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史概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史概述](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4766939.jpg)
- 林岷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3943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93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文化史-概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史概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一、“文化”诠释1
二、本课开设缘起1
目录1
三、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精神2
四、和合文化与21世纪的和睦共进6
五、开设本课的目的与意义13
六、学习方法与参考书15
一、中国历史政治地理16
第二章 中国文化背景16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与沿革16
二、我国行政区划的演变轮廓18
三、我国人口与移民对文化发展的作用21
四、学文化史应注意的有关地理概念24
五、怎样查找地名27
第二节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与政治架构30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0
二、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三种经济区)31
三、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中华文化的三大特性33
四、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政治架构——家国同构36
第三章 中国文化史基础知识4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历史纪年的基本规律41
一、以干支记载年代是中国纪年的特点41
二、以帝号、年号纪年是中国纪年的另一特点49
三、历法的变化与中西历的对照51
四、查年号、纪年、年代的主要书籍53
五、查考年代还需要博学与精专结合54
第二节 姓氏文化——古人的姓、字、名、号与谥56
一、诠释姓、字、名、号56
二、中国姓和氏的起源57
三、古人起名、字、号的根据62
四、古人的爵制、勋制与赠谥67
五、帝王的庙号和陵号76
六、皇帝的尊号76
七、帝王赐谥、姓、名是显示淫威,实行专横统治的直接工具77
八、有关参考书78
一、有关避讳中的国讳与家讳79
第三节 古人的避讳与称谓79
二、避讳的三种方法80
三、避讳的种类82
四、数朝同避讳的字84
五、古人的称谓85
六、了解古人称谓的现实意义88
七、有关参考书89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前700—前344)91
第四节 中国历史上的取仕制度91
一、奴隶制时期的贡士制度(前840—前700)91
三、汉朝的察举、征辟制度(前206—220)92
四、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220—581)95
五、隋唐建立正式的开科取仕制度(581—960)97
六、宋元的科举制度(960—1368)101
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1368—1911)103
八、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112
九、有关参考书115
第五节 中国历代官制简述116
一、先秦官制的发展116
二、秦至清末中央中枢机构官制的发展120
三、秦至清末中央各部门的官制131
四、秦至清末中央监察机构的变化136
五、关于专门向皇帝规谏的谏官139
六、秦至清朝地方机构与官制的演变141
七、应注意的有关官职的问题154
八、官名与官制的查找法158
第四章 中国文化史分期159
第一节 文化发祥期(殷商之前)159
一、人类起源的中心——人类的形成史与文化史同步159
二、原始宗教——人类发展的进步标志160
三、中华远祖三大文化集团162
四、“龙”是中华文化多元的民俗学依据,充满人性美164
五、禅让制与禹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66
六、尧文化(和合文化)内涵初探167
七、殷商神本文化171
第二节 文化元典朝(周、秦、汉)174
一、西周人的文化维新174
二、元典又一硕果——诸子争鸣、多极互补179
三、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191
四、“一天下”与秦法家政治192
五、西汉参酌元典、独尊儒术194
六、秦汉以前男女的自由婚恋199
一、一元独尊的离析(儒的裂变)201
第三节 乱世中的多元文化(魏晋南北朝)——儒、玄、道、佛互为消长201
二、中古时代人物的美——魏晋士人的容止观207
三、金陵鸟衣巷(源远流长的秦淮文化)208
四、道教文化(“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209
五、佛教文化(佛教的输入与逆输出)220
六、胡汉文化的碰撞(文化机制的潜作用)231
七、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235
八、史学与经学的分道238
九、科技的非实用趋向238
一、史诗般壮丽的唐文化背景240
第四节 文化后元典期(唐宋)——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最后精华高潮240
二、有容乃大的唐型文化243
三、对佛教的选择与改造272
四、中华文化的辐射288
五、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变的动因292
六、宋儒学复兴与理学建构294
七、宋型文化中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306
八、宋型文化中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327
九、宋代科技与史学之华光333
十、宋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绚烂之花335
十一、两宋的双重文化效应337
第五节 文化征服期——辽、金、夏、元339
一、文明战胜野蛮——华夷的互变339
二、成吉思汗的远征与蒙古帝国的分封343
三、忽必烈与“汉法”343
四、蒙藏佛缘解决西藏版图归属问题345
五、世界性的元朝大帝国347
六、中外文化交流的绚丽多彩348
七、元代社会与《封神演义》的神王合一观357
八、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王国359
九、元代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关键性地位376
第六节 文化反思期(明清)379
一、明初专制禁忌极至的文化政策379
二、被尊为“天纵英主”的朱元璋其过人之处383
三、明成祖的锁国政策与文化贡献387
四、明中期“异端文化”的勃兴——自我意识的觉醒394
五、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汇的两大特点409
六、盛世辉煌之一——回望清代前期国家统一历程418
七、盛世辉煌之二——为巩固国家统一,清对边疆实施特殊管理420
八、盛世辉煌之三——民族团结、国运昌盛、文化新潮423
九、17世纪中至18世纪末,改天换地的全球变局439
十、落日辉煌后的中国死水一潭,长夜无歌440
第七节 文化转型期(清末民国初)——蜕变与新生448
一、中华文化被裹挟进“血与火”的炼狱中448
二、中华文化经历三个层面的艰辛变革历程449
三、近代“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种变革方式456
四、20世纪前后中华文化中诞生的新质细胞470
五、“五四”运动开创中华新文化492
六、中华新文化硕果503
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519
八、近代文化论争——生机盎然的新民主主义文化532
九、生动传神助兴民族精神的民俗文化544
第五章 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的北京“宣南文化”564
一、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565
二、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566
三、以琉璃厂为代表的京城书卷(市)文化567
四、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570
五、以乾嘉学派、诗坛、戊戌维新先驱为代表的士人文化573
六、宣南是《红楼梦》创作、传播、研究基地576
七、宣南文化促进京师传媒业的形成和发展577
八、生生不息的会馆文化堪称历史的化石群578
九、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邸宅文化583
十、以民间诸神为内容的坛庙文化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