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联兴亡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苏联兴亡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4758693.jpg)
-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3962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97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9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苏联兴亡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再版前言1
前言1
第一章 革命前的俄国和沙皇制度的覆灭1
第一节 20世纪初叶的俄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1
农奴制改革拉开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序幕1
二元化的俄国社会3
沙皇“慈父”形象的消失6
第二节 旧俄时期的思想文化9
村社精神及其瓦解9
布尔什维主义的诞生11
极端的民族性格14
第三节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活动16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6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18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活动19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二月革命的胜利21
一战期间的俄国21
二月革命的胜利25
第二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28
第一节 两个政权并存与临时政府的危机28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28
列宁和《四月提纲》31
临时政府的三次危机33
临时政府改组和科尔尼洛夫叛乱37
第二节 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37
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39
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41
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44
十月革命的意义46
第三节 苏维埃共和国的最初步骤50
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的建立50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53
革命初期的经济、政治措施56
第三章 国内战争的胜利60
第一节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全面爆发60
外国武装干涉的开始60
全国宣布为军营62
红军在1919年的战斗65
“军事反对派”68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71
战争环境下的经济状况71
从粮食垄断专卖到粮食收集制73
加快工业国有化步伐、建立管理总局体制78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81
取消自由贸易,经济关系的实物化82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85
第三节 国内战争的结束87
1920年初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87
“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89
国内战争的结束91
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危机94
第一节 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国内状况94
第四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94
政治形势动荡和喀琅施塔得兵变96
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98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00
粮食税制的实行100
租让制和租赁制102
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105
列宁探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06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109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民族政策109
格鲁吉亚问题112
苏联的建立和苏联第一部宪法的制定116
列宁的“遗嘱”问题119
第四节 列宁逝世前的国内政治生活119
列宁对改革国家机关的构想122
托洛茨基的“新方针”和全党争论124
列宁逝世127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成就和问题130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状况130
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130
20年代中期的农村阶级状况134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37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业生产141
工业生产的恢复141
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144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财政金融149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151
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151
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问题的探索154
第六章 1924—1927年的党内斗争157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状况157
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157
关于“列宁主义”的争论159
托洛茨基的《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162
关于“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的党内争论165
托洛茨基被解职168
第二节 “新反对派”的形成及党内争论169
“新反对派”的出现169
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172
关于新经济政策和农村政策的争论176
“新反对派”的失败178
第三节 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181
托季联合反对派的出现181
争论不断升级185
托季联盟崩溃189
第七章 20年代的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194
第一节 文化教育事业建设194
苏维埃教育体制的确立194
科学研究事业和知识分子问题198
第二节 20年代的文坛201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成立及其错误201
俄共(布)中央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评203
“拉普”的成立及其活动205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争论209
“机械论”的兴起及活跃209
德波林学派和“机械论”者之间的争论212
第四节 经济学领域的争论215
20年代初期的经济学215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争论217
20年代后期的经济学220
第八章 20年代苏联的对外关系223
第一节 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转变223
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223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关系的初步形成229
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关系231
第二节 20年代初苏俄对外关系的新发展231
苏英贸易协定的签订236
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237
1924年各国同苏联的建交热243
第三节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244
继续增进同德国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244
警惕新战争危险,坚持和平外交政策248
第九章 国家工业化255
第一节 工业化准备时期255
苏联工业化时期的起点255
工业化方针的确定257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267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267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271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274
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装备277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279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279
“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281
斯达汉诺夫运动283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总结28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288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288
苏联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实现及其经验教训291
第一节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295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观295
第十章 布哈林同斯大林的争论及结果295
关于“长入社会主义”的思想296
关于过渡时期工农联盟的理论298
关于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300
第二节 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争论301
粮食收购危机301
1928年的两次中央联席全会311
《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发表315
第三节 “反右倾斗争”317
“和解方案”的破灭317
1929年的两次中央全会319
布哈林在争论中失败的原因321
“反右倾斗争”的后果和教训324
联共(布)十五大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决议328
第一节 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328
第十一章 农业集体化运动328
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理论330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333
“左”倾冒进的严重后果337
第二节 消灭富农阶级342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农状况342
富农政策的急剧转变345
消灭富农阶级347
第三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350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350
集体农庄的管理352
机器拖拉机站的建立355
对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评价358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363
第一节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63
1936年宪法的制定363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367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370
第二节 个人崇拜的盛行373
个人崇拜开始蔓延373
个人崇拜在苏联产生的原因376
第三节 大清洗运动378
基洛夫被害和大清洗运动的开始378
大清洗高潮迭起381
大清洗运动的后果和教训391
教育事业的发展397
第一节 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397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文化科学和意识形态397
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成就和失误400
第二节 30年代的文坛405
高度集中统一的文艺组织的形成405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406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批判运动410
声势浩大地批判德波林学派410
斯大林哲学论著的发表415
第四节 30年代的经济学领域418
经济理论研究的状况418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的讨论423
外交战略方针的转变425
