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摄大乘论讲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摄大乘论讲记](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689611.jpg)
- 释印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7855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大乘-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摄大乘论讲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悬论1
一 释题1
二 本论与释论及翻译2
三 本论的组织3
四《摄论》与《阿毗达磨大乘经》的关系5
五《摄论》在无著师资学中的地位7
正释10
第一章 序说10
第一节 成立大乘是佛说10
第一项 略标10
第二项 显大乘殊胜13
第三项 显大乘是佛说17
第四项 重颂18
第二节 摄大乘18
第二章 所知依23
第一节 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23
第一项 释名以证本识之有体23
甲 阿赖耶教23
一 引经证23
二 释名义25
乙 阿陀那教28
一 引经证28
二 释名义29
丙 心教31
一 引教31
二 释意31
(一)释二种意31
(二)染意存在之理证34
(三)辨染意是有覆性38
三 释心39
丁 声闻异门教42
戊 总结成立44
第二项 遮异释45
第二节 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48
第一项 安立阿赖耶相48
甲 三相48
乙 熏习51
丙 本识与种子之同异53
丁 本识与染法更互为缘54
戊 本识与杂异诸法为因56
己 大乘甚深缘起57
一 二种缘起57
二 种子62
三 四缘料简70
第二项 抉择赖耶为染净依73
甲 总标73
乙 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73
一 转识为烦恼熏习不成73
二 离欲后退烦恼杂染不成75
三 对治识生烦恼杂染不成76
丙 业杂染非赖耶不成77
丁 生杂染非赖耶不成78
一 约生位辨78
(一)约非等引地辨78
(1)结生相续不成78
(2)执受根身不成81
(3)识与名色互依不成81
(4)识食不成82
(二)约等引地解83
(1)结生心种子不成83
(2)染善心种不成84
(3)出世心异熟不成84
二 约死位辨85
戊 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86
己 出世清净非赖耶不成87
一 约出世心辨87
(一)闻熏习非赖耶不成87
(二)辨闻熏89
(1)因89
(2)所依91
(3)品类93
(4)体性与作用93
二 约灭定识辨100
(一)正辨灭定识非赖耶不成100
(二)附论色心无间生为种不成103
庚 结成赖耶105
辛 别释转依非赖耶不成105
第三项 成立赖耶差别107
甲 总标107
乙 三种差别107
丙 四种差别108
一 总标108
二 引发差别108
三 异熟差别109
四 缘相差别109
五 相貌差别110
(一)总标110
(二)共不共相与有受生无受生相110
(三)粗重轻安相113
(四)有无受尽相114
(五)譬喻相114
(六)具足不具足相115
第四项 辨赖耶是无覆性116
第三章 所知相117
第一节 出体相117
第一项 略释三相117
甲 总标117
乙 依他起相117
丙 遍计所执相121
丁 圆成实相121
第二项 广成唯识124
甲 明一切无义成唯识124
一 出十一识体以摄法124
二 辨唯识无义124
(一)譬喻显示124
(二)教理比知127
(三)通释妨难131
(1)有色非识疑131
(2)色相坚住疑132
(3)自性和合疑134
(4)差别影现疑135
乙 安立三相成唯识136
一 约转识能所成唯识136
(一)约多识论者说136
(二)约一意识者说139
(1)约一意识成立唯识139
(2)引经证成一意识142
二 约本识因果成唯识143
丙 成就四智成无义148
第二节 释名义151
第一项 正释三性151
第二项 别辨遍计执性154
第三节 辨一异159
第四节 辨品类160
第一项 总辨三性品类160
