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脓毒症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脓毒症理论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4775093.jpg)
- 姚咏明,柴家科,林洪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244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221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1261页
- 主题词:脓毒症-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脓毒症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脓毒症概述1
一、关于脓毒症的历史1
二、脓毒症相关概念及定义的回顾2
三、脓毒症相关定义的重新认识与评价7
四、脓毒症诊断新标准及分阶段诊断系统8
五、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及初步应用9
第二章 脓毒症的发病因素与流行病学11
一、感染病原学因素12
第一节 发病因素12
二、感染传播因素15
三、易感因素16
六、医护人员的行为17
五、医院建筑设计及卫生17
四、抗菌药的使用17
七、脓毒症的发病原因18
一、流行分布概况19
第二节 脓毒症流行病学19
二、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流行概况20
三、住院病人脓毒症流行情况21
四、流行病学研究展望23
一、外科领域高危人群24
第三节 脓毒症高危人群24
二、免疫功能抑制人群28
三、不良生活嗜好34
四、年龄因素37
五、其他疾病患者38
七、滥用抗菌药41
六、因诊疗需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者41
八、遗传因素42
一、常见病原菌45
第一节 常见病原菌及其变化趋势45
第三章 脓毒症的微生物学45
二、菌群的变迁47
一、细菌的侵袭力58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机制58
二、细菌的毒素60
三、细菌的细胞壁效应64
第三节 感染的细菌学检验66
四、细菌的数量66
二、正确的标本采集和运送67
一、细菌检验的工作流程67
三、细菌检验报告的分析69
一、深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变化75
第四节 深部侵袭性真菌感染75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与致病机制76
三、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79
四、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81
第五节 病毒84
一、病毒感染85
二、机体反应87
三、引起感染的主要病毒89
二、生物学活性96
一、分子结构特征96
第四章 细菌内毒素与脓毒症96
第一节 内毒素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活性96
一、去除内毒素的方法97
第二节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与应用97
三、释放、吸收及灭活途径97
四、内毒素血症97
二、鲎试验101
三、内毒素检测的应用及局限性105
一、内毒素血症存在的证据106
第三节 创、烧伤内毒素血症及其来源106
二、发生过程及规律107
三、创、烧伤后内毒素血症的来源108
一、细胞因子诱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09
第四节 内毒素与炎症反应的关系109
二、Toll样受体在机体炎症反应中的意义110
三、促炎与抗炎反应平衡失调112
四、细胞因子诱生与失控炎症反应113
一、急性损伤可显著提高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115
第五节 内毒素增敏效应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115
二、内毒素移位对LBP/CD14基因表达的影响116
三、LBP/CD14系统改变的临床意义117
四、内毒素增敏机制在创、烧伤后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119
一、与感染、免疫的关系120
第六节 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意义120
二、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122
三、循环内毒素含量监测的临床价值123
一、免疫疗法124
第七节 创、烧伤后内毒素血症的防治124
二、多黏菌素B和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125
三、抑制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126
四、其他措施127
一、概念131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结构特征131
第五章 细菌外毒素与脓毒症131
二、细菌外毒素的作用特点132
二、毒性作用133
一、理化性质133
第二节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133
第三节 葡萄球菌外毒素134
四、免疫防治134
三、测定方法134
一、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135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137
三、其他外毒素143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免疫防治措施145
