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物学
  • 李晓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2609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文物工作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文物学概述1

第一节 文物学研究对象2

一、“文物”一词的渊源和概念演变2

二、文物及其范围3

三、文物特性6

第二节 文物学的任务9

一、研究文物的基本要素10

二、研究文物的分类10

三、研究文物的鉴定11

四、研究文物的价值与作用12

五、研究古器物12

六、研究古书画13

七、研究古文献13

八、研究古代文化史迹14

九、研究近代现代文物14

十、研究文物保护管理15

十一、研究文物保护技术16

二、排比法17

第三节 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7

一、分类法17

三、历史分析法18

四、逻辑分析法18

五、年代测定法19

第二章 文物研究与文物学的历史发展21

第一节 古代的文物研究22

一、金石收藏研究与金石学22

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25

三、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7

四、文化史迹的调查与研究28

五、古物和古迹的保护29

第二节 近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31

一、甲骨的收藏与研究31

二、简牍和古文书的发现与研究33

三、古遗址和古墓葬的科学发掘与研究36

四、古建筑和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39

五、博物馆文物收藏与研究42

六、文物保护法规44

一、文物研究机构与队伍47

第三节 现代的文物研究与保护47

二、文物调查、研究与保护成果49

三、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成果49

四、文物保护与管理51

第三章 文物学与相关学科53

一、学科的分化54

二、文物学研究的特点54

第一节 学科的分化与文物研究的基本特点54

第二节 文物学与历史学55

一、文物学与历史学的区别55

二、文物学与历史学的联系56

第三节 文物学与考古学57

一、研究的年代范围57

二、研究的对象57

三、研究的方法58

第四节 文物学与博物馆学59

一、博物馆学研究的范围59

四、研究的目的59

二、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60

三、博物馆是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60

四、两个学科研究的交叉61

第五节 文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61

一、文物学与地理学62

二、文物学与方志学62

三、文物学与宗教学63

四、文物学与建筑学64

六、文物学与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65

五、文物学与法学65

第四章 文物定名67

第一节 不可移动文物定名68

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定名70

第五章 文物分类73

第一节 文物分类的原则74

一、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74

二、“物以类聚”75

三、一个标准与一种方法75

四、复合体文物归类与约定俗成77

一、时代分类法78

第二节 文物分类的方法78

二、区域分类法79

三、存在形态分类法80

四、质地分类法81

五、功用分类法82

六、属性(性质)分类法84

七、来源分类法85

八、价值分类法86

一、某些分类法的局限性87

第三节 文物分类法的局限性与发展87

二、文物分类法的发展88

第四节 文物分类与文物保管89

一、有利于文物藏品的保管89

二、有利于分级保管90

第六章 文物鉴定91

第一节 文物鉴定的必要性92

一、作伪使文物真假难辨92

二、判明年代与揭示价值之必须93

三、文物鉴定与文物定级和保管93

一、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94

第二节 文物鉴定的内容与要求94

二、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96

三、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97

第三节 文物鉴定方法98

一、传统鉴定方法98

二、传统鉴定举要99

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105

第七章 文物价值与作用107

一、文物价值的客观性108

第一节 文物价值108

二、历史价值109

三、艺术价值111

四、科学价值112

五、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115

第二节 文物的史料作用116

一、文物的证史作用116

二、文物的正史作用118

三、文物的补史作用119

第三节 文物的借鉴作用122

四、文物史料的功能122

一、借鉴与发展的见证123

二、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124

三、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125

第四节 文物的教育作用126

一、文物教育的特点126

二、文物教育的凝聚力127

三、文物教育的场所与形式127

第八章 古器物131

二、古器物的种类132

第一节 古器物的范围与种类132

一、古器物的范围132

第二节 古器物的基本要素134

一、年代134

二、物质材料134

三、形状或造型134

四、纹饰或装饰135

五、制作技术与工艺136