第二项 别辨遍计品类161
第三项 广辨十种分别162
第五节 释妨难168
第一项 异门无别难168
第二项 名不称体难169
第三项 依他都无难172
第六节 通契经173
第一项 依三性通大乘经173
甲 通方广教173
一 正释三性173
二 依他八喻176
乙通《梵问经》179
丙通《阿毗达磨大乘经》180
丁 通余经184
一 长行184
二 偈颂185
第二项 依四意趣四秘密决了一切佛言187
第三项 由三相造大乘法释191
第四章 入所知相199
第一节 长行199
第一项 能入观体199
第二项谁能悟入200
第三项 何处能入201
第四项 由何能入202
甲 总标202
乙 别释三练磨心203
丙 别释断四处205
第五项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207
第六项 何所悟入如何悟入210
第七项 悟入所知相213
第八项 悟入义利216
第九项 悟入依止219
第十项 云何修道221
第十一项 现观差别222
第二节 偈颂224
第一项 本论自颂224
第二项引《分别瑜伽论》颂225
第三项引《大乘庄严经论》颂225
第五章 彼入因果229
第一节 总明因果229
第二节 十门分别232
第一项 长行232
甲数232
乙相236
一 六种最胜236
二 四句分别237
丙 次第237
丁 训词238
戊 修习240
一 总辨五种修240
二 别辨作意修241
己 差别245
庚 相摄247
辛 所治247
壬 胜利248
癸 抉择249
第二项 结颂250
第六章 彼修差别251
第一节 建立十地251
第二节 十地名义255
第三节 辨得差别257
第四节 辨修习258
第一项 修止观258
第二项 修十度260
第五节 修习位时262
第一项 长行262
第二项 偈颂264
第七章 三增上学265
第一节 增上戒学265
第一项 出戒说处265
第二项 辨四殊胜265
甲 总标265
乙 差别殊胜266
丙 共不共学处殊胜266
丁 广大殊胜268
戊 甚深殊胜269
己结270
第三项 指余广说270
第二节 增上心学271
第一项 标差别271
第二项 辨差别271
甲 所缘差别271
乙 种种差别271
丙 对治差别272
丁 堪能差别273
戊 引发差别273
己 作业差别273
一 引发神通业273
二 引发难行业274
(一)正明十种难行274
(二)广辨随觉难行276
(1)约六度释276
(2)约十恶释278
(3)约甚深佛法释280
三 引发四种业281
第三节 增上慧学281
第一项 安立相281
甲标281
乙释282
一 略释自性282
二 别释诸门283
(一)自性283
(二)所依283
(三)因缘284
(四)所缘284
(五)行相285
(1)正释285
(2)通疑难285
(六)任持286
(七)助伴286
(八)异熟287
(九)等流287
(十)出离287
(十一)至究竟288
(十二)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288
(十三)差别289
(十四)无分别后得譬喻291
(十五)无功用作事291
(十六)甚深292
第二项 辨差别293
第三项 引经证294
甲 阿毗达磨大乘无义教294
乙 引般若波罗蜜多非处教297
第四项 显殊胜298
第四节 释疑难300
第八章 彼果断302
第一节 长行302
第一项 出体相302
第二项 辨差别305
甲 正辨差别305
乙 简别失德307
第二节 偈颂308
第一项 转依解脱义308
第二项 涅槃无住义308
第九章 彼果智310
第一节 出体性310
第二节 十门分别314
第一项 颂标314
第二项 广释314
甲相314
一 转依相314
二 白法所成相315
三 无二相316
四 常住相319
五 不可思议相319
乙 证得320
丙 自在321
丁 依止324
戊 摄持326
己 差别328
庚德328
一 众德相应328
二 六德相应337
辛 甚深338
壬念343
一 正明七念343
二 别释净土346
(一)具引经文346
(二)十八圆满348
(三)总明四德349
癸业349
第三节 释妨难351
第一项 释说一乘351
第二项 释同时有多佛354
第三项 释法身涅槃不涅槃354
第四项 释受用身非自性身355
第五项 释变化身非自性身356
第六项 解二身常359
第七项 释化身非毕竟住360
第八项 释成佛要作功用361
第十章 结说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