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基础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基础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8/34733127.jpg)
- 北京大学《大学基础化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1965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1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630页
- 主题词: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基础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1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
1-2 实际气体和van der waals(范德华)方程3
1-3 气体分压定律5
1-4 气体分子动理论7
1-5 分子的速率分布和能量分布9
1-6 凝聚态——液体、固体和液晶11
1-7 气体的液化·临界现象14
1-8 液体的蒸发·蒸气压15
1-9 液体的凝固·固体的熔化17
小结18
思考题19
习题19
第2章 化学热力学21
2.1.2 状态和状态函数22
2.1.1 系统和环境22
2-1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22
2.1.3 过程和途径23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4
2.2.1 热力学能、热和功24
2.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25
2-3 功与过程26
2.3.1 体积功26
2.3.2 可逆过程28
2-4 热与焓30
2.4.1 简单变温过程30
2.4.2 相变过程30
2.4.3 焓31
2-5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32
2.5.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Gay·Lussac-Joule(盖·吕萨克-焦耳)实验32
2.5.2 理想气体的Cp和Cv之差33
2.6.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34
2-6 热化学34
2.6.2 反应进度35
2.6.3 热化学方程式36
2-7 Hess(盖斯)定律38
2-8 几种热效应39
2.8.1 生成焓39
2.8.2 燃烧焓41
2-9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Kirchhoff(基尔霍夫)定律42
2-10 热力学第二定律43
2.10.1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44
2.10.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种表述45
2.10.3 熵变的定义及其计算45
2-1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熵的统计意义48
2.11.1 熵与热力学概率48
2.11.2 熵增加原理49
2.12.2 标准熵51
2-12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熵51
2.12.1 热力学第三定律51
2.12.3 化学反应标准熵变的计算52
2-13 Gibbs(吉布斯)自由能与Helmholtz(亥姆霍兹)自由能53
2-14 热力学函数之间的一些重要关系式54
2.14.1 封闭系统的热力学基本公式54
2.14.2 对应系数关系式55
2-15 △G的计算56
2.15.1 等温简单状态变化过程的△G56
2.15.2 等温等压下相变过程的△G57
2.15.3 混合过程的△G57
2.15.4 化学反应的△G57
2-16 温度和压力对△G的影响58
2.16.1 温度对△G的影响——Gibbs-Helmholtz公式58
2-17 耗散结构简介60
2.16.2 压力对△G的影响60
2.17.1 自然科学中的自组织现象61
2.17.2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62
2.17.3 应用63
小结64
参考文献65
思考题65
习题65
第3章 溶液与相平衡68
3-1 溶液68
3.1.1 溶液的浓度68
3.1.2 溶解度70
3-2 偏摩尔量71
3.2.1 偏摩尔量的定义72
3.2.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73
3.3.2 化学势在相平衡中的应用74
3.3.1 化学势的定义74
3-3 化学势74
3.3.3 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75
3-4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75
3-5 理想溶液各组分的化学势76
3.5.1 Raoult(拉乌尔)定律及理想溶液的定义76
3.5.2 理想溶液各组分的化学势77
3-6 稀溶液及其各组分的化学势78
3.6.1 Henry(亨利)定律与稀溶液78
3.6.2 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80
3-7 稀溶液的依数性81
3.7.1 蒸气压降低82
3.7.2 凝固点降低82
3.7.3 沸点升高84
3.7.4 渗透压85
3-8 非理想溶液及其各组分的化学势88
3.7.5 生物体内的渗透功88
3.8.1 非理想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89
3.8.2 非理想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89
3-9 电解质溶液91
3.9.1 Arrhenius的电离学说91
3.9.2 强电解质的活度与活度系数92
3.9.3 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理论计算94
3-10 大分子溶液及其渗透压95
3.10.1 大分子溶液95
3.10.2 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96
3.10.3 Donnan(陶南)平衡97
3-11 相律98
3.11.1 相平衡中的几个重要概念99
3.11.2 相律的推导100
3.12.1 Clapeyron方程101
3-12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101
3.12.2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103