第三节 古器物与专门史138

六、用途或功用138

一、铜器139

二、铁器141

三、瓷器143

四、漆器145

五、纺织品148

六、钱币150

第九章 古书画153

一、古绘画的范围154

第一节 古书画的范围与种类154

二、古法书的范围155

三、古书画的种类156

第二节 古绘画156

一、魏晋南北朝绘画156

二、隋唐绘画157

三、五代与宋辽金绘画159

四、元明清绘画162

第三节 古法书166

一、魏晋南北朝法书166

二、隋唐法书168

三、五代和宋金法书169

四、元明清法书171

第四节 碑帖拓本173

一、碑刻拓本173

二、法帖173

第十章 古文献175

第一节 古文献的范围与种类176

一、古文献的范围176

二、古文献的种类176

一、殷墟甲骨文177

第二节 甲骨文177

二、周原甲骨文179

第三节 简牍179

一、春秋战国简牍180

二、秦代简牍181

三、汉代简牍182

四、三国吴与西晋简牍185

第四节 帛书与文书186

一、出土帛书186

二、出土文书187

一、古写本188

第五节 古写本与古印本188

二、古印本189

第十一章 古代文化史迹191

第一节 文化史迹的范围与种类192

一、古代文化史迹的范围192

二、古代文化史迹的种类193

第二节 古代建筑194

一、春秋战国时期建筑195

二、秦代建筑195

四、魏晋南北朝建筑196

三、汉代建筑196

五、隋唐建筑197

六、宋辽金元建筑198

七、明清建筑203

第三节 石窟寺与古石刻206

一、新疆地区石窟206

二、中原北方地区石窟207

三、南方地区石窟210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212

第四节 古遗址212

二、新石器时代遗址214

三、夏商周遗址216

四、秦汉遗址220

五、魏晋南北朝遗址222

六、隋唐遗址223

七、宋至明遗址225

第五节 古墓葬226

二、夏商周墓葬227

一、石器时代墓葬227

三、秦汉墓葬228

四、魏晋南北朝墓葬230

五、隋唐五代墓葬230

六、宋至清墓葬231

第六节 文化史迹网232

一、文化史迹网的基本内涵233

二、文化史迹网的形成233

第十二章 近代现代文物235

二、近代现代文物的种类236

一、近代现代文物的范围236

第一节 近代现代文物范围与种类236

第二节 近代现代不可移动文物237

一、遗址或旧址237

二、故居或旧居238

三、墓葬239

四、纪念建筑239

五、民族风格建筑240

六、外国风格建筑或中外结合风格建筑240

第四节 少数民族文物与民俗文物241

第三节 近代现代可移动文物241

一、少数民族文物242

二、民俗文物242

第十三章 文物保护管理245

第一节 文物管理的内容与手段246

一、文物管理的内容246

二、文物管理的手段249

第二节 文物法律法规251

一、法律252

三、地方性法规255

二、行政法规255

四、规章256

第三节 文物调查与普查256

一、文物调查对象257

二、文物调查形式258

三、文物调查的准备工作259

四、文物调查的基本要求260

五、文物调查的管理261

第四节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261

一、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62

二、划定保护范围263

三、树立保护标志和说明牌264

四、建立记录档案265

五、设立保管机构266

六、划出建设控制地带266

七、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267

八、文物保护单位分级管理269

第五节 古建筑和纪念建筑物保护管理270

一、修缮工程审批270

二、施工和竣工要求271

三、古建筑和纪念建筑物利用的原则272

四、必须作其他用途的批准273

五、保护的责任和原则274

第六节 历史文化名城管理275

一、突出名城特点275

二、规划的基本内容276

三、做好规划,加强管理277

第七节 考古发掘管理278

一、考古发掘资格认定279

二、考古发掘项目申请与审批280

三、田野考古发掘工作281

四、出土文物的保管与调用284

五、中外合作考古286

第八节 馆藏文物管理288

一、文物藏品分级与保管289

二、文物藏品库房管理289

三、文物藏品的调拨与交换290

四、文物藏品禁止出售和私自馈赠291

第九节 民间收藏文物管理291

一、民间收藏文物的来源292

二、民间收藏文物的保管与利用293

三、公民个人收藏文物所有权的转移293

第十节 文物出境进境管理294

一、文物出境审核机构与鉴定标准295

二、文物出境鉴定审核296

三、出境文物核查与监管298

第十四章 文物保护技术299

一、传统技术300

第一节 文物保护技术门类和保护原则300

二、现代科学技术302

三、专门技术302

四、保护与维修的原则303

第二节 古器物保护与维修技术304

一、保护古器物传统技术举要304

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古器物保护306

第三节 文物分析鉴定技术与年代测定技术307

一、分析鉴定技术307

第四节 古建筑保护与维修技术309

二、文物年代测定技术309

一、保护、维修工程分类310

二、修缮工程设计311

三、木构古建筑维修技术311

四、古建筑维修中新技术的应用316

五、古建筑的防护技术316

第五节 不可移动文物防范技术317

一、文物保护单位防范原则317

二、文物保护单位防范技术系统318

三、防范技术应用319

第十五章 21世纪的文物学321

第一节 文物的系统研究322

一、各类文物的系统研究322

二、文物保护技术的系统研究322

三、对文物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323

第二节 文物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323

一、文物学科体系的完善323

二、文物学发展为边缘学科324

参考文献325

附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3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