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诊法研究
  • 严惠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94791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一节 前人论要1

一、中医诊法的内容与意义1

二、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1

目录1

三、中医诊法的基本要求2

四、诊法的重要性2

第二节 中医诊法学的概念与任务3

一、中医诊法学的概念3

二、中医诊法学的任务3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现代阐释4

一、基本原理4

二、中医诊法原理的现代阐释5

第四节 中医诊法的思维方法11

一、整体思维11

三、形象思维12

二、全息思维12

四、辨证逻辑思维13

第五节 中医诊法的特色优势与不足15

一、特色优势15

二、中医诊法的不足与分析18

第2章 望神诊法20

第一节 前人论要20

一、神与脏腑精气的关系20

二、神与目、色的关系20

三、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0

第二节 历代贡献22

一、秦汉及以前时期22

二、隋唐宋金元时期23

三、明清及以后时期23

一、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对心主神明研究24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24

二、从脾胃与神志的相关性对神研究25

三、从“脑心”和“泥丸宫”实质的探讨来对神研究27

第四节 解难释疑27

一、区别神昏、躁扰、狂躁不安27

二、对“一会即觉”、“以神会神”的理解28

三、“神乱”不等于“失神”29

四、假神的病机与辨识29

五、神明并非心所独主30

六、中医心脑与神明的关系31

七、脑在脏腑中的核心作用33

八、心主神与五脏藏神35

九、对望神中“神”的理解35

二、神、气、色关系38

一、面部色泽与五脏精气的关系38

第一节 前人论要38

第3章 望色诊法38

三、五色与病性、病位的关系39

四、脏腑在面部的相关部位39

五、常色40

六、望色纲领41

七、善恶顺逆42

八、色脉症相参43

九、五色主病45

第二节 历代贡献48

一、先秦时期诊法起源,《内经》色诊理论奠基48

二、汉三国色诊广泛运用,《伤寒论》察色辨病独具特色49

三、晋隋唐医籍承古整理,综合著作充实色诊内容50

四、宋金元时期社会革新,望诊理论发展迅速50

五、明清时期望诊专著迭出,色诊理论系统成熟51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52

六、近代望色理论日趋完善,色诊科研逐步深入52

一、色诊客观定性定量53

二、颜面温度色差研究55

三、色诊在证候量化诊断中的应用56

四、病理五色的常见病证57

五、面部色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58

第四节 解难释疑58

一、何谓色部?人体五脏色部划分依据是什么58

二、怎样认识颜面色部的临床应用59

三、怎样认识神与色的关系59

四、怎样认识望色十法的临床运用60

五、何谓十法60

六、怎样理解病色善恶及其临床意义60

九、如何色脉相参判断病情顺逆吉凶61

八、何谓“能合色脉,可以万全”61

七、怎样理解病色交错及其临床应用61

十、白色、黄色均主气血不足,两者有何区别62

十一、血瘀证面色改变有何特征?临床诊察时应注意哪些相关面色62

十二、怎样区别萎黄与枯黄63

十三、怎样鉴别黄胖与湿病发黄63

十四、五色主病及其面色特征各是什么63

第4章 望舌诊法65

第一节 前人论要65

一、舌的生理认识65

二、舌诊的方法66

三、影响舌象变化的非病理因素66

四、舌诊的辅助检查方法67

五、正常舌象68

六、病理舌象68

一、殷商舌诊应用初露端倪86

二、秦汉舌诊应用已奠基础86

第二节 历代贡献86

三、晋元功在继承与发展88

四、明清舌诊应用已成熟89

五、建国后舌诊应用、研究并重91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92

一、研究方法93

二、病理舌象的形成机制研究100

三、舌诊的临床研究106

四、对今后的研究思考与展望111

第四节 解难释疑114

一、脏腑在舌面分布的几种不同认识114

二、如何看待脏腑在舌面的分部问题114

三、正常舌象形成机制的研究115

四、对黄苔、白苔主病的不同认识117

五、对灰、黑苔的认识119

六、临床应当怎样正确运用舌诊120

一、闻声音124

第5章 闻诊方法研究124

第一节 前人论要124

二、闻气味130

第二节 历代贡献131

一、闻声音131

二、嗅气味137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139

一、国内外对声诊的现代研究139

二、国内外对嗅气味的现代研究142

第四节 解难释疑144

一、五声、五音诊病理论144

二、音哑、失音的虚实辨析145

