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禅宗概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禅宗概要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7223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禅宗-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禅宗概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历史编一、中国禅宗创始人之辨析3

(一)中国禅宗创始人诸说3

(二)慧能对中国禅宗的贡献4

(三)小结7

二、慧能创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9

(一)慧能的人格特质与历史机遇9

(二)慧能的创宗活动与佛教中国化12

(三)慧能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作用与思想启示19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21

(一)何谓如来禅?21

(二)何谓祖师禅?27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30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33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37

四、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39

(一)慧能开创佛教平民化的新方向39

(二)怀让开南岳禅系的先河41

(三)道一推行禅修的生活化和行为化42

(四)怀海对禅林教规建设的贡献44

(五)小结45

五、永明延寿与禅教一致思潮47

(一)佛教发展的历史要求47

(二)延寿的禅教一致论49

(三)延寿思想的历史影响54

理论编一、禅·禅定·禅悟59

(一)禅·禅定59

(二)禅悟60

二、禅宗的理论要旨64

(一)禅宗的心性论是禅修方法的理论基础64

(二)禅宗的禅修方法演变与心性思想发展65

三、禅宗的核心思想72

(一)隋唐前中国佛教学者对“佛”的解释73

(二)禅宗对“如何是佛”的回答76

(三)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81

四、禅宗的基本精神82

(一)禅宗思想体系结构与其核心内容82

(二)禅宗的内在超越思想本质84

(三)禅宗的思想特点87

(四)小结88

五、禅宗的语言观90

(一)不立文字的含义与理论基础91

(二)不立文字的种种修行方式95

(三)不离文字的三个重要理念103

(四)不立文字的宗旨与不离文字的参禅107

心性编一、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115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116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118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119

二、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说121

(一)心心念佛与念佛净心121

(二)明净心与念佛心123

(三)自心与本真心126

三、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130

(一)“无心”合“道”130

(二)丧己忘情134

(三)无情有性135

四、神秀的染净二心说137

五、慧能的性净自悟说141

(一)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142

(二)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144

(三)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150

(四)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152

六、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155

(一)灵知156

(二)佛性与佛心160

(三)禅门三宗心说163

七、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169

(一)心灵湛圆169

(二)心地自然176

(三)性理归宗180

(四)无心合道183

(五)无情说法186

(六)一心为宗188

八、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193

(一)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193

(二)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201

(三)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202

(四)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207

(五)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213

(六)小结216

九、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218

(一)心清净与自信心219

(二)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222

(三)“无事”与“无”字226

(四)菩提心与忠义心231

(五)清净心与一心法界233

附:一、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236

(一)佛教与儒、道在文化旨归上的共似性236

(二)佛教心性论与儒、道哲学相契合是历史的必然239

二、重“禅”与重“性”——学习太虚法师“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论断的思考242

(一)太虚法师对“中国佛学特质在禅”的论证242

(二)重禅的思想信仰基础是重自性244

(三)中国佛教重自性特点的文化意义245

禅法编一、汉晋禅法251

(一)禅法的传入251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252

(三)小结259

二、南北朝禅法261

(一)北朝禅法261

(二)南朝禅法269

(三)南北两地禅法的基本特点273

三、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276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276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278

四、南顿与北渐281

(一)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282

(二)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284

(三)慧能和神会:主顿悟渐修287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293

(五)小结300

五、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302

(一)绕路说禅的文字禅302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305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307

六、念佛禅312

(一)禅净双修与念佛禅的形成312

(二)宋代以来念佛禅的历史演变314

附:道与禅:道家对禅宗思想的影响319

(一)道论与禅学319

(二)自然与自性324

(三)无为而无不为与无修而修328

(四)静观、得意忘言与禅悟3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