第四节 细菌内、外毒素的协同效应与意义146
二、肿瘤坏死因子在脓毒症发病中的效应机制155
一、肿瘤坏死因子的分型155
第六章 炎症介质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155
第一节 肿瘤坏死因子155
三、肿瘤坏死因子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158
一、白细胞介素在脓毒症中作用的两个基本观点162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162
二、促炎类白细胞介素的作用163
三、抗炎类白细胞介素的作用165
四、其他白细胞介素的作用167
一、概述168
第三节 血小板活化因子168
二、血小板活化因子调节169
三、PAF在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171
二、分类173
一、概述173
第四节 磷脂酶A2173
三、结构与功能174
四、磷脂酶A2的抑制剂178
一、花生四烯酸的代谢181
第五节 脂肪酸与前列腺素181
二、环氧合酶代谢物183
三、脂氧合酶代谢物185
四、二十烷类在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186
一、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187
第六节 一氧化氮187
二、一氧化氮的功能190
三、一氧化氮在脓毒症中的作用191
四、一氧化氮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193
五、一氧化氮抑制剂的应用及评价195
第七节 氧自由基197
二、创、烧伤及感染时氧自由基产生198
一、氧自由基简介198
三、氧自由基对机体的影响199
四、氧自由基损伤的防治204
一、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补体系统206
第八节 补体系统206
三、补体激活与脓毒症207
二、补体被内毒素和细菌激活207
四、脓毒症的补体抑制治疗212
五、小结214
二、黏附分子的分类及配基215
一、概述215
第九节 黏附分子215
三、黏附分子的功能218
四、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其调节222
五、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在脓毒症中的作用228
一、钙离子234
第十节 其他因素234
二、金属硫蛋白242
三、内皮素245
第一节 生物蝶呤和新蝶呤257
一、生物蝶呤/新蝶呤的合成途径257
第七章 某些参与脓毒症发病的潜在炎症因子257
二、生物蝶呤的细胞生物学效应258
三、脓毒症时生物蝶呤合成的调控机制260
四、生物蝶呤在脓毒性休克和MODS发病中的作用262
五、生物蝶呤参与脓毒症发病的可能机制264
六、新蝶呤与脓毒症的关系及其预警价值265
七、生物蝶呤合成抑制剂在脓毒症防治中的作用268
一、“早期”细胞因子与脓毒症269
第二节 “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269
二、脓毒症的“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270
三、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脓毒症中的作用271
四、高迁移率族蛋白-1的诱生机制272
五、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275
六、潜在应用价值与研究展望276
一、TREMs基因的结构特点与分布规律278
第三节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78
二、TREM-1的功能与作用279
三、其他TREMs的功能及意义280
一、白细胞介素-18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表达调控282
第四节 白细胞介素-18282
二、白细胞介素-18在脓毒症中的作用与临床意义283
第一节 概述289
第八章 脓毒症的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289
一、清道夫受体291
第二节 脓毒症的受体机制291
二、脂多糖结合蛋白和CD14294
三、Toll样受体300
一、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及意义309
第三节 脓毒症相关信号通路309
二、JAK-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及意义314
三、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的改变及意义318
四、核因子的改变及意义320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的信号转导机制332
六、其他信号途径335
一、基因多态性341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341
第九章 脓毒症与基因多态性341
二、基因多态性的分析技术342
第二节 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关系346
一、Toll样受体、脂多糖结合蛋白和CD14347
二、白细胞整合素家族349
四、NF-кB和IкBα350
三、清道夫受体350
五、促炎/抗炎细胞因子351
七、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54
六、凝血/纤溶系统354
第三节 临床意义355
一、基因治疗356
第四节 基因治疗及其伦理学问题356
三、小结358
二、医学伦理学358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362
第一节 细胞凋亡生物学及其调节362
第十章 脓毒症发病的细胞凋亡机制362
二、细胞凋亡的酶学基础364
