因预测的成功率与目前的局限性62
第六章 基于基因组序列的蛋白质功能分析&刘贯山,陈德鑫译,时焦校69
一、蛋白质“功能”概念的准确性70
二、序列内在信息的分析方法71
三、同源性搜索方法74
四、基因临近序列的分析方法79
五、注释过程中常见错误的来源81
六、结论83
第七章 大规模蛋白质序列比对&戴培刚译,刘贯山校87
一、蛋白质或核酸88
二、序列比对88
三、相似性标准90
四、蛋白质全序列比对及其算法93
五、集群构建94
六、共线性搜寻96
七、结论96
功能基因组学——从序列到功能99
第八章 植物转基因&时焦译,徐宜民校99
一、引言99
二、外源基因在植物细胞中表达的检测100
三、转基因的主要技术103
四、DNA在受体植物基因组中的整合106
五、转基因——科学研究的手段107
六、转基因——植物育种的工具108
七、结论与展望110
第九章 突变体库——高通量的拟南芥反向遗传学系统&刘贯山译,时焦校117
一、插入突变118
二、T-DNA120
三、转座子122
四、基因诱捕和激活诱变124
五、插入群体在反向遗传学中的应用126
六、PCR筛选127
七、插入的计算机搜索128
第十章 植物DNA微阵列&王卫锋译,刘贯山校135
一、引言135
二、DNA阵列流程137
三、微阵列实验设计142
四、植物DNA微阵列实验147
五、DNA微阵列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150
六、结论151
第十一章 独立成分分析测定基因表达的统计设计与分析&王绍美,许立峰译,时焦校158
一、数据分析158
二、实验设计175
三、微阵列分析177
四、软件和数据178
第十二章 蛋白质组学&迟立鹏译,刘艳华校182
一、蛋白质组学的工具182
二、蛋白质组学在植物中的应用185
三、新的方法学和技术学手段192
四、结论193
五、附录——质谱技术在蛋白质鉴定中的应用194
六、补充内容202
第十三章 植物细胞基因表达跟踪——显微及生物成像技术&龚达平译,王凤龙校206
一、引言206
二、显微镜206
三、显微镜配件214
四、成像的光探测215
五、图像后处理220
六、荧光染料和探针的优化222
七、光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225
八、结论与展望226
第十四章 植物细胞基因表达跟踪——功能基因组学的新探针&王元英译,杨爱国校232
一、引言232
二、细胞和组织中基因表达及其产物的检测232
三、基因和蛋白的报告子——荧光蛋白240
第十五章 代谢组学&罗成刚,胡海洲译,刘艳华校262
一、引言262
二、术语263
三、分析技术264
四、代谢组学面临的挑战和困难267
五、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工具268
六、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工具272
七、对代谢的认识273
八、实体生物等效性的唯一决定性证据275
九、总结和展望276
第十六章 质子核磁共振代谢指纹与代谢谱分析&杨爱国译,刘艳华校282
一、核磁共振波谱技术282
二、样品制备283
三、质子核磁共振代谢指纹分析284
四、质子核磁共振定量代谢谱分析286
第十七章 代谢通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贾兴华译,冯全福校291
一、数据分析291
二、终产物积累净通量与单向通量291
三、同位素标记292
四、原理297
五、优点、局限性及应用299
六、通过13C同位素异构体分析所获得的信息300
七、自旋标记301
八、结论306
第十八章 代谢网络结构——对最简单代谢网络的认识&刘艳华译,徐秀红校310
一、引言310
二、代谢网络310
三、代谢网络的数学表示——化学计量学矩阵313
四、初级通量模式318
五、代谢网络在初级模式分析中的应用318
六、初级通量模式分析存在的问题319
七、结论320
基因组学模式植物322
第十九章 模式植物——拟南芥&王树声译,时焦校322
一、引言322
二、植物学和生物学性状322
第二十章 谷类植物基因组学的模式植物——水稻&时焦译,徐宜民校333
一、水稻基因组的一般特性333
二、水稻基因组测序336
三、水稻基因组的特殊特性337
四、水稻基因组与其他谷类植物基因组的比较338
五、水稻功能基因组学339
六、结语342
第二十一章 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梁晓芳译,王凤龙校345