三、谵语、郑声寒热虚实性质的认识146

四、喉中痰鸣与喘、哮146

五、咳嗽与肺咳的概念147

七、咳逆与上气的区别148

六、少气、短气与喘的区别和联系148

九、呕、吐、哕、噫的相关概念149

八、息粗与息微149

十、肠鸣、矢气的病机150

第6章 问诊方法152

第一节 前人论要152

一、问诊的内容(十问歌)152

二、问寒热152

三、问汗153

四、问疼痛154

五、问头身胸腹肢体不适155

六、问耳目156

七、问睡眠156

八、问饮食口味157

九、问二便157

第二节 历代贡献158

十、问经带158

十一、问小儿158

一、殷商时期159

二、先秦两汉时期159

三、晋唐宋金元时期162

四、明清及以后时期164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165

一、研究方法165

二、研究内容166

三、问诊客观化或仪器化的得失169

四、展望169

第四节 解难释疑170

一、问诊的目的和作用170

二、问诊的方法、技巧和原则170

三、忽视问诊的后果171

四、区别恶寒、寒战、畏寒172

六、从“阳加于阴谓之汗”理解汗的机制174

五、对寒热往来机制的认识174

七、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非皆属阳虚175

八、五更泄泻、日晡潮热的机制175

九、对五更泄泻的时间及临床意义的认识176

十、热入营血为何口反不甚渴176

十一、“嗜睡”、“昏睡”与“昏迷”的鉴别177

第7章 脉诊研究178

第一节 前人论要178

一、脉诊原理的认识178

二、诊脉部位的认识178

三、诊脉方法180

四、正常脉象181

五、病理脉象182

一、扁鹊首用脉法诊病200

第二节 历代贡献200

二、《内经》奠定了脉学基础201

三、《难经》赋予脉诊新的内容204

四、张仲景实践和发展了脉诊204

五、第一部脉学专著问世206

六、《濒湖脉学》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207

七、脉图形象化的发展207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208

一、脉象仪的研究208

二、脉搏图形成机制的研究209

三、脉搏图生理参数的测算与分析方法的研究210

四、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215

五、常见脉象的脉搏波图及形成机制研究217

六、常见脉象的动物实验及动物模型研究231

第四节 解难释疑234

一、对脉胃、神、根的认识234

七、脉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234

二、对人迎、气口的部位的认识235

三、对无脉症的认识236

四、对妊娠脉的认识236

五、对临产脉的认识237

六、对脉位、数、形、势、属性检测方法认识238

七、对非单因素脉象是相兼脉的认识241

八、对相兼脉主次和称谓的认识241

九、对“平脉”的认识241

十、对“弦脉”与“紧脉”的鉴别242

第8章 腹诊方法243

第一节 前人论要243

一、腹部与脏腑经络腧穴的关系243

二、腹诊方法244

三、病症与病机245

第二节 历代贡献248

一、先秦时期腹诊已具维形248

二、秦汉时期腹诊初具规模249

三、晋元时期腹诊进一步发展254

四、明清时期腹诊更加成熟256

五、建国以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57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258

一、腹诊的理论研究258

二、腹诊的临床研究261

三、腹诊的现代科学研究263

第四节 解难释疑265

一、中医腹诊中腹征、腹症与腹证的概念与关系265

二、拒按并非都实证,喜按并非都虚证265

三、中医腹诊与汉方医腹诊及西医腹诊的异同点266

四、大腹的位置及脏腑归属266

六、痞证辨析267

五、结胸辨析267

第9章 耳诊方法270

第一节 前人论要270

一、耳的生理270

二、耳病的病因病机271

三、察耳诊病273

四、察耳辨治274

第二节 历代贡献275

一、古人对耳诊的认识与应用275

二、古人对耳穴的认识280

三、近代对耳诊的应用与研究281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285

一、研究方法285

二、耳诊机制的现代研究288

一、对耳穴功能的认识298

第四节 解难释疑298

三、今后研究的思考与展望298

二、“良导点”不一定就是低电阻点299

三、影响耳廓阳性反应的常见因素299

四、耳诊常用诊断方法介绍300

五、耳穴辨证分析310

第10章 目诊方法312

第一节 前人论要312

一、对眼的生理认识312

二、目色变化与意义312

三、目形变化与意义314

四、眼部其他改变与意义315

第二节 历代贡献315

第三节 现代研究述评317

一、理论研究317

二、临床研究319

第四节 解难释疑3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