三、调控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与因子365
四、细胞凋亡的信息传递368
五、细胞凋亡的调节370
一、细胞凋亡与免疫应答终止机制371
第二节 淋巴细胞凋亡与脓毒症371
二、脓毒症中T淋巴细胞凋亡373
三、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节374
第三节 中性粒细胞凋亡与脓毒症377
四、小结377
二、中性粒细胞的凋亡途径378
一、诱导及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因子378
二、巨噬细胞凋亡382
一、树突细胞的凋亡382
第四节 其他免疫细胞的凋亡382
三、肠黏膜细胞的凋亡383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88
第十一章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早期损害和脓毒症中的作用388
第二节 严重创伤对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意义390
第三节 细菌脂多糖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通路391
二、细菌脂多糖的跨膜信号机制:Toll/IL-1R,一个新的受体家族392
一、血管内皮细胞上细菌脂多糖受体存在的证据392
三、细菌脂多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主要信号通路396
第四节 创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治397
三、抑制粒细胞或粒细胞释放介质的药物398
二、抗炎药物398
一、细胞保护剂398
四、中和细菌内毒素及内毒素损伤保护剂的研究399
六、伤后尽快切除大部分焦痂400
五、改善延迟复苏方案400
第二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402
第一节 概述402
第十二章 脓毒症发生的免疫机制402
一、抑制因子学说403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学说407
二、抑制性细胞学说407
一、T淋巴细胞克隆无反应性408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脓毒症中的作用408
二、CD4+T淋巴细胞功能性分化410
四、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411
三、CD4+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树突细胞数目的减少411
一、过度炎症反应及其相关概念413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促炎/抗炎反应平衡异常413
二、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下调416
三、不同细胞群对机体免疫的抑制效应419
四、细胞内信号通路活化在免疫抑制中的作用420
一、免疫监测的必要性421
第五节 免疫状态监测及其意义421
三、炎症反应程度评价422
二、选择免疫监测的恰当标记物422
四、评估炎症所致组织损伤424
五、侵入性感染的辅助诊断426
六、重症患者免疫状态的检测427
七、免疫麻痹与器官移植并发感染危险性的关系429
二、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432
一、创伤患者免疫调理的原则432
第六节 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措施432
三、感染的免疫治疗433
四、关于当前创伤后免疫调理理念的反思437
五、结语439
一、细胞的概念、结构和化学组成444
第一节 细胞444
第十三章 脓毒症的机体代谢改变及机制444
二、细胞膜及其功能447
三、细胞质基质、内质网及细胞器451
一、蛋白质合成与降解454
第二节 脓毒症时的蛋白质代谢454
三、氨基酸转运456
二、氨基酸代谢456
五、谷氨酰胺458
四、蛋白质的补充458
一、高血糖459
第三节 脓毒症时的细胞糖代谢459
二、乳酸血症461
二、细胞因子影响脂肪动员代谢462
一、激素调节462
第四节 脓毒症时的脂类代谢障碍462
第五节 有氧糖酵解及其意义463
三、活性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463
一、脓毒症时高乳酸血症464
二、脓毒症时有氧糖酵解是导致高乳酸血症的重要机制之一465
一、概述466
第六节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466
三、有氧糖酵解的意义466
二、骨骼肌蛋白分解代谢的危害性467
三、骨骼肌蛋白降解途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468
四、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烧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降解中的作用471
五、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强的调节472
六、治疗与研究展望473
第七节 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474
一、几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及功能475
二、烧伤后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479
三、烫伤后血清、组织钙离子的变化482
一、基本概念484
第八节 脓毒症的氧输送、氧耗和细胞病性缺氧484
二、正常动物氧输送与氧需求、氧耗的关系485
三、人类病理状态氧输送与氧需求、氧耗的关系486
四、测量氧耗的方法及评价488
五、评估氧输送与氧需求的匹配关系及解读结果489
六、纠正氧输送与氧需求失匹配的方法490