一、豆科作物的重要性和特性345
二、模式植物研究对豆科植物生物学研究和育种的必要性346
三、蒺藜苜蓿作为豆科模式植物的主要特性349
四、国际基因组计划对豆科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促进349
五、蒺藜苜蓿功能基因组学350
六、蒺藜苜蓿的结构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测序356
七、蒺藜苜蓿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资源359
八、展望361
第二十二章 茄科植物基因组学的模式植物——番茄&刘好宝译,李凤霞校372
一、作为模式物种的几个特点372
二、遗传资源——近缘种、突变体和遗传材料372
三、基因和QTL图位克隆的遗传图谱373
四、优良基因克隆375
五、果实的主要生理特性376
六、QTL定位377
七、染色体步移克隆的第一个QTL377
八、表达序列标签和微阵列的收集377
九、比较基因组和共线性——保守同源位点标记378
十、通过反向遗传学的基因功能分析379
十一、展望382
第二十三章 基因组学在葡萄改良中的应用&冯全福译,徐秀红校388
一、葡萄改良的进展与展望388
二、葡萄科与蔷薇分支的密切关系389
三、连锁不平衡的研究基础——种质资源389
四、遗传图谱技术在重要性状遗传研究中的应用391
五、物理图谱与遗传图谱的整合效应393
六、EST测序的作用394
七、反向遗传学研究的高效遗传转化技术395
八、葡萄基因组测序前景396
第二十四章 基因组高度复杂的热带作物——甘蔗&王元英译,徐宜民校403
一、引言403
二、起源和历史404
三、基因组结构404
四、分子遗传多样性407
五、遗传图谱408
六、比较作图410
七、定位克隆技术410
八、转录组411
九、功能基因组学413
第二十五章 分子标记与高通量基因型分析&张兴伟译,王元英校420
一、逐个检测的共性标记421
二、多重任意扩增子图谱——基因指纹图谱技术433
三、不同类型标记的主要应用436
第二十六章 转座因子和植物生物多样性分析&徐秀红译,李凤霞校441
一、转座因子的主要类型442
二、应用策略445
三、可能的应用途径450
四、转座因子分子标记特点453
五、结论458
第二十七章 拟南芥的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张忠锋译,徐宜民校467
一、数量性状和分离材料467
二、RIL群体的基因分型468
三、RIL的表型分析470
四、QTL定位471
五、其他应用472
第二十八章 主效基因和QTL的候选基因法鉴定&任民译,徐秀红校476
一、候选基因法的原理476
二、候选基因的鉴定477
三、目标基因的比较作图鉴定483
四、功能候选基因483
五、最可能候选基因的选择485
六、候选基因作用的验证487
七、结论488
第二十九章 候选基因的分子进化与验证&张怀宝译,王元英校497
一、序列多态性与分析方法497
二、连锁不平衡与重组502
三、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和精细定位503
第三十章 基因组学与植物育种——小麦和玉米&徐宜民译,时焦校513
一、小麦和玉米513
二、图谱514
三、共线性515
四、结构基因组学515
五、功能基因组学及基因表达研究517
六、功能基因组学——突变体与遗传转化519
七、多因子遗传学——生理学和农艺学的结合520
八、氮素利用效率的遗传基础521
九、基因组学对植物育种的贡献522
第三十一章 从基因组学到分子自组装&龚达平译,孙玉合校532
一、引言532
二、组织的不同尺度533
三、蛋白质折叠536
四、涉及多聚物的转换536
五、分子结构建立过程中的自组装539
六、自组装的特征540
七、从头开发新结构541
八、生物及理化方法间的协同作用542
九、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的果胶网络542
十、淀粉的生物合成544
十一、展望547
第三十二章 应用MID-FT-IR进行代谢指纹和轮廓分析&杜咏梅译,张怀宝校552
一、MID-FT-IR的原理552
二、样品制备与数据分析553
三、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代谢指纹和轮廓分析554
专业词汇表&孙玉合译,高晓明校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