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 美国、德国、日本的考察与借鉴 review and reference about America, Germany and Japan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 美国、德国、日本的考察与借鉴 review and reference about America, Germany and Japan](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4742252.jpg)
- 马建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3908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债券-资本市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 美国、德国、日本的考察与借鉴 review and reference about America, Germany and Japan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摘要1
Abstract1
第1章 导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目录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项研究的视角3
1.2.1 有关债券市场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3
1.2.2 本项研究的视角14
图表目录16
图1-1 美国、日本、德国金融体系概况16
图目录16
1.3.1 债券、债券市场与债券市场结构16
1.3 基本研究范畴界定16
1.3.2 协调、协调发展与债券市场协调发展19
1.4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结构20
1.4.1 主要研究方法20
1.4.2 主要研究思路21
1.4.3 框架结构与主要研究结论22
图1-2 研究框架23
1.5 研究的难点、主要突破之处与存在的不足27
1.5.1 研究难点27
1.5.2 研究有所突破之处28
1.5.3 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9
第2章 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总论31
2.1 债券市场发展变迁的一般历程31
2.1.1 传统经济阶段:债券市场由单一的国债市场构成32
表2-1 英国的早期国债34
表目录34
2.1.2 工业化准备阶段:市政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出现34
2.1.3 工业化阶段:市政债券、公司债券发展速度加快,国债重要性下降37
2.1.4 后工业化阶段: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的地位非常突出38
2.2.1 美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结构变迁41
2.2 债券市场发展中的结构演进:国别考察41
表2-2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债券发行量42
图2-1 1789~1862年美国国债总额43
表2-3 美国各级政府债务总额44
表2-4 美国金融资产的比较:1805年和1850年45
表2-5 1945~1965年美国证券发行结构49
图2-2 美国1985~2002年债券市场的结构51
2.2.2 德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结构变迁53
表2-6 德国固定收入证券分布情况57
表2-7 纳粹时期德国债券市场结构58
表2-8 1990~1998年德国各类债券发行结构60
图2-3 德国债券市场国内投资者的定息债券购买量构成61
2.2.3 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与结构变迁62
表2-9 日本明治初期的国债63
表2-10 日本明治后期国债发行余额64
表2-11 1957~2001年日本债券种类(国内公募发行部分)69
图2-4 1957~2002年日本债券市场发行结构(国内公募部分)70
图2-5 1992~2002年日本债券市场余额结构73
2.2.4 美、德、日三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异同点比较73
2.3 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理论阐释76
2.3.1 协调与协调发展理论:简要描述77
2.3.2 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理论阐释83
附录89
3.1 经济发展的一般界定91
第3章 经济发展进程中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91
3.1.1 经济发展思想与理论的简要回顾92
3.1.2 经济发展及其涵盖的主要方面94
3.1.3 经济发展与债券市场99
3.2 债券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规范分析100
3.2.1 经济发展促进债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00
图3-1 明治后期日本内外债比例102
图3-2 1932~1944年德国的国债和国民收入106
3.2.2 债券市场推动各国的经济发展进程107
图3-3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109
图3-4 德国1928~1938年有价证券发行情况114
表3-1 联邦德国各级政府公债114
表3-2 美联储公开市场账户持有公债加权平均期限变化119
3.3 债券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证检验120
3.3.1 实证检验的时期、数据选取及方法说明120
图3-5 美国1985~2000年相关数据的趋势图122
表3-3 1985~2000年美国各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123
3.3.2 债券市场的资本贡献率检验124
表3-4 美国债券市场的资本贡献率(弹性系数)125
表3-5 日本债券市场的资本贡献率(弹性系数)129
3.3.3 债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实证检验130
表3-6 美国经济增长与债券市场规模的弹性系数131
图3-6 美国各时期国债负担率比较132
表3-7 德国经济增长与债券规模的回归模型弹性系数134
图3-7 德国各期国债负担率135
表3-8 日本经济增长与债券规模的回归模型弹性系数136
图3-8 战后日本的国债负担率137
图3-9 1970~1985年美、德、日三国国债负担率138
图3-10 1985~2000年美、德、日三国国债和公共债负担率139
4.1 债券市场与银行中介的协调发展:功能的角度141
第4章 金融体系演进中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141
4.1.1 债券市场和银行中介的功能特点143
4.1.2 债券市场与银行中介的协调发展:功能动态互补的必然146
4.2 债券市场与银行中介的协调发展:业务构成的角度150
4.2.1 银行中介的广泛参与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150
表4-1 美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年末余额)153
图4-1 1945年美国国债持有者结构154