3-13 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105
3.13.1 二组分理想系统的p-x图和T-x图105
3.13.2 二组分非理想系统的p-x图和T-x图107
小结108
参考文献109
思考题109
习题109
第4章 化学平衡112
4-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112
4.1.1 化学势在化学变化中的应用112
4.1.2 化学反应等温式114
4-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表示式116
4.2.1 气相反应116
4.2.2 溶液反应117
4.2.3 复相反应119
4.2.4 平衡常数的测定120
4.2.5 平衡常数的应用122
4-3 标准生成Gibbs自由能123
4.3.1 标准状态下反应Gibbs自由能的变化值123
4.3.2 标准生成Gibbs自由能125
4.3.3 溶液中物质的标准生成Gibbs自由能125
4-4 化学平衡的移动127
4.4.1 浓度(或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27
4.4.2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128
4-5 多重平衡130
4-6 多结合位的平衡131
4-7 反应的偶联133
参考文献134
小结134
思考题135
习题135
第5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137
5-1 酸碱质子理论137
5.1.1 酸碱的定义137
5.1.2 酸碱的强弱138
5.1.3 水的自偶解离平衡139
5.1.4 共轭酸碱对的Ka与Kb的关系140
5-2 弱酸、弱碱水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140
5.2.1 弱酸、弱碱水溶液pH的计算140
5.2.2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141
5.2.3 混合酸、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143
5-3 酸度对弱酸、弱碱形体分布的影响144
5.3.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体的分布144
5.3.2 多元酸溶液中的形体分布146
5.3.3 复杂体系溶液中的形体分布147
5-4 缓冲溶液148
5.4.1 弱酸(碱)与它的共轭碱(酸)共存时溶液pH的计算148
5.4.2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和缓冲范围149
5.4.3 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149
5-5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151
5.5.1 强酸、强碱的滴定151
5.5.2 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155
5.5.3 一元弱酸与强酸或一元弱碱与强碱混合体系的滴定158
5.5.4 多元酸、多元碱的滴定158
5-6 终点误差159
5.6.1 强酸、强碱滴定的终点误差160
5.6.2 弱酸、弱碱滴定的终点误差160
5.6.3 终点误差公式161
5-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62
5.7.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62
5.7.2 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164
5-8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简介165
5.8.1 非水溶剂的性质与作用165
5.8.2 非水滴定的应用166
小结167
参考文献167
思考题168
习题168
第6章 配位平衡与络合滴定170
6-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170
6.1.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170
6.1.2 简单配合物与螯合物172
6.1.3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74
6-2 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175
6.2.1 结构异构175
6.2.2 空间异构176
6-3 配位平衡及其移动177
6-4 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180
6.4.1 氨羧配位剂与EDTA180
6.4.2 配合物的副反应系数与条件(稳定)常数181
6.4.3 金属指示剂186
6.4.4 滴定曲线与终点误差187
6-5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190
6.5.1 控制酸度进行分步滴定190
6.5.2 使用掩蔽剂提高滴定的选择性192
6-6 络合滴定法的应用194
6.6.1 络合滴定中缓冲剂的应用194
6.6.2 滴定方式及应用195
6.6.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97
6-7 配位化合物在生化、医药中的应用198
小结199
思考题199
习题200
第7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分析应用202
7-1 沉淀溶解平衡202
7.1.1 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202
7.1.2 溶度积与溶解度203
7-2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205
7.2.1 沉淀的生成205
7.2.2 沉淀的溶解207
7-3 分步沉淀211
7.3.1 分步沉淀的可能性211
7.3.2 分步沉淀的控制212
7-4 沉淀滴定法213
7.4.1 Mohr(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213
7.4.2 Volhard(佛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214
7.4.3 Fajans(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215
7-5 重量分析法215
7.5.2 沉淀的形成216
7.5.1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216
7.5.3 沉淀的纯度217
7.5.4 沉淀的条件和称量形的获得218
小结219
思考题219
习题220
第8章 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基础222
