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执政党与大众传媒 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执政党与大众传媒 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4699470.jpg)
- 丁柏铨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6386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80页
- 文件大小:243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执政党-关系-传播媒介-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执政党与大众传媒 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研究的意义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0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全书框架结构11
(一)相关概念界定11
(二)全书框架结构14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中若干问题撮要15
(一)大众传媒是党的重要而特殊的执政资源15
(二)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是执政能力重要构成部分17
(三)大众传媒: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群众心声18
(四)党的执政规律与大众传媒运行规律的关系22
(五)主政者媒介素养及对其执政能力的影响25
第一章 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的意义27
第一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命题的提出27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27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32
第二节 大众传媒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作用39
一、发挥维护主权和政权稳定的功能39
二、发挥政治参与和社会调适的功能45
三、发挥监督权力和防止异化的功能52
四、发挥民智汇集和决策咨询的功能56
第三节 研究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的意义67
一、开展两者关系研究利于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67
二、开展两者关系研究利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72
第二章 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历史考察82
第一节 对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考察82
一、共和国开初7年间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82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86
三、“文革”期间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90
第二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考察93
一、1978年底至20世纪80年代末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94
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十六大召开前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97
三、十六大以来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99
第三节 考察新中国建立以来党与大众传媒关系所得到的启示105
一、理性认识我国国情条件下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106
二、理性认识历史上党处理与大众传媒关系的经验教训107
三、理性认识外国执政党、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111
第三章 政党执政规律与大众传媒运行规律研究114
第一节 中国国情条件下执政党的执政规律114
一、在推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夯实执政的经济基础115
二、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扩大人民民主118
三、通过不断推进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122
四、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旨归125
五、切实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128
第二节 中国国情条件下大众传媒的运行规律130
一、中国大众传媒运行规律的内涵130
二、中国大众传媒运行规律解析132
第三节 尊重政党执政规律和大众传媒运行规律147
一、对两种规律的比较分析147
二、实现两种规律统一的路径149
三、执政党与大众传媒良性关系之探讨152
第四章 大众传媒: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172
第一节 执政资源:概念界定及类型划分172
一、对执政资源概念的界定172
二、对执政资源类型的划分174
三、各类执政资源之间的关系180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资源181
一、大众传媒与执政的物质资源181
二、大众传媒与执政的精神资源183
三、大众传媒与执政的权力资源184
第三节 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及与主政者的关系188
一、主政者在两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188
二、大众传媒的功能及功能的发挥189
第五章 使用和管理大众传媒的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200
第一节 党的执政能力是由各种能力组成的系统结构200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201
二、推进民主政治的能力205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208
四、实现科学发展的能力209
第二节 使用和管理大众传媒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构成部分210
一、对使用和管理大众传媒能力的解析210
二、使用和管理大众传媒的能力与其他执政能力的关系218
三、使用和管理大众传媒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221
第三节 从执政能力建设高度提高使用大众传媒能力223
一、深刻认识大众传媒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224
二、正确协调执政党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224
第六章 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视野中的舆论引导229
第一节 通过引导新闻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舆论229
一、舆论引导: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229
二、在准确把握舆情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公众舆论232
三、典型报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在演进中发展242
第二节 将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相统一256
一、在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党的意志257
二、重视对人民群众心声的倾听与表达257
第三节 在新形势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265
一、对舆论引导所面临的新形势的理解265
二、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268