八、以高氧输送为治疗目标的临床研究491
七、高氧输送治疗及标准491
十、非氧输送不足导致缺氧的原因494
九、高氧输送治疗策略失败的原因494
十一、细胞病性缺氧的证据及形成机制495
十二、细胞病性缺氧的治疗497
十三、脓毒症循环治疗的总体方案498
一、烧伤后机体能量代谢的改变概况499
第九节 其他499
二、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侵袭性感染时的代谢改变501
三、休克期切痂对能量代谢的影响502
四、质子渗漏与解耦联蛋白对能量代谢的影响503
一、微循环的基本概念511
第二节 微循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511
第十四章 脓毒症时微循环的改变及机制511
第一节 概述511
二、微循环的形态结构513
三、微循环的动态功能518
一、管径和流速改变522
第三节 微循环功能障碍522
四、正常微循环522
二、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改变525
三、渗出和出血530
四、微血管壁的形态改变531
五、微血管的再生与修复532
二、失血、缺血533
一、创伤533
第四节 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533
三、炎性细胞因子或毒性物质534
四、理化因素536
五、体液因子对微循环的调节537
第五节 改善微循环的措施540
三、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541
二、活血化瘀,疏通微循环通道541
一、补充血容量541
四、降低血液黏度542
一、凝血系统544
第一节 凝血过程及其调控544
第十五章 脓毒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44
二、抗凝系统549
三、纤溶系统552
二、促炎物质促进凝血554
一、炎症与凝血同属宿主反应554
第二节 炎症-凝血网络关系554
三、凝血促进炎症557
三、DIC分类558
二、微血管体系558
第三节 DIC概述558
一、DIC的涵义558
一、革兰阴性细菌诱发DIC的机制560
第四节 严重感染并发DIC的机制560
二、革兰阳性细菌诱发DIC的机制564
三、其他病原微生物诱发DIC的机制565
第五节 脓毒症并发DIC的表现566
第六节 DIC发病学有关环节的实验室检查569
一、凝血与抗凝系统的检查570
二、血小板的检查573
三、纤溶系统的检查574
五、血管内溶血的检查575
四、血管内皮受损的检查575
七、与DIC发病学有关的其他检查576
六、白细胞的检查576
一、DIC筛选基本试验的评价577
第七节 DIC的诊断577
八、不同阶段常见的指标变化577
二、DIC的诊断标准578
三、分子标识物在DIC诊断中的地位579
四、DIC的鉴别诊断580
一、严重程度判断581
第八节 脓毒症并发DIC的严重度与预后估计581
二、脓毒症并发DIC的预后估计582
三、阻断微血栓形成583
二、生命支持措施583
第九节 脓毒症并发DIC的治疗583
一、原发病治疗583
四、积极处理出血倾向587
六、中药治疗问题588
五、皮质激素应用问题588
七、疗效判定标准589
一、肠道正常菌群及其定植抗力595
第一节 胃肠屏障构成及其生理功能595
第十六章 脓毒症时胃肠功能障碍595
二、胃肠道黏膜屏障596
三、胃肠道免疫屏障597
一、肠道机械屏障损伤598
第二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促发因素及机制598
二、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紊乱599
一、肠黏膜通透性检测600
第三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主要监测方法及其应用600
三、机体免疫功能损伤600
三、血浆二胺氧化酶602
二、血浆内毒素水平监测602
五、肠道菌群分析及粪便染色涂片603
四、外周血中细菌DNA片段的检测603
第四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临床意义604
七、血浆谷氨酰胺含量604
六、小肠呼氢试验604
一、肠道细菌移位605
三、细菌/内毒素移位参与脓毒症和器官功障碍的发生和发展606
二、细菌/内毒素移位诱发大量炎症介质合成与释放606
一、早期肠内营养607
第五节 细菌/内毒素移位的防治措施607
三、肠道选择性清洁疗法608
二、微生态制剂608
四、中药609
五、其他疗法610
一、肝的生理功能613
第一节 病因613
第十七章 脓毒症时肝功能障碍613
二、脓毒症时发生肝功能障碍的原因615
一、肝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623
第二节 脓毒症时肝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623
二、肝细胞功能与肝功能障碍的关系628
一、脓毒症时肝损害的病理改变630
第三节 肝功能障碍的病理特征630
二、与肝损害相关的肝外并发症637
一、常规肝功能检测方法641
第四节 肝功能障碍的实验室诊断641
二、肝储备功能的评价642
一、清洁肠道,减少肠源性细菌移位644
第五节 脓毒症时肝功能障碍的治疗644
三、维护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647
二、维持内环境恒定,纠正负氮平衡,防治水、电解质、酸碱失衡647
四、促进ET代谢清除648
五、中药制剂的辅助治疗650
六、脓毒症治疗的研究进展651
第一节 概述657
第十八章 脓毒症与急性肺损伤657
二、间接性损伤658
一、直接性损伤658
第二节 病因658
一、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659
第三节 发病机制659
二、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660
五、肝和肠道等器官在ALI发生中的作用662
四、神经因素662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破坏662
第四节 病理学改变663