8-1 氧化还原反应222
8.1.1 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222
8.1.2 氧化数223
8.1.3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224
8-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225
8.2.1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225
8.2.2 离子的迁移228
8.2.3 电导测定的应用230
8.3.1 化学电池232
8-3 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232
8.3.2 化学电池的热力学235
8.3.3 电极电势237
8-4 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应用244
8.4.1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进行的程度244
8.4.2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的应用247
8.4.3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248
8.4.4 求难溶盐类的溶度积250
8.4.5 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测定250
8-5 电势分析法251
8.5.1 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251
8.5.2 直接电势法253
8-6 氧化还原滴定254
8.6.1 条件电势及其影响因素254
8.6.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255
8.6.4 氧化还原滴定方法257
8.6.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257
8-7 生物电化学262
8.7.1 生物氧化263
8.7.2 细胞膜电势264
小结265
参考文献266
思考题266
习题267
第9章 原子结构270
9-1 氢原子光谱与Bohr理论270
9-2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273
9.2.1 光的波粒二象性273
9.2.2 De Broglie假说与实物微粒的波粒二象性273
9.2.3 微观粒子波动性的统计解释274
9-3 Schr?dinger方程275
9.4.1 单电子原子的Schr?dinger方程276
9-4 单电子原子体系276
9.4.2 氢原子的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像278
9.4.3 四个量子数285
9-5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与周期律288
9.5.1 屏蔽效应288
9.5.2 钻穿效应288
9.5.3 核外电子的排布290
9.5.4 元素周期表291
9-6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94
9-7 原子光谱298
小结298
参考文献299
思考题299
习题300
10.1.1 氢分子离子(H+ 2)的结构301
第10章 分子结构301
10-1 双原子分子的结构301
10.1.2 分子轨道理论303
10.1.3 H2分子的结构311
10.1.4 Lewis结构和价键理论313
10-2 多原子分子的结构315
10.2.1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316
10.2.2 杂化轨道理论319
10-3 离域π键与共轭分子的性质324
10-4 配合物的结构326
10.4.1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326
10.4.2 晶体场理论329
10.4.3 配合物的颜色与吸收光谱331
10.4.4 生物体内的配合物333
10.5.1 van der Waals力337
10-5 分子间作用力337
10.5.2 氢键338
10.5.3 疏水基团相互作用339
小结340
参考文献340
思考题341
习题341
第11章 晶体结构342
11-1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与点阵342
11-2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345
11.2.1 晶体的对称元素与对称操作345
11.2.2 晶胞与晶胞参数347
11.2.3 晶系与空间点阵型式349
11.2.4 晶面指标与晶面间距349
11.2.5 晶体的点群与空间群351
11.3.1 X射线的产生352
11-3 晶体的X射线衍射效应352
11.3.2 Bragg(布拉格)方程353
11.3.3 衍射强度与晶胞中原子的分布355
11-4 单晶结构测定简介355
11.4.1 衍射强度的收集355
11.4.2 电子密度函数357
11.4.3 结构生物学简介358
11-5 晶体化学概述358
11.5.1 晶体的基本类型358
11.5.2 离子极化与键型变异361
小结363
参考文献364
思考题364
习题364
第12章 分子光谱366
12.1.1 多原子分子的紫外-可见光谱367
12-1 紫外-可见光谱367
12.1.2 应用369
12-2 红外光谱372
12.2.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373
12.2.2 影响红外吸收峰位置的因素376
12.2.3 红外光谱的应用378
12-3 Raman(拉曼)光谱378
12-4 荧光光谱381
12.4.1 基本原理382
12.4.2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83
12.4.3 应用383
12-5 旋光色散与圆二色性384
12.5.1 旋光色散384
12.5.2 圆二色性384
12.5.3 旋光产生的分子基础385
12-6 核磁共振(NMR)与电子自旋共振(ESR)386
12.6.1 核磁共振387
12.6.2 电子自旋共振389
小结391
参考文献392
思考题392
习题393
第13章 元素化合物及定性分析395
13-1 s区元素396
13.1.1 钾、钠、钙、镁在生物体内的某些功能396
13.1.2 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396
13.1.3 氢氧化物397
13.1.4 盐类398
13.1.5 锂、铍的特性398
13.1.6 s区常见阳离子及NH+ 4的分离与鉴定399
13.2.1 铜、锌在生物体内的某些功能400
13-2 ds区元素400
13.2.2 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401
13.2.3 重要化合物401