图4-2 1991~2000年美国全部商业银行证券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155
表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155
表4-3 德国债券市场国内投资者的定息债券购买量构成156
图4-3 德国1913~1940年机构持有固定收入债券的比例156
表4-4 70年代日本债券购买情况(公募)157
4.2.2 债券市场的有力支持有助于银行中介实现稳健经营158
图4-4 美国普通金融债券发行趋势160
4.3 债券市场与银行中介的协调发展:制度因素分析164
表4-5 美国、德国、日本的主要国债期货合约164
4.3.1 适当的法律制度建设推动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165
4.3.2 合理的金融制度安排促进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167
4.3.3 灵活的宏观政策调控有助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168
5.1 企业制度变迁与融资方式选择:理论解读172
5.1.1 企业制度的变迁历程172
第5章 企业制度变迁中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172
5.1.2 融资方式选择的一般路径175
5.1.3 企业融资理论的简要回顾177
5.2 企业制度变迁与融资方式选择:实证考察185
5.2.1 传统企业制度下以内部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185
5.2.2 现代公司制度下融资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和国别差异187
图5-1 美国股票市值与公司债券市值的比较190
表5-1 德国公司数量和创办股份资本筹资额191
表5-2 美国、日本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94
图5-2 美、德、日企业融资结构比较194
表5-3 1962~1989年德国企业融资结构195
表5-4 美、德、日三国股票发行净增额占GDP的比重195
表5-5 各国机构和个人持股比例(1990年)197
5.3 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200
5.3.1 现代企业制度建成初期股票市场的发展具有优先性200
表5-6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资本市场(1993年)201
5.3.2 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债券市场发展速度加快202
5.3.3 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顺序: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205
表5-7 1914~1943年日本大企业的债权融资状况207
6.1.1 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简要回顾210
6.1 1949年以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变迁210
第6章 中国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及其实现210
6.1.2 旧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协调性考察213
图6-1 1928~1934年中国国债交易额218
6.2.1 1950~1958年:债券市场短暂存续阶段219
6.2 新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和结构变迁的简要回顾219
6.2.2 1981~1987年:债券市场重新起步阶段220
图6-2 1981~1987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结构221
6.2.3 1988~1992年:债券市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22
图6-3 1988~1992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结构224
6.2.4 1993年后:债券市场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24
表6-1 中国国债期限结构225
图6-4 1993~2003年中国债券发行结构227
6.3.1 债券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228
6.3 中国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228
图6-5 债券、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的趋势229
表6-2 国债、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230
图6-7 6.2式拟合图231
图6-6 6.1式拟合图231
表6-3 国债与债券总额对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232
表6-4 国债与债券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235
图6-8 1985~2000年各国国债负担率236
6.3.2 债券市场与银行中介的协调发展分析236
图6-9 1994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的存差238
表6-5 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239
表6-6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机构回购融资情况239
表6-7 我国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结构240
6.3.3 企业制度变迁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242
图6-10 我国企业的制度构成变化243
表6-8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结构244
表6-9 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中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结构245
表6-10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247
6.4 中国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248
6.4.1 提高债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要求248
图6-11 1993~2002年地方财政收支占国家财政收支的比例251
图6-12 1999~2002年债券市场的期限结构比重253
6.4.2 建立健全金融制度,实现债券市场与银行中介协调发展的要求253
6.4.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的要求259
6.4.4 实现中国债券市场协调发展的其他方面263
附录269
参考文献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