六、炎症反应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地位663
二、病理学特征664
一、病理分期664
二、肺顺应性降低665
一、肺容积减少665
第五节 病理生理改变665
一、症状和体征666
第六节 临床表现666
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666
四、肺循环改变666
二、典型的ARDS临床分期667
三、辅助检查668
一、诊断669
第七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669
二、鉴别诊断670
一、病因治疗672
第八节 治疗672
二、呼吸支持治疗673
三、其他治疗677
一、患病率681
第一节 流行病学681
第十九章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681
二、病死率和医疗花费682
第二节 微生物学685
一、宿主相关因素688
第三节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688
二、药物690
三、治疗相关性危险因素692
四、交叉感染696
五、发病机制697
第四节 诊断方法698
一、VAP的影像学诊断699
二、VAP的临床诊断标准701
三、不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时VAP的微生物学诊断704
四、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诊断VAP的方法707
一、经验性抗菌药治疗与VAP患者的预后714
第五节 治疗714
五、重度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714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指南715
三、其他相关问题717
第六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720
二、气道管理和呼吸护理722
一、细菌定植的预防722
一、选择性胃肠道去污染的概念723
第七节 选择性胃肠道去污染723
三、加强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教育723
二、临床研究725
三、SDD对特定患者人群的意义727
六、结论728
五、经济效益分析728
四、对耐药性的影响728
第二十章 脓毒症时心功能不全734
第一节 历史回顾735
一、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时左室功能改变737
第二节 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时心室功能状态737
二、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时右室功能不全739
第三节 影响脓毒性休克预后的有关因素740
第四节 细胞因子与脓毒症时心功能障碍742
一、心肌低灌注743
二、循环抑制物质744
三、细胞因子在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746
第五节 脓毒性心功能抑制的细胞内机制——一氧化氮750
一、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751
二、一氧化氮和环磷酸鸟苷在脓毒性心血管功能不全中的作用753
三、一氧化氮介导心功能障碍的机制755
四、小结758
第一节 脓毒性休克概念的进展763
第二十一章 脓毒性休克763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特点764
第三节 氧输送与氧耗量的相关性及组织缺氧767
一、病因性治疗769
二、支持性治疗769
第四节 治疗与展望769
第一节 定义及发病因素774
第二十二章 创伤后急性肾功能障碍774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775
一、急性肾实质性肾功能衰竭776
二、肾毒性物质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778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对其他器官的影响781
三、排除梗阻782
二、早期发现782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782
一、预防782
五、诊断肾实质损伤783
四、处理肾实质功能障碍783
六、保证最佳的肾灌注和氧输送784
七、利尿785
九、纠正代谢异常786
八、避免或减少肾毒性损伤786
十、肾替代治疗789
十二、营养支持790
十一、持续肾替代治疗790
十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用药原则791
第四节 预后792
第一节 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795
第二十三章 脓毒症时神经系统病变795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796
一、临床特征796
第二节 脓毒性脑病796
三、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800
一、危重病多神经病变801
第三节 脓毒症神经肌肉并发症801
二、神经肌肉阻滞药的延迟作用803
三、急性四肢瘫痪性肌病804
第一节 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认识的历史与基本概念807
第二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07
一、全身炎症反应的启动809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809
二、失控炎症反应的形成810