第一节 争取集体安全的外交方针和行动425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苏联外交425
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建交427
参加国际联盟429
缔结东方公约的谈判和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430
30年代苏联的东亚外交435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的苏联外交438
慕尼黑会议后苏联外交的新动向438
英法苏三国谈判44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449
第三节 卫国战争前夕的外交行动453
东方战线的建立453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457
斯大林的战备思想461
第一节 战前的准备461
第十五章 卫国战争年代的苏联461
应付战争的物质准备464
第二节 卫国战争初期的严峻局势467
战争的爆发467
战争初期的严重局势470
国民经济战时体制的建立474
第三节 卫国战争的胜利477
莫斯科会战477
斯大林格勒战役481
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484
德国无条件投降和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结束487
恢复战争创伤的努力490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90
第十六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国内状况490
社会主义竞赛运动的新发动492
币制改革和降低物价494
第二节 农业体制改革尝试的终止496
农业生产的困境496
承包到组的试行与被批判498
合并集体农庄运动502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505
联共(布)中央关于文学艺术的决议505
文学领域批判运动的持续开展508
关于《西欧哲学史》的讨论510
经济学领域的批判运动512
“荣誉法庭”和“克柳耶娃、罗斯金案件”514
生物学领域的争论与批判运动517
第十七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关系523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战略523
战时联盟的瓦解和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523
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思想527
第二节 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531
抵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531
“柏林危机”535
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反应539
第三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541
对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初期政策541
共产党情报局和苏南冲突547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华政策552
第十八章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苏联社会556
第一节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556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发表556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发表561
第二节 斯大林晚年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568
改革之风的拂起568
“列宁格勒案件”570
联共(布)十九大的召开573
“医生间谍案件”575
第三节 斯大林逝世577
斯大林突然病逝577
斯大林的历史地位578
马林科夫就任部长会议主席581
第一节 马林科夫的内外政策方针581
第十九章 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581
“医生间谍案”平反583
贝利亚事件584
马林科夫的缓和方针587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针上的争论590
农业问题的提出590
垦荒运动592
第三节 马林科夫辞职599
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的分歧599
马林科夫辞职的原因601
第一节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605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605
第二十章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的政治经济605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608
苏共二十大的影响613
第二节 农业体制的改革616
取消义务交售制616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618
建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体制621
第三节 工业体制的改革623
下放管理权和扩大企业权限623
加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626
第四节 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628
“6·18”主席团会议628
六月中央全会633
苏共二十二大的召开637
第二十一章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的政治经济637
第一节 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637
对苏共二十二大的评价639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起落643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问题643
“玉米热”及其失败645
工业党、农业党的划分及矛盾648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下台651
十月中央全会651
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历史上的地位653
第二十二章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文化科学655
第一节 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655
教育事业趋于稳定发展655
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657
科学技术政策的调整660
第二节 文坛的变化661
“解冻”文学的出现661
60年代的文坛666
第三节 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进展668
哲学研究的新趋向668
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讨论670
“利别尔曼计划”672
第二十三章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苏联对外关系676
第一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676
苏南关系的缓解到又趋紧张676
十月苏波会谈678
匈牙利事件681
1957年和1960年两次莫斯科会议683
苏中两党的分歧和论战685
第二节 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688
调整对西欧的政策688
确立对中东的政策692
苏美关系的演变693
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696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战略699
“三和”路线699
核时代、核武器、核战略702
缓和、对抗和争夺704
对赫鲁晓夫时期政策的调整706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改革和调整706
第二十四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706
推行“新经济体制”709
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的变化714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和后退717
经济发展的“停滞”717
农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革724
政治体制日趋僵化726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思潮729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729
“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733
第二十五章 勃列日涅夫执政年代的意识形态738
第一节 社会价值观的嬗变738
社会分层的演进738
社会价值观的重构740
第二节 索尔仁尼琴与六七十年代的苏联文坛745
特殊的创作道路74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748
索尔仁尼琴的创作思想751
第三节 蛰伏的潜流753
勃列日涅夫的民族观753
民族问题:旧账未清,又添新债756
第二十六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761
第一节 苏联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761
赫鲁晓夫的外交“遗产”761
调整对外战略的条件762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766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扩张766
珍宝岛事件771
援越出兵柬埔寨773
“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在东欧774
第三节 对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776
制订和推行“缓和”政策776
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的解决778
苏美首脑会晤780
“欧安会议”和赫尔辛基精神782
第四节 对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变化783
干预印巴冲突783
入侵阿富汗784
对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渗透785
从“火箭战略”到“缓和战略”787
第五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战略787
“缓和战略”的利弊得失790
第二十七章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793
第一节 安德罗波夫的励精图治793
安德罗波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793
励精图治的初步措施796
第二节 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804
暮年执政,病夫治国804
契尔年科的短暂维持806
契尔年科的油干灯尽808
第二十八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809
第一节 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新起步809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的战略转变809
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814
1987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和六月全会817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823
第二节 动荡和危机826
兴亡攸关的政治体制改革826
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831
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834
动荡不安的政局836
荆棘载途的经济体制改革839
第三节 剧变和瓦解844
层出不穷的动乱和危机844
“8·19”事件849
解体前夕的苏联854
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政策总构想860
第二十九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对外关系860
第一节 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对话860
苏美对话与限制军备谈判864
苏联与两德统一871
苏日关系与“北方领土”问题874
第二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各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878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878
苏中关系正常化885
撤军阿富汗889
第三十章 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苏联的解体893
第一节 日趋激化的民族矛盾893
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沿革893
纳—卡州问题896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浪潮900
其他地区的民族纷争905
第二节 新联盟条约的提出和波折908
建立新联盟的构想908
立陶宛纷争再起910
全民公决前后913
第三节 独联体的建立,苏联解体917
“8·19”事件后民族关系的变化917
新联盟前途未卜921
从主权国家联盟到独联体923
结束语:苏联兴亡的历史思考927
附录 大事记945
后记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