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舆情分析教程 初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舆情分析教程 初级
  •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53349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舆论-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舆情分析教程 初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舆情基础理论3

第一章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3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传播场域3

一、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播论3

二、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与扩散规律4

三、议程设置与意见领袖5

四、大众麦克风时代与两个舆论场7

五、网络舆情中的新老媒体互动8

第二节 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生成机制与演进模型9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9

二、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与演进模型14

三、次生舆情与舆情长尾23

第三节 网络舆论生态环境26

一、网络生态背后的社会机理26

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局部矛盾变得尖锐30

三、社会突发事件发展的新特点33

四、网民表达意见的“新公共领域”36

第二章 舆情生成中的受众认知特点39

第一节 先入为主39

一、拟态环境中的信息加工与解读39

二、网络语境中的刻板印象45

第二节 信息接收的选择性48

一、选择性注意49

二、选择性接受50

第三节 群体讨论中的心理效应53

一、群体无意识53

二、一边倒的群体意志58

第三章 “大智移云”开启微传播时代63

第一节 技术创新改变传播生态64

一、置身“天地物人无缝联通”的时空64

二、“大智移云”:催生变革的驱动力67

三、全民报道:原子式分解的信息传播和消费70

四、传播新常态下的三重复杂性72

第二节 微能量的聚合与放大75

一、舆论场的“长尾聚能”效应76

二、“邻避设施”的公众沟通难题78

三、个体情绪的传染和放大81

四、蝴蝶效应与系统性风险83

五、“第一扇破窗”的心理暗示84

第四章 畸变形态的舆情:谣言85

第一节 谣言及其传播规律85

一、流言与谣言的区别85

二、谣言产生的条件87

三、谣言传播公式87

第二节 网络自净机制88

一、网络自净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88

第三节 谣言的破解和治理93

一、谣言破解93

二、谣言治理95

第五章 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舆情应对98

第一节 舆情风险管理的特点、目标和原则98

一、十年发展,舆情产业迈向2.0时代98

二、舆情风险管理的特点101

三、舆情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103

第二节 舆情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105

一、黄金四小时法则:危机应对机制106

二、舆论对冲机制:声誉管理长效机制108

三、声誉风险管理能力建设111

第三节 舆情管理的大格局观114

一、网络统一战线114

二、寻求最大公约数115

三、关注在地政治118

中编 舆情监测方法论121

第六章 网络舆情信息源121

第一节 BBS和论坛122

第二节 互联网网站123

第三节 SNS社交网站125

第四节 新兴社交类应用127

一、微博128

二、微信134

第五节 新闻客户端137

第六节 传统媒体新闻网站140

一、体制内媒体140

二、市场化媒体141

三、境外媒体141

第七章 网络舆情选题价值判断142

第一节 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基本素养142

第二节 舆情选题类别分析144

一、突发公共事件144

二、六大关系146

三、社会热点149

第三节 舆情选题价值判断155

一、新闻性155

二、网络性156

三、敏感性156

四、可行性157

第四节 舆情话题传播五维度157

一、网民线上参与158

二、网络名人参与158

三、具有采编资质媒体报道158

四、商业门户网站推广159

五、网民线下行为159

第八章 舆情分析报告架构及规范160

第一节 舆情分析报告基本分类160

第二节 舆情报告基本规范162

第九章 舆情报告撰写注意事项165

第一节 舆情概述165

一、交代事件发展脉络165

二、对相关报道数据进行呈现166

三、媒体和网民主要观点体现166

第二节 媒体关注度分析166

一、媒体报道量统计167

二、关键报道节点分析173

三、媒体报道分析174

第三节 自媒体关注度分析175

第四节 网民观点分析177

第五节 舆情分析偏差校正180

一、社会舆论构成偏差181

二、样本内容分析偏差182

三、样本统计指数偏差183

四、客户偏差修正要求186

第十章 舆情评论的写作189

第一节 舆情评论的定义189

一、舆情评论的定义189

二、舆情评论包含的范围189

第二节 舆情评论的体裁特征190

一、舆情评论的体裁190

二、舆情评论与新闻评论、网络评论的区别190

第三节 舆情评论常用的手法194

第十一章 网络舆情数据挖掘与分析200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分析200

第二节 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意义203

一、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意义203

二、人民网舆情软件平台204

第三节 统计抽样方法206

一、抽样的意义和作用206

二、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分析207

三、舆情样本内涵标准208

四、舆情抽样外延标准211

五、舆情抽样分类统计214

第四节 舆情评估指标体系217

一、意义217

二、构建原则217

第十二章 舆情研判及舆情工作体系223

第一节 舆情工作机制223

一、舆情工作机构223

二、突发应急机制225

三、新闻发布机制228

四、舆情引导机制230

第二节 舆情分析工具和图表制作240

一、Excel制图240

二、其他工具246

下编 舆情产业论251

第十三章 舆情产业市场需求分析251

一、互联网舆情服务成为党和政府的耳目与决策参谋251

二、互联网舆情服务成为企业的品牌顾问和发展助推器255

三、舆情服务为其他社会单位提供发展支持259

第十四章 舆情产业服务现状262

一、舆情产业服务主体262

二、互联网舆情服务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265

第十五章 舆情产业的趋势和未来269

职业教育是舆情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代后记)275

热门推荐