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中起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1210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0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18页
- 主题词:哈贝马斯,J.-理性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哈贝马斯的学术经历及思想历程3
三、国外哈贝马斯研究概览6
四、哈贝马斯研究在中国9
五、相关研究评价12
第二章 理性主义的渊源及其历史演进14
一、从笛卡儿到康德:现代理性主义的滥觞14
(一)古希腊哲学:传统理性主义的缘起15
(二)启蒙运动:现代理性主义的觉醒16
二、康德理性批判:黑格尔的主体性反思18
(一)康德哲学批判:理性对知性的超越19
(二)理性的机巧:历史反思与自我反思21
三、“后现代”的批判话语与理性主义的超越26
(一)理性主体观的批判: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27
(二)逻各斯中心主义批判:德里达的解构策略32
第三章 传统理性主义范式的危机及其转向37
一、韦伯的理性化思想及其困境37
(一)理性行为逻辑及其扩张37
(二)社会的理性化过程39
(三)理性化的困境及其反思41
二、物化理论与功能主义的理性批判43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化理论及其超越44
(二)系统理论与功能主义的理性批判48
三、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主义批判51
(一)启蒙辩证法:技术—工具理性的反思52
(二)从工具理性批判到文化意识批判55
(三)艺术新潜能: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救赎58
四、传统理性主义范式的反思与转向60
(一)主体中心化理性:传统理性主义范式的危机61
(二)交往理性范式:现代性的反话语65
(三)走向“主体间性”:交往范式的理性内核67
第四章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范式的出场逻辑72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性”范式的语用学基点72
(一)西方“语言学转向”的线索分析与批判73
(二)理性重建新模式:规范语用学的内在功能75
(三)言语“有效性主张”与交往模型的构建78
二、“生活世界”:交往理性范式的规范基础82
(一)交往境域的构建:现象学生活世界批判83
(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结构与功能87
(三)交往范式生成:基于“生活世界”的理性潜能91
三、生活世界理性化与殖民化:双层社会解释架构94
(一)双层社会解释架构下的“生活世界殖民化”95
(二)交往行为合理化与重建“生活世界”99
四、话语伦理与公共领域的重建:社会交往合理化的路径103
(一)话语伦理学:建构共同的社会规范104
(二)公共领域的重建:走向社会交往合理化108
第五章 现代性规范基础的重建:交往范式的理性潜能114
一、交往理性范式: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重建114
(一)交往理性:主体间的规范性基础115
(二)“规范”指向的生产范式批判:与马克思的对话119
(三)走向交往范式: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超越123
二、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交往理性的社会文化自觉127
(一)“内在规范”的转换:技术文化的分析与批判127
(二)多元文化共识重建:交往理性的社会文化自觉132
三、重建现代性:交往理性的“规范”潜能135
(一)谨慎的普遍主义:现代性交往理论的基本预设136
(二)重建启蒙理性: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139
(三)现代性危机的出口:交往范式的理性反思143
第六章 理性主义范式转换的当代价值147
一、反思与重构:理性主义范式转换的方法论意义147
(一)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148
(二)与批判理性主义及哲学解释学的论战150
(三)基于交往理性的批判理论:解释学转向的方法论价值153
二、交往理性范式的实践面相:通向“话语民主”之路155
(一)话语伦理的普遍主义立场156
(二)制度化的商谈:政治公共领域的交往权力160
(三)话语民主的实践意旨及其当代价值164
三、新的理性反思视角:交往理性范式的中国语境及其当代启示168
(一)“交往理性”内在价值诉求: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整合169
(二)国家—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国式“公共领域”的成长173
(三)话语商谈:破解转型期中国社会秩序的张力与失范179
第七章 余论184
一、关于“交往范式”与“生产范式”185
二、关于话语伦理与社会正义188
三、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191
参考文献195
后记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