13.2.4 铜、汞不同氧化态的稳定性及相互转化407
13.2.5 ds区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410
13-3 p区非金属元素410
13.3.1 卤素及硒在生物体内的某些功能411
13.3.2 卤素及其化合物411
13.3.3 氧、硫及其化合物420
13.3.4 氮、磷及其化合物431
13.3.5 碳、硅、硼及其化合物440
13.3.6 p区非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含氧酸及含氧酸盐的某些通性447
13-4 p区金属元素449
13.4.1 金属的活泼性449
13.4.2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450
13.4.3 盐451
13.4.4 Bi(Ⅴ)、Pb(Ⅳ)的氧化性与Sb(Ⅲ)、Sn(Ⅱ)的还原性454
13.4.6 p区元素与环境污染455
13.4.5 Pb2+、Bi3+、Al3+的分离与鉴定455
13-5 过渡元素456
13.5.1 生物体内钒等d区元素的某些功能456
13.5.2 d区元素通性457
13.5.3 铬及其化合物457
13.5.4 锰及其化合物460
13.5.5 铁、钴、镍及其化合物463
13.5.6 Fe3+、Cr3+、Al3+等金属离子的性质比较与分离鉴定468
13.5.7 稀土和镧系元素469
13-6 常见离子与常用试剂的反应471
13-7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475
13.7.1 沉淀分离法475
13.7.2 溶剂萃取分离法475
13.7.3 离子交换分离法477
13.7.4 色谱法478
13.7.5 挥发与蒸馏分离法481
小结481
参考文献481
思考题482
习题483
第14章 化学动力学488
14-1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488
14.1.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488
14.1.2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489
14-2 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公式491
14.2.1 一级反应491
14.2.2 二级反应493
14.2.3 三级反应494
14.2.4 零级反应495
14.2.5 反应级数的测定496
14-3 复杂反应498
14.3.1 对峙反应499
14.3.2 平行反应500
14.3.3 连续反应501
14.3.4 稳态近似和决速步骤502
14-4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504
14.4.1 Arrhenius(阿累尼乌斯)公式504
14.4.2 活化能的概念及从实验求活化能505
14-5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507
14.5.1 碰撞理论507
14.5.2 过渡态理论509
14-6 溶液中的反应512
14.6.1 扩散控制反应512
14.6.2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13
14.6.3 离子强度的影响(原盐效应)513
14.7.1 催化作用及其特征514
14-7 催化反应514
14.7.2 酶催化515
14.7.3 酸碱催化517
14-8 光化学518
14.8.1 光化学基本定律519
14.8.2 光合作用519
14.8.3 空气光化学520
小结521
参考文献521
思考题522
习题522
第15章 胶体与界面化学525
15-1 胶体分散体系525
15.1.1 分散体系的分类及特性525
15.1.2 质点的形状与大小526
15.1.3 表面与界面527
15.2.1 气-液界面530
15-2 界面吸附530
15.2.2 固-气界面533
15.2.3 固-液界面536
15-3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537
15.3.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其溶液的物化性质537
15.3.2 润湿作用540
15.3.3 乳化作用541
15.3.4 增溶作用541
15-4 两亲分子的有序组合体543
15.4.1 不溶性表面膜543
15.4.2 囊泡与脂质体545
15.4.3 溶致液晶546
15-5 胶体分散体系的性质546
15.5.1 胶体的动力性质547
15.5.2 胶体的光学性质550
15.5.3 胶体的流变性质551
15.5.4 胶体的电学性质553
15-6 胶体的稳定性558
15.6.1 胶体的稳定性理论558
15.6.2 溶胶的聚沉560
15.6.3 大分子化合物的保护作用与敏化作用561
小结562
参考文献562
思考题563
习题563
第16章 化学测量的误差与数据处理566
16-1 测量误差的产生与表征566
16.1.1 误差的产生及减免办法566
16.1.2 误差的表征567
16-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569
16.2.1 随机误差的分布569
16.2.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570
16.2.3 显著性检验572
16-3 有效数字及分析结果的表示574
16.2.4 异常值的检验574
小结576
思考题576
习题577
习题答案578
附录584
Ⅰ 数学复习584
Ⅰ-1 对数584
Ⅰ-2 线性方程584
Ⅰ-3 函数展开式584
Ⅰ-4 微分585
Ⅰ-5 积分587
Ⅱ-1 SI基本单位和常用的导出单位588
Ⅱ-2 SI单位制的词头588
Ⅱ 单位和换算因子588
Ⅱ-3 一些非推荐单位、导出单位与SI单位的换算589
Ⅲ 一些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589
Ⅳ 常见物质的△fH?、△fG?和S?590
Ⅴ 一些物质的相关常数594
Ⅴ-1 弱酸、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5℃)594
Ⅴ-2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596
Ⅴ-3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598
Ⅵ-1 原子半径r599
Ⅵ599
Ⅵ-2 元素的电负性x600
Ⅵ-3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601
Ⅵ-4 主族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和能Eea1602
Ⅵ-5 Goldschmidt离子半径和Pauling离子半径602
Ⅵ-6 有效离子半径re603
外国人名译音表604
索引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