三、失控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813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征817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819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820
一、循环支持822
二、呼吸支持824
三、代谢支持826
第六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预防827
第一节 概述831
第二十五章 脓毒症的诊断与预警指标831
第二节 诊断标准及其评价832
一、影像学检查方法概述834
第三节 脓毒症的影像学诊断834
二、与脓毒症相关的胸部影像学表现835
三、与脓毒症相关的腹部影像学诊断838
四、与脓毒症相关的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840
五、与脓毒症相关的骨关节及软组织影像学诊断841
第四节 脓毒症严重度评分系统842
一、危重病预后评分系统的建立原理和用途843
三、脓毒症严重度相关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比较844
二、制定脓毒症严重度评分系统的意义844
五、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849
四、脓毒症严重度评分系统的应用和注意事项849
第五节 重要预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850
一、降钙素原851
二、C反应蛋白855
三、细胞因子858
四、细胞受体861
一、细菌内毒素862
第六节 其他指标862
五、抗凝血酶862
二、新蝶呤863
二、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临床特点868
一、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诱因868
第二十六章 常见类型脓毒症868
第一节 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868
四、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诊断869
三、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代谢特点869
五、腹部外科患者脓毒症的治疗870
二、创伤性脓毒症的特点877
一、概述877
第二节 多发伤患者脓毒症877
三、严重创伤患者容易发生脓毒症的原因878
四、创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880
五、创伤脓毒症的治疗882
一、烧伤感染的病原菌885
第三节 烧伤及烧伤创面脓毒症885
二、烧伤感染的途径888
三、烧伤脓毒症的诊断与发病机制891
四、创面脓毒症892
五、烧伤脓毒症防治策略894
六、烧伤真菌感染899
一、器官移植的基本知识902
第四节 器官移植患者脓毒症902
二、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常见原因903
三、器官移植患者常见的感染904
四、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症状、体征和检查906
六、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常见部位——肺部感染907
五、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治疗907
七、肾移植术后感染909
八、肝移植术后感染913
一、重症监护患者留置尿管与感染917
第五节 尿路感染与脓毒症917
二、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918
三、实验室检查919
四、微生物监测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研究921
五、小结922
一、骨关节感染的分型923
第六节 骨关节感染和脓毒症923
四、骨关节感染的传播途径924
三、骨关节感染的病原学924
二、骨关节感染的发病部位924
五、骨关节感染的病理生理变化925
六、临床症状和体征926
七、临床辅助检查927
八、骨关节感染的治疗929
第七节 导管相关脓毒症930
二、导管相关脓毒症的诊断931
一、导管相关脓毒症的病因931
三、导管相关脓毒症的防治932
二、发病机制933
一、流行病学933
第八节 儿童期脑膜炎性脓毒症933
五、诊断934
四、病理生理学934
三、临床表现934
七、预后935
六、脑膜炎严重程度的预测935
八、治疗936
九、预防937
一、免疫系统概述938
第九节 免疫缺陷患者脓毒症938
二、导致免疫缺陷的常见病因939
四、诊断945
三、临床表现945
五、治疗946
六、预防947
二、流行病学和发病率953
一、概述953
第二十七章 特殊类型脓毒症953
第一节 小儿脓毒症953
三、病因学和病理学955
四、诊断957
五、治疗959
七、预防965
六、预后965
一、老年人感染的生理学基础和社会学原因966
第二节 老年人脓毒症966
二、老年人脓毒症的临床特点968
一、产褥感染及产褥期脓毒症974
第三节 妇产科脓毒症974
二、盆腔炎性疾病与脓毒症984
三、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脓肿992
一、概述995
第四节 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995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997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1006
四、防治对策1007
第五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脓毒症1011
一、病原学与发病机制1012
二、流行病学1015
三、临床特征1018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1020