三、对有关舆论引导的若干问题的思考271
第四节 实证研究:以《人民日报》第13次改版为个案所作分析276
一、《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和动因277
二、改版体现党报舆论引导的三个亮点278
三、党报舆论引导优势的发挥与凸现287
第七章 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视野中的舆论监督293
第一节 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意志的体现293
一、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贯倡导媒体监督294
二、新闻舆论监督:一种特殊的舆论引导295
三、大众传媒:进行舆论引导与实施舆论监督297
第二节 对新闻舆论引导与新闻舆论监督的比较分析302
一、新闻舆论引导与新闻舆论监督的相通之处303
二、新闻舆论引导与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差异308
第三节 实施新闻舆论监督与扩大人民民主309
一、新中国建立后新闻舆论监督与扩大人民民主所呈关系309
二、对“新闻舆论监督难”深层次原因的思索探究312
三、新闻舆论监督与扩大人民民主三层面内容的关系315
第四节 实证研究:以《深圳特区报》舆论监督为个案所作考察323
一、《深圳特区报》:作为个案的意义323
二、正确理念对舆论监督的指导作用326
三、对2004年以来《深圳特区报》舆论监督情况的分析332
四、党报舆论监督个案:多方面的启示345
第八章 直面常态和非常态之下的社会不和谐因素352
第一节 党和政府、大众传媒、公众围绕信息形成特定关系352
一、围绕信息形成特定关系的具体内涵353
二、对常态下三方之间关系的探讨356
三、探寻围绕信息形成复杂关系的原因357
第二节 党和政府、大众传媒:冷静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358
一、解析现实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的生成原因359
二、大众传媒:以自己特有方式发挥积极作用364
三、党和政府:正确估量媒体所能和所不能368
第三节 党和政府、大众传媒:理性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370
一、突发性灾难事件使党和政府、大众传媒与公众关系经受考验370
二、突发性灾难事件中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379
三、大众传媒: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三种选择388
四、有待探讨的问题: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大众传媒管理393
第四节 金融危机:特殊性危机的政府应对和媒体应对393
一、金融危机作为危机具有相当的特殊性394
二、媒体对金融危机的报道是特殊的危机报道395
三、全球金融危机报道与亚洲金融危机报道比较396
四、金融危机:政府通过媒体应对和媒体本身所作应对400
第九章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405
第一节 执政党媒介形象展现: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405
一、执政党展现良好媒介形象的意义406
二、执政党媒介形象涵义探析407
三、执政党媒介形象的历史轨迹413
四、执政党媒介形象展现涉及的主要因素415
第二节 党的媒介形象展现:理性认识与反思416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对自身定位的理性认识416
二、党的媒介形象与部分公众的刻板印象417
三、对展现党的媒介形象三类报道的分析420
四、执政党媒介形象展现与党、政关系425
第三节 党的媒介形象展现:三个重要的制约因素426
一、大众传媒的固有特点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426
二、大众传媒的市场化运作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428
三、大众传媒的受众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429
第四节 党的媒介形象的引导力、公信力、亲和力432
一、深入研究大众传媒受众的变化432
二、高度关注社会舆情及其复杂内涵433
三、解读党的媒介形象的引导力、公信力、亲和力436
第十章 主政者媒介素养: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关系中的一项要素442
第一节 媒介素养:主政者执政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442
一、关于主政者媒介素养的概念443
二、主政者媒介素养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性445
三、对主政者媒介素养现实状况的考察447
第二节 具有接受媒体批评监督的气度和雅量450
一、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符合宪法精神的制度性设计450
二、正确对待和主动接受来自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452
三、为大众传媒正常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提供保障457
第三节 运用大众传媒与人民群众进行有效沟通460
一、通过大众传媒与人民群众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460
二、重要的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向公众公开463
第四节 对大众传媒正确引导、科学管理465
一、在引导大众传媒过程中体现较高媒介素养465
二、在管理大众传媒过程中体现较高媒介素养470
第五节 实证研究:对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470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471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472
三、本项调查的主要发现473
四、本项调查的简要结论485
第十一章 从业者职业素养: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关系中另一要素494
第一节 诚信:大众传媒及从业者取信于民的关键494
一、从业者的诚信与大众传媒的公信力494
二、大众传媒公信力的构成要素497
三、影响大众传媒公信力的诸因素500
第二节 媒体的新闻报道与责任意识506
一、正确进行抉择:报道之前的责任意识507
二、人民利益至上:报道之中的责任意识511
三、及时进行纠错:报道之后的责任意识513
第三节 大众传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14
一、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构建514
二、大众传媒:在三个层面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517
三、警惕由媒体引起的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现象520
第十二章 对在若干相关问题上存在误识的分析525
第一节 对在“大众传媒与正面宣传”方面存在误识的分析525
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内涵和依据525
二、报道新闻事实:“写什么”与“怎么写”527
三、负面题材新闻报道及其效果研究529
第二节 对在“大众传媒与社会稳定”方面存在误识的分析532
一、社会稳定以重要信息的及时公开为前提532
二、正确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的复杂舆情533
三、主动及时充分地公布权威信息有利于社会稳定534
第三节 对在“和谐社会与社会舆论”方面存在误识的分析537
一、和谐社会与社会矛盾和差别537
二、对社会舆论中不同场阈的分析538
三、社会氛围、舆论氛围以及舆论合力539
四、和谐社会及“舆论一律”与“舆论不一律”544
五、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舆论氛围546
第四节 对在“大众传媒与耳目喉舌”方面存在误识的分析548
一、大众传媒:党、政府和人民两个方面的喉舌548
二、大众传媒的人民喉舌功能不容忽视和取代550
三、作为党的喉舌:大众传媒被用来表达全党的意志552
第五节 对在“大众传媒与议程设置”方面存在误识的分析553
一、议程设置在通常情况下对人们的影响553
二、大众传媒及受众议程对党和政府议程的影响556
三、防止议程设置的被误用和被滥用559
附: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调查问卷563
后记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