五、治疗1022
第六节 创伤弧菌脓毒症1029
一、病原学1030
二、创伤弧菌脓毒症的流行病学特点1030
三、创伤弧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1032
四、创伤弧菌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研究1033
五、创伤弧菌脓毒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036
六、创伤弧菌脓毒症的实验治疗学及临床治疗学研究1037
七、创伤弧菌脓毒症的预防1040
第二十八章 脓毒症的防治1045
第一节 脓毒症治疗新指南及评价1045
一、由SSC推荐的治疗指南1045
二、对SSC脓毒症治疗指南的解析及评价1049
三、由专业化ICU治疗脓毒症的重要性1056
一、突出三个重点1057
第二节 抗休克治疗和液体复苏1057
二、建立三条通道1061
三、搞好三个平衡1062
四、把握三个问题1063
第三节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1065
一、深度烧伤创面的危害性1065
二、切痂时机的选择1066
三、休克期切痂植皮的必要性1066
四、休克期切痂的可行性1067
五、休克期切痂防治脓毒症1068
第四节 脓毒症的抗菌药治疗1078
一、感染和脓毒症的常见病原菌1078
六、选择休克期切痂时机的临床指标1078
二、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1080
三、脓毒症的抗菌药经验治疗1081
四、脓毒症抗菌药目标治疗1083
第五节 代谢与营养支持1085
六、停药标准和时机1085
一、代谢与营养支持应注意的问题1085
五、抗菌治疗中的观察和调整1085
二、应予重视的营养物质1088
第六节 免疫调理治疗1097
一、抗炎治疗的可能途径及临床试验1098
二、免疫功能紊乱及其调理新策略1099
第七节 其他辅助措施1101
一、脓毒症合并高钠血症的防治1101
二、烧伤脓毒症“冲击”治疗1106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回顾和现状1112
一、研究特点与进程1112
第二十九章 中医学对脓毒症的认识1112
二、回顾与现状1114
第二节 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思路1123
一、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1123
二、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辨证论治的方法和理论原则1125
第三节 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辨证论治1127
一、分期、病机和辨治要点1127
二、中医药防治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共性原则1128
第四节 “血必净”及其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1130
一、脓毒症的病理改变及活血化瘀中药的开发1130
二、“血必净”注射液的组成与治疗基础1133
三、“神农33号”及“血必净”对脓毒症的作用机制1136
四、“神农33号”及“血必净”对脓毒症的临床疗效1143
第五节 研究展望1149
第一节 脓毒症治疗性研究的设计原则1153
一、治疗脓毒症的新措施和新方案1153
第三十章 脓毒症的临床试验1153
三、比较、对照和随机分组1154
四、标准化的治疗方案1154
二、脓毒症治疗性研究的目标1154
五、终点评价指标和中间评价指标1155
六、疗效评价与安全性评价指标1155
八、多中心1156
九、伦理学要求1156
七、盲法1156
一、分组和观察病例数1157
二、随机分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1157
第二节 脓毒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1157
三、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1158
四、病例报告表1158
五、变量清单1159
六、数据库设计、录入和管理1159
七、知情同意和知情同意书1160
八、统计分析和评价1160
九、临床试验的组织实施1161
第三节 循证医学在脓毒症研究中的应用1163
一、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1163
二、循证医学的基本技能1165
三、循证医学在脓毒症临床试验中的应用1169
四、循证医学与脓毒症临床实践1175
第一节 抗感染研究的历史回顾1182
一、细菌学时代以前1182
第三十一章 脓毒症研究的展望1182
三、抗菌药时代1183
第二节 脓毒症研究现状1183
二、细菌学时代1183
一、脓毒症抗炎治疗研究1184
二、脓毒症炎症及免疫机制1190
第三节 脓毒症研究的问题与反思1193
一、脓毒症试验的反思1193
二、动物模型与临床试验的差异1194
三、脓毒症研究新模式1195
第四节 脓毒症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展望1198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其致病作用1199
二、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1200
三、基因多态性研究1201
四、脓毒症的“晚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1202
五、凝血功能障碍1203
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1204
七、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1205
八、脓毒症PIRO系统1206
九、免疫调理与治疗新措施1207
索引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